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代新能源車主實錄,每天要開一百多公裡
家住北京遠郊牛欄山地區的史女士,是早年間來北京打拼的資深北漂。從事網際網路企業運營工作的她,工作地點在 798藝術區,每天上下班通勤一百多公裡,相當於很多家庭的周末近郊旅行了。在北京這樣的巨無霸城市裡,動輒上百公裡的移動距離很正常。
2014 年,為了佔住第一批新能源汽車牌照的坑,作為初代純電驅動汽車的鐵粉,史女士購入北汽EV 150,售價 9.8 萬元。在行駛了 98 000 km 後,五年後置換為比亞迪元EV 535,補貼後售價 10.99 萬元。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史女士對於電動車的要求基本出於家庭所用,只是剛需的代步工具,只挑最便宜的買,便宜就是王道,對其他花裡胡哨的配置,幾乎沒有任何要求。
想當初,史女士為了在小區安裝充電樁,可沒少跟小區物業打交道,為了消除周圍業主對於安全隱患的擔憂,也沒少費嘴皮子。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歷經了半年多的申報、審批、籤字一系列複雜的手續之後,史女士終於成為整個小區第一個安裝充電樁的新能源車主。
■ 那些年,我與北汽EV150的「難解難分」
史女士人生中第一臺新能源車北汽EV 150 帶來了很多個「至暗時刻」。
北京的三九隆冬,寒風凜冽,刺骨地涼。史女士剛把車充滿電,準備從牛欄山出發,走高速進市裡。結果,車在高速上突然失去動力,直接趴窩了,一動也不動。如果此刻發生高速連環追尾,就是拿生命安全開玩笑。史女士立刻在高速上撥打救援電話,等待拖車救援。
而趴窩這種事,有了第一次,就有後面的無數次。後來,甚至有幾次,直等到深夜回不去家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高速路上等拖車,絕對是史上最令人絕望的至暗時刻之一。
總趴窩可不是長久之計,無奈找上 4S 店維修,發現變速箱損壞,並且附加車輛老化後的一系列小毛病。如此翻來覆去幾次,也一直沒有修好。
問及原因,4S 店得出的結論竟然是:凡是電動車,不能在潮溼的雨雪天氣裡充電及行車。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大晴天,北汽EV 150 就不能出動。豈有此理?!4S 店明顯企圖將車輛的固有頑疾甩鍋給天氣原因。為了安全起見,車主只能將車閒置在小區停車場裡,這一放就是大半年。
車主準備將車輛大修時,因為超出了質保時間和公裡數,北汽4S 店也翻臉不認人,坐地起價。檢修費一分不少花,還要額外付工時費、零部件費用,替換一根電線需要三千元,雜七雜八算下來,維修費用可能比車本身還要貴。
換車!至此,史女士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維修,直接置換車輛。沒想到,4S 店還有「回購新政條款」在後:2016 年 8 月,北汽新能源公布了名為「衛藍先鋒,換然E新」的置換政策,該政策只針對北京地區 2014 年 7 月 1 日前購買 EV 150 的私人車主。根據置換政策,合乎要求的 EV150 車型將由北汽新能源以市場售價的 45%~55% 回購,另外提供 5 000 元置換補貼和 2.5%~2.8% 的貼息貸款,不過車主只能置換北汽新能源的 EU260 和 EX200 兩款車型。
起初購車時,北汽經銷商承諾,車主換新車時,即便是購買別家品牌的新車,也可回店內把舊車抵現。但現在新政出臺,增加了限制條件,必須置換北汽旗下兩款新車才可以把舊車抵現,否則不收車。事已至此,再加之對北汽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失去信任,乾脆換個牌子!
■ 第二臺新能源車,要換什麼車好?
史女士選購新車時還是保持初心不改——求實用,求便宜。碰上「五一假期」時比亞迪在做活動,購車有優惠,比亞迪4S店還向老車主拋出了橄欖枝——可以跨品牌回收。
在誠意滿滿的價格力面前,史女士對比亞迪傾向了不少。續航方面,比亞迪元EV 535 的工況續航達到 410 km,如果上下班的話可供車主開小一周的時間。再加上比亞迪憑藉早年間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先發優勢,在消費者中口碑尚佳,史女士的IT理工丈夫對於比亞迪安全性保障方面也表現出極大的信任。綜合幾點來看,史女士的第二臺新能源購車決策基本完成——比亞迪元EV 535。
經過估算,北汽EV 150 最後估價僅僅 4 000 元錢,也就是當初維修時兩根電線的零件錢。儘管史女士之前已經做好賤賣的心理準備,心想賣個兩三萬應該沒問題。結果聽到收車人員的報價後,史女士還是心裡一驚。這麼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確讓人心涼。「沒辦法,能賣一點是一點,總歸聊勝於無」,也只能這麼安慰自己。比亞迪4S店把北汽EV 150拖走後,同時新車車款抵消了 4 000 元錢,還更換了新的充電樁。兩個品牌的售後服務態度,高下立現。
■ 實用派選車,經濟性至上
史女士家住在北京遠郊,工作在市裡,在北京這種巨無霸城市中,一周往返五六百公裡的通勤距離,這樣的「雙城生活」很常見。
量變引起質變,長時間的遠距離通勤下,經濟性變得尤為突出。車主的選車思路就非常清晰,拋開車企天花亂墜的營銷話術,拋開車輛五花八門的科技配置,只單單看車的性價比,把價格範圍限定在 10 萬元左右,屬於車主中妥妥的實用主義者。
新能源汽車一直在更新換代,但是不代表每一款新車都適合自己。這個世界的「新鮮」,與我們自己值得過的生活,兩者之間,需要做選擇。也許本次車主故事中,車主兩次選車的極簡邏輯,給了我們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