記者走近雜技團小演員:光鮮背後的艱辛

2020-12-19 正北方網

 

 雜技團小演員

文·攝影/本報記者 李 麗

在內蒙古雜技團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在年幼時便背井離鄉離開親人獨自學會一門技藝謀生,而汗水、淚水也常常伴隨著這些尚還年幼的孩子。因為,對於一個雜技演員來說,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無不經過幕後千錘百鍊。日復一日的辛勤訓練,幾乎沒有節假日,孩子們只盼有朝一日能夠閃耀登臺,看看外面的世界……練雜技的孩子們,大多來自農村,父母在外打工,家裡很窮。生活的艱難更早地讓孩子們擁有了並不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成熟與懂事。

拿頂、跟鬥、形體、壓腿、開胯、倒立……這些有關雜技的專業詞彙可以涵蓋孩子們一天的生活。

背井離鄉學雜技

5月15日14時,記者在內蒙古雜技團的訓練廳二樓見到了6位小演員,「還有2位蒙古國的小學員,今天去辦理籤證了,我們是代培養蒙古國的小演員。」雜技團的梁老師說。看到老師帶著陌生人來,孩子們顯得很拘謹,記者注意到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長條凳,其中一個孩子的凳子上還摞著青色的磚頭,旁邊放著秒表。這個皮膚白皙長相清秀的小男孩叫黃金龍,福建人,今年剛滿13歲,父母在河北做生意,7歲他就走進了河北吳橋雜技學校學習雜技。去年5月8日他被內蒙古雜技團選中,來到呼和浩特。

「每天6時半起床、吃早飯、7時半開始練功,下午從3時練到6時,我最喜歡表演的節目是鑽筒。」黃金龍雙手不安地攥著褲子,面對記者很緊張。當記者問想不想家時,他不假思索地說:「不想,我都習慣了。」

黃金龍還有一個1歲的妹妹,「今年過年我回家和妹妹呆了十多天,妹妹很可愛……」說著眼淚在他的眼睛裡打轉。黃金龍說,自己現在有手機,每隔三四天就會給家裡打個電話。

說到六一兒童節的願望,黃金龍說:「我希望奶奶身體健康,家裡都好。有一天我也能出國演出。最讓我高興的事兒就是演出,上次在烏力格爾演出我表演了鑽筒、跳繩,還有套馬杆。」

去年和黃金龍一起來到內蒙古雜技團的還有孫龍,今年同樣13歲的他是安徽人,家裡還有一個17歲在讀大學的哥哥。「我小時候很頑皮,家裡也沒錢,媽媽就把我送進雜技學校了。剛練的時候很苦,現在習慣了。」而5月13日才來到內蒙古雜技團的張晨光小小年紀已經輾轉多地,從河北到天津再來到呼和浩特,「在河北的時候就和他們認識,我們一起練雜技。」這兩個孩子兒童節最大的願望是能出去玩兒。

 

阿依罕


舞臺背後的童年

「堅持住,你看你歪到哪兒了?」在黃金龍身邊的徐老師正在指導他練習倒立,黃金龍僅靠一隻胳膊的力量支撐起全身的重量,還需要做出優美的造型,手掌撐在磚頭上,吭哧吭哧小臉憋得通紅。20秒動作停止後,黃金龍重重喘著氣,大滴大滴的眼淚掉了下來,「換胳膊。」雖然臉上還掛著淚,他還是換了另一隻胳膊做動作,一邊哭著一邊堅持……「在你們看來覺得我們當老師的挺狠的,不這樣嚴格要求,孩子們練不出來,我們也都是從這個時候過來的。」徐老師說。

「我剛到雜技團工作的時候,不敢看小演員們練雜技,實在是不忍心,每次看我都跟著哭,這撥演員還算是情況好的,一來團裡就帶著工資,之前的很多小學員都是零基礎,更苦。」工作人員卓雅對記者說。

黃金龍告訴記者,他們住集體宿舍,晚上他們會打打撲克,追逐嬉戲,「團裡正在給我們請文化課老師,我們都很想上文化課,很想看書。」

小演員們現在每個月可以賺1000多元的工資,每個月除了交400多元的夥食費,孩子們會把錢交給闞老師代為保管。「平時出去買生活用品要和老師請假,就可以到院子裡的小超市去買,用多少錢和老師取多少。」黃金龍說。孫龍穿著一件紅色、藍色相間的短袖衫,領口處已經看不出顏色,黑黑的一圈,髒兮兮的小臉上布滿了對未來的憧憬:「每次給媽媽打電話,媽媽總說讓我好好攢錢,好好練功。我們衣服都是自己洗,每個星期都會洗,老師會檢查。」

 

博克勇士


學雜技的孩子越來越少

今年17歲的阿依罕對記者說:「每次招生的時候,老師需要和家長們解釋雜技到底是什麼,不是雜耍,不是賣藝,而是正規的藝術團。但凡家裡實在不是沒有辦法,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練雜技。」阿依罕是鄂倫春族,她已經可以和老師一起去招生了。

從8歲進團到現在,阿依罕表演的次數自己都記不清了。「當時雜技團的老師挑中的是我妹妹,後來媽媽不捨得妹妹來,我就來了。」她就這樣陰差陽錯和雜技結緣。「我的腿還是比較軟的,來的第一天練功壓腿,闞老師一下就把我的腿舉到了一個我自己都無法想像的位置,女孩子本來就比較軟,很多男孩每次壓腿都會哭。」

阿依罕說,現在的孩子們相對來說要輕鬆很多,過去兒童節會放半天假,那是她最為期盼的事情。「兒童節馬上就要來了,我祝願雜技團的弟弟妹妹能在兒童節那天度過快樂的一天。有機會我們大一些的演員會在那天陪他們出去玩兒,去博物院、公園。」

[責任編輯:胡浩]

相關焦點

  • 那些夜場雜技團的小演員生存現狀是怎樣的?
    前晚和朋友一起酒吧+演藝會,凌晨看到民間雜技團的兩姐妹全程助興,大的14歲,最小的只有9歲。想知道中國這樣的團體大概有多少?這些小演員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聽說雜技演員從小就要跟著雜技團學藝,沒時間讀書,也沒有完成9年義務教育。
  • 魯網小記者探秘山東省雜技團 親身體驗「臺下十年功」
    23日下午,20名魯網小記者走進山東省雜技團,探班雜技演員的日常訓練,觀看他們的大型雜技演出《絲路歡歌》。在當晚的演出中,受演員邀請,在互動環節多名小記者與演員們一同登臺,體驗雜技技藝。  小記者現場合影  魯網6月24日訊 (記者 徐英淦)在「疊羅漢」最頂端的小演員先使勁抖了一下空竹,然後突然用力向上一拋,只見那空竹飛了四五米高
  • 無聲的世界:讓我們共走近亳州市聾啞兒童雜技團
    核心提示:5月18日「全國助殘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記者走近聾啞兒童雜技團員 趙阿雪,是個有著花一般面容的小姑娘,
  • 上海雜技團36座城市巡演 《十二生肖》首站圖爾告捷
    當地時間1月18日,上海雜技團大型節目《十二生肖》在圖爾大劇院揭開全法巡演的首站演出,滿場觀眾熱烈的反響使全體劇組忘記了輾轉奔波的勞頓和適應新場地的辛苦。  兩天前,上海雜技團大型節目《十二生肖》揮別巴黎駐場演出76場35萬人次觀眾的輝煌成績,踏上巡演徵程。這臺專為法國市場定製的雜技晚會將在法國全境及歐洲法語區的36座城市獻上39場演出。
  • 廣東惟一縣級雜技團陷困境(組圖)
    黃禮琪 通訊員 葉宏文 劉偉東  小演員未「老」已愁出路 老名牌難尋接班新人  今年是龍川縣雜技團成立50周年紀念,作為目前廣東省唯一的這個縣級雜技團,儘管曾在日本、美國、非洲等地享有盛譽,而今卻日子艱難———面對新的演出市場,這個老名牌陷入了困境。
  • 通訊:內蒙古雜技團成立60年:從草原深處到國際舞臺
    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7日電 題:內蒙古雜技團成立60年:從草原深處到國際舞臺中新網記者烏婭娜1960年,中國雜技團抽調29名骨幹演員和教師,從北京支邊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於當年4月22日組建了內蒙古歌舞團雜技隊,這是內蒙古雜技團的前身。
  • 福建省雜技團:6年築夢澎湖
    眼瞅著小演員在空中翻了幾個跟頭下落時有些重心偏移,他立即上前扶住。這是他第六年站在澎湖演藝廳的舞臺上了,這6年的時間他都沒有和家人一起過春節了。即便年紀大了退居二線,這些年也都跟隨著雜技團東奔西跑。在省雜技團,每一次外出表演,舞臺的燈光、幕布、場景、道具演員們也都要參與布置。這次來澎湖公演,由於時間緊迫,17日當晚大家在澎湖演藝廳布置舞臺,將幾十個數十噸重的道具箱從車上卸下搬上舞臺,一直從晚上8點忙到凌晨。在演出開始之前,演員們在舞臺上反覆練習動作。
  • 中國雜技團《抖空竹》獲金獎第一名
    本報訊:在昨天結束的第六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節上,中國雜技團創排的新節目《花旦—抖空竹》以總分第一獲得金獎頭獎。  在全場一片寂靜聲中,嗡嗡的空竹聲傳入觀眾耳中,舞臺中央的定點光「唰」地一閃,十個濃墨重彩的京劇小花旦映入觀眾眼帘。頭頂金色紅絨花冠,三尺花翎空中飄舞,踏著節奏分明的鑼鼓點,一個亮相就贏得一片喝彩。
  • 漯河市領導調研雜技團、豫劇團
    2月20日,漯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國志,副市長慄社臣到漯河市雜技團、漯河市豫劇團調研,切實幫助解決其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並親切看望慰問了演職人員。  在漯河市雜技團,楊國志一行與小演員和雜技團負責同志親切交談,詳細了解大家的訓練、生活等相關情況,同時,他們還參觀了演員們訓練場地、餐廳等地,並觀看了演員們精彩的演出《女子柔術》。  楊國志對漯河市雜技團演職人員春節期間赴臺演出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和感謝。
  • 零距離走近美女主播禾佳 光鮮職業背後有幾多艱辛
    前天,記者走進溫州電視臺都市生活頻道《溫州零距離》的演播室,「零距離」地感受了一下這份傳說中「高大上」的主播職業,探尋主播臺上那個「變與不變」的神秘世界。  不變的妝容  【髮型】為何幾十年不變?  化好妝,梳好頭髮,禾佳便開始挑選今天錄播時所要穿的小西裝,當她打開座位旁邊的衣櫃,裡面掛滿了各種花式,各種顏色的衣服,瞬間就讓記者驚呆了,「這麼多衣服,每天換一套,一個月內都不會重複吧?」記者問道。  禾佳回答說,雖然看著這麼多,但其實總體來說都是長袖西裝這樣的基本樣式。「主持人的服裝造型要以穩重端莊為主,最常見的造型就是襯衫搭配西服。
  • 濮陽市雜技團赴臺灣文化交流演出紀實
    竹林山觀音寺財團法人董事長吳宗雄說:「我們財團每年春節期間都要出資請雜技團前來演出,濮陽雜技團是我們10年來請到的最棒的也最受歡迎的(團體),演員不僅技巧高超,而且非常敬業,今後我們還會繼續邀請濮陽雜技團來臺交流演出。」盼望濮陽雜技在臺巡迴演出2月14日上午的演出結束後,幾名臺北觀眾得知市文廣新局副局長仇運凱就是這部《神龍部落》的出品人時,馬上把他團團圍祝「你們的演出太棒了!
  • 述說中國雜技團天地寶藏巡演臺後花絮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和積極踐行十九大文化發展精神,中國雜技家協會、北京市演藝集團聯合主辦,中國雜技團承辦《四十載改革開放 四十城文藝為民——中國雜技團「匠心技藝」萬裡行》活動。該活動巡演劇組於2018年4月4日下午在北京出發開始了將近40餘個城市的巡迴演出。截止4月24日已經圓滿的結束了牡丹江、吉林、長春、營口、鮁魚圈、大連、濟南、煙臺的8場演出。
  • 記者走進東阿雜技團 季小芳:不斷為技藝注入活力
    近日,記者採訪到東阿雜技團的團長季小芳,了解東阿雜技的歷史及東阿雜技團的發展。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跑馬買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行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 這段話在東阿縣雜技圈廣為流傳,從中可以看出雜技在當地當時的流行,也能了解三國時期曹植被人當成雜技的開山之祖。
  • 安徽省雜技團僅招23名小學員:家長不願孩子練雜技
    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來到省雜技團,見到了這些孩子,探訪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這份「炫酷」行當背後的酸甜苦辣。難度係數最高的雜技動作叫「招人」時隔11年省雜技團再招生,首批收23人;越來越多的家長不願孩子入行在很多人看來,雜技演員是一群相當「炫酷」的人。
  • 瀋陽雜技團的徵途是整個世界
    瀋陽雜技團供圖  瀋陽雜技團南美行。  集團的王曉書記告訴記者,因為南美行的大型演出佔據整團一多半演員,還有10多個演員的小分隊在美國演出。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只能忍痛拒絕了另外一個美國演出商的邀約。  這就是瀋陽雜技演藝集團的現狀,國外演出訂單滿滿,連續五屆獲得全國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稱號。但由於退役、傷病、跳槽等原因,演員隊伍已經從巔峰期的120人降至七八十人,眼睜睜看著美元送上門卻賺不到。
  • 有緣人齊聚中國雜技團 粉絲專家共交流(組圖)
    千龍網北京4月8日訊(記者紀敬)今天,中國雜技團開展了「尋找有緣人,公眾開放日」活動,許多雜技愛好者前往位於亦莊的中國雜技團進行參觀交流,整個活動過程包括觀看雜技訓練、座談交流、抽獎和贈書等環節。
  • 開封市雜技團:新時代,如何守住榮譽的大旗……
    開封市雜技團:新時代,如何守住榮譽的大旗…… 2020-01-19 15: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黑龍江省雜技團:汗水澆鑄驚豔「冰秀」
    新華社哈爾濱1月25日電 題:黑龍江省雜技團:汗水澆鑄驚豔「冰秀」  新華社記者許正  偌大的冰場舞臺上,高蹺、蹦床、鑽圈等高難度表演輪番上陣,贏得陣陣喝彩;幕後,演員們搬道具、換服裝,秩序井然有序……這是記者日前在哈爾濱馬戲城見到的場景。
  • 省雜技團專場惠民演出今起恢復
    東南網9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李超) 記者昨日從福建省雜技團獲悉,該團將於30日晚在福州大戲院恢復常態性的專場雜技惠民演出。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後,省雜技團首次回歸自己劇場的定點惠民演出。省雜技團團長塗國柱告訴記者,利用歇業間隙,福州大戲院對硬體進行了全方位的整改和升級。9月上旬,舞臺改造工程全數完成,燈光系統和吊杆系統都進行了更換,舞臺中央的升降臺由原來的液壓系統換成了鏈條式,不僅安全性提高了,功能也得到增強,除了上下位移,還可以順、逆時針轉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後的舞檯燈光效果實現了大提升。
  • 「中國舞蹈界奧斯卡」桃李杯後臺:光鮮背後的故事
    「中國舞蹈界奧斯卡」桃李杯後臺:光鮮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   但在光鮮的舞臺背後,又是怎麼樣的?錢報記者以旁觀者的視角,給你帶來了後臺發生的這些事兒。  金星章子怡都拿過這個獎  它是學舞人的目標  學舞蹈的人,都把「桃李杯」作為自己的一大目標。  「桃李杯」的分量有多重?看看都有哪些人參加過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