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於古詩
企鵝號
「偷得浮生半日閒」和「又得浮生半日閒」,您覺得哪個更好?
這句話,出自唐朝詩人李渉寫的七絕《題鶴林寺僧舍》。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偷得浮生半日閒。
用「偷」還是用「又」,歷來有爭議。
到底有什麼樣的爭議,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
1、終日昏昏醉夢間
詩人整天昏昏沉沉,好像在醉夢中一樣。
醉夢,可不是美夢!
昏昏,這兩個字就暗示詩人的情緒很消沉。
詩人為什麼會消沉呢?
查寫作背景我們知道,詩人現在被流放到南方,自然情緒不高。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終日」這個詞,暗示詩人這種消沉的情緒,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2、忽聞春盡強登山
忽然發現春日將盡,便強打精神去登山。
忽,是很突然的意思。
這說明,詩人整個春天都處在消沉的情緒之中,而突然的覺悟,更像是一種頓悟。
詩人不僅頓悟了,還強打精神去登山。
大家看,詩人有嚮往美好之心,而且有毅力去追求。
這像不像是對待人生的態度?
歲月有限,不能再這樣消沉,於是詩人想尋求改變。
3、因過竹院逢僧話
因,因為。
過,是指遊覽。
竹院,指寺院。
詩人因為遊覽寺院,恰逢遇到寺僧,和他說了一些話。
這裡也很奇怪,詩人不是去登山嗎?怎麼又跑到寺院來了?
寺廟是淨化人心之地,這更說明詩人正在努力尋求改變,讓自己不再消沉。
「逢」,又說明他們的談話是機緣巧合。
他們談了什麼話呢?
4、偷得浮生半日閒
很慶幸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我能偷得片刻的清閒。
詩人為什麼會感覺到清閒呢?
很顯然是因為他和寺僧之間的談話。
我們可以推斷出,詩人向寺僧吐露了心中的苦悶,而寺僧通過佛語指點了他。
於是詩人又頓悟了一次,感覺到渾身輕鬆,感受到了久違的清閒。
爭議就在這裡:
有人認為,因為寺僧的指點,詩人得到了頓悟,這是佛家度人,怎麼能用「偷」字呢?詩人感受到了久違的清閒,應該用「又」字更妥當;
也有人認為,詩人因為消沉的時間太久,用「偷」字更來表達這份清閒的來之不易。
到底哪一種更有道理?
我們來分析詩人的心路歷程:
首先,詩人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
其次,詩人頓悟,想要改變自己現狀,並主動去追求;
然後,詩人機緣巧合碰到了寺僧,並得到了指點;
結尾,詩人再一次頓悟,感覺自己得到了半日的清閒。
大家看,這半日的清閒是從哪裡開始的?
是從詩人頓悟,想要改變現狀開始,到詩人再次頓悟,感覺得到清閒結束。
很多人認為,詩人的清閒就是來自於寺僧的指點。
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大家想想看,詩人如果不主動尋求改變,他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到這份清閒的。
是不是這樣?
所以我認為,用「偷」字更合適,更能表達詩人這份清閒的來之不易,也不會對佛家度人有玷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