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團孩子的別樣童年

2020-12-08 掃街拍小照

每天清晨5點多,當大多數孩子還在清涼的清晨熟睡的時候,大連雜技團的孩子們卻會被鬧鐘準時叫醒,來到練功房,開始一天的緊張訓練。

熱身、壓腿、拉韌帶,練力量、學技巧,這些早已成了這些孩子們每天的必修課。

大連雜技團的孩子大都來自偏遠的地方,從小離開家,離開爸媽的懷抱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獨立生活,他們不僅在體能上會擁有良好的狀態,在精神上也比一般孩子堅毅、獨立。

板凳和繩索是他們每天訓練時要用到的道具,腰腿頂功的訓練是雜技的基本,孩子們每天都要練,往往幾個動作下來,他們已經是滿頭大汗。

練功之前互相梳辮子從小過集體生活姐妹間的感情自然不錯。

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位雜技團團的演員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弱小的身體承載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執著與堅定。

送到雜技團練雜技的孩子當中,大部分家庭條件一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靠自己掌握一門技藝將來能夠養活自己。

每一個動作都要堅持10分鐘。

雜技不僅需要力量更需要技巧。

雜技團的孩子們大部分都是10歲左右的孩子,童心未泯的他們喜歡動漫,小飾品。

這樣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孩子們不覺得有多苦,也不願意別人那麼認為。他們喜歡雜技,喜愛這門藝術,現在的磨礪是雛鳥展翅高飛的積澱。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榮譽的背後無不傾注了演員的汗水,雜技團的孩子們有著和同齡孩子不一樣的童年,弱小的身體承載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執著與堅定。

練功鞋是最費的,一般來說一年要穿破十幾雙鞋子。

雜技團的孩子們,每一天晚上都有文化課,練功之餘學習文化知識。

相關焦點

  • 雜技團裡的童年 連大人都不忍直視(組圖)
    雜技團裡的童年
  • 上海市曹光彪小學校長盧雨:給孩子別樣的經歷 讓他們的金色童年...
    《給孩子別樣的經歷——基於場館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感悟》一書  初見盧雨,是在她的辦公室,聽她講述學校的管理理念,沉穩的語速不僅彰顯著她細膩又果敢的工作作風,而且也能深深感受到她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2017年6月,由盧雨所著的《給孩子別樣的經歷——基於場館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感悟》一經出版便引發關注,她堅定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立場,「育人為先」的教育價值追求都透過這本書詳細闡述,也進一步推動曹光彪小學的高位特色發展。   把課堂設在博物館裡 打開孩子學習的另一扇窗  曹光彪小學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 雜技團裡的孩子們
    日前,走進瀋陽雜技團排練場,近距離觀賞了瀋陽雜技團學員進行車技、柔功等基本功訓練。孩子們堅韌不拔克苦練功的精神,讓人振奮為之感動。李永宏 攝影日前,走進瀋陽雜技團排練場,近距離觀賞了瀋陽雜技團學員進行車技、柔功等基本功訓練。孩子們堅韌不拔克苦練功的精神,讓人振奮為之感動。
  • 朝鮮平壤雜技團在滬為"特殊"孩子專場演出(圖)
    朝鮮平壤雜技團在滬為"特殊"孩子專場演出(圖) 2008年04月27日 22: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高空雜技表演是朝鮮平壤國立雜技團的拿手好戲。
  • 安徽省雜技團僅招23名小學員:家長不願孩子練雜技
    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來到省雜技團,見到了這些孩子,探訪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這份「炫酷」行當背後的酸甜苦辣。難度係數最高的雜技動作叫「招人」時隔11年省雜技團再招生,首批收23人;越來越多的家長不願孩子入行在很多人看來,雜技演員是一群相當「炫酷」的人。
  • 孩子組成雜技團街頭賣藝 帶頭者稱都是親戚(圖)
    9月22日中秋節,宋之華與家人到北行吃飯,遇到了正在道邊演出的「雜技團」。「爸爸你救救他們吧。 」6歲孩子的一句話讓宋之華心裡很難受。  9月23日,宋之華得知「雜技團」到中街表演,一路跟過去,拍了上百張照片,希望從觀眾的照片中尋找組織者的線索。  9月24日上午9時40分許,宋之華趕到北行,「一個看起來年齡稍大的女的跟孩子們在一起。
  • 記者走近雜技團小演員:光鮮背後的艱辛
    雜技團小演員文·攝影/本報記者 李 麗在內蒙古雜技團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在年幼時便背井離鄉離開親人獨自學會一門技藝謀生,而汗水、淚水也常常伴隨著這些尚還年幼的孩子。背井離鄉學雜技5月15日14時,記者在內蒙古雜技團的訓練廳二樓見到了6位小演員,「還有2位蒙古國的小學員,今天去辦理籤證了,我們是代培養蒙古國的小演員。」雜技團的梁老師說。看到老師帶著陌生人來,孩子們顯得很拘謹,記者注意到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個長條凳,其中一個孩子的凳子上還摞著青色的磚頭,旁邊放著秒表。
  • 雜技團少年苦練5年登臺 家長不忍看孩子訓練
    6歲的孩子正是躺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齡。可是有這麼一群孩子離開媽媽的懷抱,投入到雜技行業中。  5日9時許,記者來到省雜技團,此時形體課剛剛結束,培訓部呂慧姝老師要對每個學員拉韌帶。許薴原和韓馨慧是一對搭檔,今天依然是她們配對拉韌帶。只見許薴原面對老師,一隻腿從後面抬起,在身體直立的姿勢下,老師開始拉起許薴原的腿向前引。這時,韓馨慧一邊看老師的秒表,一邊數著數字,不一會又鼓勵她的夥伴,「在堅持幾秒,快到了」。
  • 童年噩夢:長在瓶子中的「花瓶姑娘」,背後到底有何玄機
    童年陰霾當然了,"花瓶姑娘"雖然是被作為壓軸出場,但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花瓶供人們觀賞。如果只是單純的觀賞"花瓶姑娘",只收10元費用,如果是想聽"花瓶姑娘"的歌聲,則收費20元。小孩子的世界很純真,有些家長會被孩子的頭腦風暴笑哭,但大部分的家長是沒有什麼耐心去為孩子解答這些奇奇怪怪問題的。面對孩子不放棄的問答,家長也不得不想出答案來防止孩子的下一次問題。或許中國的家長都是抱著同一個心態去保護孩子,因為回答孩子問題 的答案都差不多。
  • 中國雜技團魔術劇《龍門》用信仰守護使命
    中國雜技團最新原創魔術劇《龍門》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由中國雜技團推出的一部全新原創作品。為了更好地實現跨界元素的融合,中國雜技團對「魔術」技術體系進行了革新,努力讓魔術效果的呈現完全在劇情發展中實現,力求將神話類電影特技效果呈現在舞臺上,讓現場觀眾能夠親眼觀賞到發生在舞臺上的「活電影」。
  • 無聲的世界:讓我們共走近亳州市聾啞兒童雜技團
    嘗試 聾啞孩子走上雜技之路 2012年7月,雜技團正式成立,從蒙城特教學校和華東武校分別招收了25名學員。 「練雜技太苦了。」雜技團負責人邵超說,不少家長看過孩子「下腰」,當時眼淚就出來了,特別是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半年後,聾啞兒童只剩下18人,武校我們只留下了2名學生」。
  • 廣東惟一縣級雜技團陷困境(組圖)
    現在龍川雜技團演員最大的18歲,最小的才11歲。記者採訪時發現,這些孩子現在共同的願望是能讀書。謝發祥在上小學三年級時考上了雜技團,同學們都很羨慕,現在他經常與幾位在龍川一中讀書的小學同學玩,反過來很羨慕他們:「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一定會選上學。」小謝說,希望雜技團能多一些演出,有經濟效益我們才會安心,不然,過些年只能會選擇出去打工。
  • 福建省雜技團:6年築夢澎湖
    在每一場演出結束後,演員們會對自己剛剛表演的節目進行重複練習及調整趙慶平,外號「犬爺」,在省雜技團於澎湖的即便年紀大了退居二線,這些年也都跟隨著雜技團東奔西跑。在省雜技團,每一次外出表演,舞臺的燈光、幕布、場景、道具演員們也都要參與布置。這次來澎湖公演,由於時間緊迫,17日當晚大家在澎湖演藝廳布置舞臺,將幾十個數十噸重的道具箱從車上卸下搬上舞臺,一直從晚上8點忙到凌晨。
  • 省雜技團:春晚飛揚冰雪夢
    在央視春晚哈爾濱分會場,由黑龍江省雜技團的演員在冰上演繹的冰舞《冰雪夢飛揚》、《天地同春》等節目完美亮相。百餘名來自黑龍江省的冰上運動員和演員匯集冰舞臺,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個最美的黑龍江。  作為雞年唯一一個冰上雜技節目,黑龍江省雜技團首次登上央視春晚,他們以冰上高蹺、空中威亞等為藝術本體,呈現冰上雜技「驚、險、奇、美」的藝術特色。
  • 雜技團,咱青島的!
    《青島有了雜技團》晚會前晚、昨晚接連上演兩場,青島雜技團的首度亮相,點亮了家鄉觀眾的眼睛,一個個精彩絕活兒,讓市民鼓掌拍紅了手,「沒想到,青島也有了雜技團! 」《水流星》古典《爬杆》驚險    在「海」的主題下,《青島有了雜技團》耍出這個嶄新團隊的一個個絕活兒。
  • 記者走進東阿雜技團 季小芳:不斷為技藝注入活力
    圖為雜技團的孩子在訓練    東阿縣,文化部命名的「中國雜技藝術之鄉」,歷經千年傳承的東阿雜技底蘊深厚他和家人向東阿縣政府建言,在東阿正在建設的「阿膠文化苑」中建一個雜技展演廳,由東阿雜技團在旅遊旺季為影視城和遊客免費演出,使「中國阿膠福壽鄉、華夏雜技發源地相互輝映,宣傳東阿文化」。  「目前學習雜技的孩子越來越少,一是獨生子女多了,家長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這個苦,二是很多雜技演員是吃『青春飯』,不養老。」
  • 瀋陽雜技團演出訂單爆滿 演員卻少了一半
    雜技是個頗具危險的藝術門類,演員每天都要訓練,但藝術生命基本到30歲左右,所以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去練雜技。圖片由沈雜提供  免費學習,定向培養,入學即成才,畢業即就業……提供實習機會,優秀學員可以隨團到十多個國家……  這比某著名技校的廣告還像廣告的言語,就是瀋陽雜技團學員隊(瀋陽雜技團附屬藝術學校)的招生廣告。  位於中國雜技表演、運營金字塔尖的瀋陽雜技,不僅面臨演員斷層的危險,同時還有因為演員人數的短缺,不得不放棄的演出利潤。
  • 瀋陽雜技團的徵途是整個世界
    瀋陽雜技團供圖  瀋陽雜技團參加巴西電視臺綜藝節目。瀋陽雜技團供圖  瀋陽雜技團南美行。瀋陽雜技團團長安寧曾經告訴記者:「1997年,我剛接手雜技團時,單位帳面上只有1000元錢,外債80萬元,最困難時,我把家裡的房子押上貸款給大家開工資。」  生存第一,有外國演出商看中了雜技團的「騰空飛槓」,團裡就先後組織了十多組「騰空飛槓」,雜技團成了「槓子團」。  事後反思,這種求生存的辦法只會讓事態惡化:「金牌工廠」賣的是原材料、半成品,掙的是「打工錢」。
  • 雜技團裡的兒童:早6點練功 進團4年可發工資(圖)
    這些孩子所要忍受的痛苦訓練,連成人都難以忍受66歲的團長尹春燕帶著孩子們訓練  雜技團裡的童年  一座祠堂,一群孩子,一個2500年歷史的技藝。阿雄看得很入迷,他來雜技團兩年多了。阿雄還有個4歲多的弟弟,也來團裡一年多了。他們是貴州人,父母在東莞企石打工,今年他們還沒見過爸媽,爸媽要賺錢蓋房子,他們說,很想爸媽。
  • 中國傳統舞龍舞獅節目進入保加利亞雜技團
    中國傳統舞龍舞獅節目進入保加利亞雜技團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保加利亞索非亞雜技團推出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雜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