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黃帝飛升見天帝的應龍,遊了一趟人間,怎麼就變成了華夏圖騰?

2020-09-24 壹文社

《廣雅》之中,龍分四類:只有龍鱗的叫蛟龍;生有龍翼的叫應龍;帶龍角的叫虯龍;不帶龍角的叫螭龍。其中,應龍與黃帝淵源最深,也是華夏4000多年來的精神圖騰。《史記.封禪書》中,這樣記錄應龍接黃帝飛升的故事: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珣,龍珣拔,墮,墮黃帝之弓。

黃帝晚年,採集首陽山之銅,在荊山鑄造了華夏第一尊大鼎。相傳鼎成之時,一條飛龍自碧落九天降臨,迎接黃帝飛升天界以見天帝。黃帝登龍背時,七十多個大臣一同攀附而來。飛龍搖擺龍軀,七十多位大臣盡皆跌落,唯有黃帝穩居其上。而後飛龍攜黃帝,扶搖而上九天,銷聲匿跡於天地之間,這就是黃帝飛升的神話故事。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易經》

與之相呼應的是,《易經》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生有龍翼的飛龍,也就是傳說中的應龍。這種龍往往是天帝,溝通人間所用的神獸,象徵著祥瑞、吉兆。代表天下太平的瑞獸鳳凰、麒麟,都是應龍混血的後裔。在《山海經》中,載黃帝飛升的應龍,與軒轅氏還有更深的淵源:

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 ——《山海經·大荒東經》

相傳,蚩尤不僅力大無窮,而且善於馴服猛獸。除了九黎勇士外,蚩尤還有一支猛獸大軍。這支猛獸大軍,由老虎、豹子、棕熊、白羆組成。所謂白羆,也就是今天的大熊貓,而蚩尤的坐騎更是 中王者,只吞不洩的神獸貔貅。

當然,這只是神話傳說,蚩尤馴服的野獸種類已經無法考究,但這無疑是石器時代的軒轅大軍無法抵擋的。而神獸應龍在這時候幫助黃帝,擊敗了蚩尤的猛獸大軍。不僅如此,應龍還控制降雨,使得江河乾涸,渴死了巨人夸父。與軒轅黃帝一起,迎戰兵主蚩尤。

軒轅劍斬殺蚩尤時,蚩尤之血飛濺應龍之身,這份因果令應龍無法回歸碧落九天。一直等到黃帝大治天下,並鑄成人間鼎器後,有了飛升天界面見天帝資格時。應龍因幫助軒轅黃帝,沾染了蚩尤之血的因果,才就此消除。而且,王亥馴服野馬後,也是化為人形的應龍,第一個騎乘了野馬。風后受此啟發,建議軒轅黃帝挑選軍中精壯,就此組建了第一支騎兵。

可以說,應龍在幫助軒轅黃帝,擊敗蚩尤時出力頗多。她不僅是軒轅黃帝手下統兵大將,也是擊敗蚩尤的勳臣之一,更是軒轅黃帝飛升的接引者。長期處於下界,輔佐人皇軒轅的應龍神獸,自然與有熊氏為主導的人族關係匪淺。

禹理淮水,三至桐柏水,功不能興。禹怒,召百靈,應龍搜逐之,乃獲淮渦水神,名為無支祁,形若猿猴。 ——《山海經廣注.嶽瀆記》

大禹治水時,桐柏花果山有隻神猴,名為無支祁。他以龍女為妻,在淮河建有龍宮,令淮河之水肆虐百姓良田屋舍。大禹三治淮水,皆因無支祁興風作浪,無功而返。應龍再次降臨,擒獲神猴無支 ,祁幫助大禹平息了水患。

由於無支祁為花果山天生神猴,為桐柏天生地養。桐柏君代為求情,應龍因此並未殺掉無支祁。被擒後的無支祁,依舊桀驁不馴、上躥下跳,平民無法看守。大禹以能工巧匠,鑄造精金鎖鏈,將無支祁周身纏繞,永世鎮壓於龜山腳下,這就是明代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禹治水時,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鑿龍門疏河。 ——《太平廣記》

應龍助大禹擒獲神猴無支祁後,又以龍尾畫地,鑿開了龍門口,助九州中原傾瀉洪水。神話故事「躍龍門」由此而來,相傳鯉魚、水蛇、虺等生物,自此有了化而成龍的機會。甚至在《述異記》中,對虺化龍還有詳細的記載:

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助軒轅黃帝擊敗蚩尤,統一黃河流域;因沾染蚩尤之血而留凡間,黃帝大治天下後引其飛升;大禹治水時,應龍再次下界,化解咆哮的洪流。這就是神話故事中,應龍的光輝事跡。因此,龍在華夏文明中是象徵著祥和、正義的圖騰,應龍更是至尊神獸,鳳凰、麒麟等應龍混血後裔,也都是象徵天下太平的瑞獸。

相關焦點

  • 接黃帝飛升見天帝的應龍,遊了一趟人間,怎麼就變成了華夏圖騰?
    《廣雅》之中,龍分四類:只有龍鱗的叫蛟龍;生有龍翼的叫應龍;帶龍角叫虯龍;不帶龍角叫螭龍。其中,應龍與黃帝淵源最深,也是華夏4000多年來的精神圖騰。《史記.封禪書》中,這樣記錄應龍接黃帝飛升的故事: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
  • 華夏之初,應龍是黃帝身邊的大將,黃帝為何還要鎮壓應龍?
    龍自古以來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聖物,不過龍只是對歷史上的一種統稱。在我國的神話歷史上,有多達六種神龍的記載,第一種是應龍,這種龍和西方的龍形狀類似,據山海經記載正是由於這種龍作戰兇猛,才打敗了蚩尤夸父,而第二種黃龍則是一種皇權的象徵,黃龍體型修長。在爪牙上不如其他的龍兇猛。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龍之善戰者,應龍也。應龍者,祖龍也! 蜀者,上目下龍,蓋縱目與應龍是也。此二者,皆華夏圖騰,傳之於世! 在最早的甲骨文裡,蜀字,就是上面一目,下面一龍,即喻指縱目和應龍。今天我們先來談龍文化崇拜,下期再說縱目文化崇拜。 我們華夏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是我們華夏民族最為重要的文化圖騰。雖然全國各地都挖出過各種各樣姿態各異的龍,但如果我們去問專家:我們每個華夏子孫都要頂禮膜拜的那條龍到底是什麼龍?
  • 揭秘應龍在中國龍形象中的地位,及其與應龍氏的糾葛
    瓷器上的龍形象黃帝傳說中,應龍是黃帝的神獸,在涿鹿之戰中,幫助黃帝陣斬蚩尤和夸父。龍雕像龍是華夏族的圖騰,華夏族早期的圖騰大都跟龍有關。像炎帝出身的烈山氏,以大火星所屬的天象——龍為圖騰;炎帝世系的共工氏是以蛇為圖騰;應龍氏以應龍為圖騰;太皞氏族以龍紀年、以龍名官;苗蠻世系的先祖伏羲、女媧也是人首蛇身的形象;黃帝氏族以雲紀,以雲名官,而中國自古就有「雲從龍」的說法;黃帝世系的鯀、禹也是以蛇為圖騰。
  • 華夏神龍起源與消失,或顯或隱,歷經千年直至人間無龍!
    中國先人將龍作為華夏圖騰,視自己為龍的傳人。民間講究龍鳳呈祥,十二生肖中龍佔有一席。龍文化和傳說故事遍及華夏。暫不去討論龍是否真的存在?通過神話歷史和傳說,我們來開開腦洞,華夏神龍的起源與發展,如今為什麼又人間無龍?
  • 華夏神龍起源與消失,或顯或隱,歷經千年直至人間無龍
    中國先人將龍作為華夏圖騰,視自己為龍的傳人。民間講究龍鳳呈祥,十二生肖中龍佔有一席。龍文化和傳說故事遍及華夏。暫不去討論龍是否真的存在?通過神話歷史和傳說,我們來開開腦洞,華夏神龍的起源與發展,如今為什麼又人間無龍?
  • 蚩尤的剋星應龍,並非上古神獸,原來是平頂山原住民
    我們說過了蚩尤和夸父,不得不再說一說他們的剋星應龍,據《山海經》中所描述的,蚩尤與夸父族就是被應龍所殺。那應龍到底是什麼,是黃帝請來的神獸?還是黃帝的坐騎?或是黃帝手中的寶劍?亦或是黃帝屬下的戰將?接下來筆者來給你敘一敘,應龍到底是個啥。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山海經》上古神獸應龍,兼具龍鳳特徵,專家:可能是商朝始祖
    其中,龍是華夏神話體系的圖騰神獸,鳳凰是東夷神話體系的圖騰神獸。《山海經》記載的燭龍、夔龍、九鳳和三足烏等著名神獸,僅從其外表特徵,就能區分其源自何方。但是,《山海經》記載了一隻神獸,卻長著龍的身體和鳳凰的翅膀,兼具龍鳳特徵,它就是上古神獸應龍。
  • 《新山海經》應龍篇:盤古的生母,曾殺蚩尤斬夸父
    新的華夏大地靈氣極為充裕,許多山精妖怪紛紛搬來這片大地。應龍不忍心盤古的屍身受到騷擾,便出手肅清了大部分妖魔。只留下零星幾個,伏羲女媧便在其中。之後的若干年,華夏大地都由伏羲女媧主導發展,直到炎黃時代。
  • 《新山海經》應龍篇:盤古的生母,曾殺蚩尤斬夸父
    新的華夏大地靈氣極為充裕,許多山精妖怪紛紛搬來這片大地。應龍不忍心盤古的屍身受到騷擾,便出手肅清了大部分妖魔。只留下零星幾個,伏羲女媧便在其中。之後的若干年,華夏大地都由伏羲女媧主導發展,直到炎黃時代。
  • 涿鹿之戰後獲勝的黃帝成為了華夏族的共同祖先
    相傳黃帝姬姓,名軒轅,因居軒轅之丘或謂作軒冕之服而得名,又以為號,所以漢以後文獻中多留下「黃帝軒轅氏」的稱謂。還有傳說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之說;或說黃帝號縉雲氏,又號帝鴻氏、帝軒氏,等等。傳說黃帝母曰附寶,見雷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懷孕,生黃帝於壽丘。
  • 《山海經》天帝讓應龍助黃帝斬殺蚩尤,黃帝卻讓應龍看祭壇去了
    不過筆者今天並不打算講黃帝,而是想給大家講講黃帝麾下的一員大將,就是在《山海經》中赫赫有名的應龍。應龍3D製作圖女魃助應龍看過《山海經》的朋友應該都清楚應龍本應該是九天之上的一員猛將,但是後來下凡以黃帝身旁大將的身份幫黃帝斬殺蚩尤,還曾經幫大禹治過水
  • 西周古國——應國,神秘的應龍氏,釀酒大國,或以鷹為圖騰
    應國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的應龍氏,應龍氏是個神秘而強大的部族,上古神話中多有描述,《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這種看法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圖騰歷史龍之所以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是因為與華夏文明的形成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位8世,共歷530多年的「神農氏世」時期。
  • 民間故事:女魃和應龍的悽美愛情
    相傳,她是華夏始祖黃帝的女兒。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當年因為犯錯,被鎖在神鏈之樹。應龍女魃為火,應龍為水。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但火之女魃偏偏愛上了水之應龍。女魃見不到應龍,只能每日來到樹下,用最美的歌聲安慰應龍。動聽的歌聲使原本已經頹廢、絕望的應龍有了希望。水火本來相剋!
  • 華夏老祖宗"粉"啥:八千年前崇拜龍 黃帝時熊圖騰
    原標題:華夏老祖宗"粉"啥:八千年前崇拜龍 黃帝時熊圖騰   龍的產生 遠遠早於黃帝時代   首先,必須隆重介紹的就是這個「動物園」的鎮園之寶——龍。龍是中國文化中最神聖的動物神。如今發現最早的具有傳統龍特徵的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
  • 龍圖騰的軒轅黃帝是怎麼變成「有熊氏」的?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史料記載,黃帝生活在距今4700-5000年前的中原地區,相繼戰勝了蚩尤和炎帝,佔據適合淺耕的中原地區,中華文明由此開始了歸一的農耕時代。相傳,黃帝以龍為圖騰,因而中華民族也被稱為龍的傳人。
  • 人文初祖黃帝,平定天下,締造文明,創龍圖騰
    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居「五帝之首」,以土德為王,因此稱「黃帝」。據說,黃帝姓公孫,因其在姬水長大成人,故又姓姬;黃帝降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其擔任有熊國國王,故又號有熊氏。它一降生就瘋長,霎時一個十幾歲大的孩子破殼而出,這便是黃帝。他生有四張面孔,能同時留神四方的風吹草動,也能察覺人間天上的所有事情。他可以驅使宇宙間的陰陽二氣匯合,碰撞成閃電,震蕩成雷聲,交融為雨水,飄動成風,瀰漫為霧,凝聚為霜,匯聚成雲,架起來則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