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童年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在銀川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雜技團,有一群平均年齡只有9歲的小學員,他們大多來自農村或是單親家庭。集體的學習、訓練、生活讓這些孩子組建起新的「家庭」,多數小學員經過三四年訓練「畢業」後,便會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外出表演。

快樂的雜技團小家庭 李靖(攝)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孩子一進團就要開始練習基本功,從早上6點半起床開始,軟功、劈叉、倒立……每個動作都必須扎紮實實。」雜技團副團長姚星說。

他們個個都是老師眼中的「全能」 李靖(攝)

5歲半的馬思宇是二隊12名學員裡年齡最小的,剛入團兩個星期的他還不太聽老師的話,像只小猴子一樣活潑好動,訓練間隙總是會主動跳到鏡頭前擺出勝利的手勢和燦爛的微笑。因為家庭原因,他和姐姐一起來到雜技團學習,喜歡翻跟鬥的他雖然生性調皮,但練起功夫卻也不含糊。

馬思宇在彈簧床上練習翻跟鬥 李靖(攝)

5歲半的馬思宇面對鏡頭擺出勝利的手勢 李靖(攝)

雜技團二隊是學員隊,經過不斷招生、訓練、刪選,能留下來的都是老師眼中的「好苗子」。除了白天6小時的訓練之外,每天晚上,學員們還要學習語文和數學。 

課上張寧璐專心的看著課本 李靖(攝)

「現在的雜技已經不再是過去人們口中的天橋賣藝、胸口碎大石,而是融入了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訓練形式和內容也不同了,變得更加科學、更人性化。頻繁的出國演出機會也為他們創造了更好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姚星說,「現在的訓練確實很辛苦,行行出狀元,只要肯吃苦,學雜技也一樣能活得很精彩。」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相關焦點

  • 【關注雜技】想學雜技表演就到雜技培訓最好雜技學校
    今年的央視春晚,雜技節目給很多觀眾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得人心驚膽戰。你想成為這樣的雜技演員嗎?現在機會來了。今日,新蔡徐家班冰上雜技培訓基地發布消息,今年將招募30名學員。這是新蔡徐家班冰上雜技培訓基地首次面對全國公開招生。
  • 告別臺灣雜技之父李棠華,請轉發!
    被稱為是臺灣雜技祖師爺的李棠華日前以91歲高齡逝世。雖然他過世的消息並沒有引起輿論太大篇幅的報導,但是「李棠華」這3個字,對4、5乃至於6年級生來說,卻代表著美好的童年回憶。遙想當年,對那個世代的孩子們來說,「李棠華雜技團」所創造的感動與悸動,恐怕不亞於今天的太陽馬戲團。
  • 「百聞不如一見」,濮陽雜技驚詫上千兒童!
    2016年以來,濮陽國際雜技文化產業園已經成功接待各地市300餘只研學團隊,接待學員近30萬人次,已成為冀魯豫區域性知名研學基地。 濮陽市東北莊,東北莊2000年被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與河北吳橋並稱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裡」。在東北莊中原雜技博物館裡,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和角度展示了雜技藝術的發展歷程,這些珍貴的歷史印記激發了同學們對雜技藝術的興趣。而後,他們參觀了河南省雜技集團的馴虎育虎基地,共同領略了40多隻東北虎帶來的強烈震撼。
  • 雜技少年的苦辣酸甜 平均年齡不到10歲
    15歲的雜技演員田正和10歲的搭檔張家興在團長馬俊的帶領下,登上了春晚的舞臺,30多秒的表演鏡頭,卻凝聚了兩人幾年的汗水。 網易教育綜合訊 大年三十看春晚,每年春晚有雜技,成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習俗。
  • 雜技路上的追夢人
    張旭2001年進入山東省雜技團,2007年畢業,但接觸雜技時僅有6歲。「那時候上了一個業餘雜技班,類似於現在的鋼琴、舞蹈培訓班之類的,因為身體條件好被老師看中。」談起小時候的自己,張旭忍不住笑,「當年太小,看到別人在臺上蹦蹦跳跳覺得有趣,還以為雜技就是舞蹈,加上自己又喜歡跳舞,被老師選中還很高興,家裡人的勸阻也不聽,就這麼一頭扎進了這個行業。」
  • 雜技團孩子的別樣童年
    板凳和繩索是他們每天訓練時要用到的道具,腰腿頂功的訓練是雜技的基本,孩子們每天都要練,往往幾個動作下來,他們已經是滿頭大汗。練功之前互相梳辮子從小過集體生活姐妹間的感情自然不錯。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位雜技團團的演員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弱小的身體承載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執著與堅定。
  • 寧津縣雜技
    寧津縣雜技歷史源遠流長。據考,早在漢代就有寧津雜技的文字記載。《漢書》、《史記》、《述異記》以及光緒年《寧津縣誌》等,均對「冀州」(寧津古屬冀州)的「蚩尤」、「角牴戲」(雜技古稱)作了記述。在民間,出現了專門買賣雜技、魔術道具和演出用小動物的市場。當時,較有影響的當屬黃家鎮雜技古會。黃家鎮雜技古會從農曆八月開始,至十月結束。九月是古會盛期,因此又叫「九月會」。雜技界流傳的「不趕九月會,不算生意人」之說概緣於此。古會期間,散布全國各地的雜技藝人紛紛雲集黃家鎮,各顯本領,相互切磋技藝或收徒組班、買賣道具。古會上,各種變戲法、演雜技的道具應有盡有,各種馴化了的小動物任人選購。
  • 濮陽雜技「活著的教科書」——喬金生精彩的雜技人生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在河南省濮陽市東北莊村,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杈耙鋤頭當道具,田間地頭練雜技」。這裡的人們依靠世代相傳的雜技技藝,從走街串巷開始,登上了國際舞臺。而這一切得益於老藝人們的薪火相傳。如今,老一輩雜技藝人的人生也因為雜技而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為濮陽雜技「活著的教科書」。東北莊雜技起源於三國時期,鼎盛於清朝末期。
  • 東阿雜技:以雜技藝術講好東阿故事
    矯健的身姿,昂揚的自信,還有堅毅的眼神,這是雜技藝術工作者對舞臺的熱愛,對雜技的摯愛,和對傳承的鐘愛。「六維玩兒聊城」—聊城優質文旅產品採風活動的第一站來到了有「中國雜技之鄉」之稱的聊城市東阿縣。伴隨著整齊地練功口號,採風團一行來到了東阿縣雜技團。旋轉、跳躍…年輕的雜技演員們正在認真地進行著每天既定訓練。
  • 武漢雜技團勇奪中國雜技最高獎
    原標題:武漢雜技團勇奪中國雜技最高獎  長江網訊(長江日報記者 王娟)雜技,早已經是大武漢的一張城市名片。21日,武漢雜技團創作演出的《技炫黃包車》在山東舉行的第十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中收穫「金菊」,為這張城市名片再添光彩。
  • 他是太陽馬戲團裡的中國雜技演員丨財色雙全
    童年練雜技的姚登波肯定沒想到,今後跟雜技就再沒分開過 ,還因為雜技環遊了世界。從2008年加入太陽馬戲,姚登波已經跟著太陽馬戲kooza跑了全世界四五十個城市。收到掌聲無數。如果說當年完全因為父親才開始練習雜技的話,現在則是因為自己喜歡,熱愛這份工作才一直沒有離開。
  • 運河故道落拓,雜技江湖不再
    南運河經過雜技之鄉吳橋,吳橋人又稱之為「條河」。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中的一段,從山東臨清開始,一直到天津的三岔河口,也稱御河。南運河最早開鑿於三國時期,曹魏時期稱為平虜渠,隋代在此基礎上進行疏浚。吳橋縣文管所所長楊雙印稱,吳橋雜技的興盛發展與運河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吳橋雜技藝人以運河流域為主要活動區域。
  • 雜技也可以講故事,《上海大世界》演繹海派雜技人的家國夢
    雜技,總因其炫目的技巧讓人著迷,其實它也可以擁有內在美。昨晚,大型海派雜技劇《上海大世界》在雲峰劇院首演,出品方上海馬戲城有限公司首次邀請戲劇編導加盟創作,作品以一對海派雜技藝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講述了時代大背景下海派雜技的發展歷史,演繹出海派雜技人的家國情懷及藝術追求。
  • 「80後」雜技演員毛丹:高空劈叉秀絕技 硬核詮釋「三十而已」
    ,江西省雜技家協會理事。 代表作品 雜技表演類 ★雜技《雙人技巧》《飛天造型》《排椅》《轉碟》《扯鈴》《抖槓》 ★雜技劇《百戲夢幻夜》 ★雜技晚會《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服裝設計類
  • 河南雜技
    河南雜技
  • 雜技奇人王寶合:為雜技拼搏70年
    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一吳橋雜技代表性傳承人,是河北省勞動模範,全國魔術大賽獎金菊獎銀獎獲得者、滄州十大名人。他竭盡一生,傳承雜技,播種未來,用雜技藝術講述著,吳橋雜技文化故事,他就是76歲的吳橋雜技奇人一一「鬼手」王寶合。
  • 中國雜技看河南,河南雜技看洛寨
    洛寨雜技回鄉為父老鄉親慰問演出2019年2月3日,河南封丘荊隆宮鄉洛寨村為父老鄉親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雜技表演。前來觀看的鄉親人山人海洛寨村是一個傳統雜技村,當地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洛寨玩雜技,人人會一手
  • 「中國雜技看吳橋」——千年雜技之鄉的前世今生
    這個藝術節現已發展成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齊名的世界三大雜技賽事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吳橋就已經發展出雜技的雛形。1957年在吳橋境內小馬廠村發現的一座東魏時期的古墓中,墓壁上就繪有「蠍子爬」、「倒立」、「肚頂」、「馬戲」等雜技表演形象。這幅壁畫被認為是吳橋雜技的最早記錄。
  • 12國雜技精英領略中國雜技之鄉的魅力
    12國雜技精英領略中國雜技之鄉的魅力   當日,共有來自阿根廷、哥倫比亞、比利時、俄羅斯等12個國家的數十名雜技精英來到中國吳橋,盡情領略中國雜技的神奇技藝。  硬氣功、蹬大缸、唱獨臺戲……12國的雜技精英們雖然紛紛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斬獲獎項,但面對聞所未聞的中國傳統雜技,仍免不了瞠目結舌。  「歐洲的雜技重視技巧,中國的雜技講究力量,吳橋的雜技匪夷所思!」
  • 吳橋雜技大世界裡的「雜技世家」、「夫妻檔」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有這樣一群人 ,或是「雜技世家」,或是「夫妻檔」,為了遊人的完美假期,堅守崗位,舍小家為大家,默默付出—— 他(她)們是「雜技世家」、非遺傳承人,懷著對雜技藝術的摯愛追求,讓更多的遊客了解吳橋,了解雜技文化;他(她)們是旅途中的導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