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果沒有二個貴人,二次逃亡,三件大事,聖人難成|百家故事

2020-11-29 修行筆記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孔子今天看來,是了不得了。成立中國文化的象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即使是三歲的孩子,即使不知道是孔子是誰,也能張嘴就來;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學院」,翻山越嶺,然後漂洋過海,開到了世界各地。我們曾經在近代落後挨打時,罵過孔子,打倒到過「孔家店」;但不久,就發現錯了,你可以罵孔子,可你一旦不按孔子說的做,人們就會罵你。孔子就是孔子,聖人就是聖人,不一樣的煙火。

聖人並非生而聖人,一開始也是普通人,草根。走過路,過過橋,遇到人,碰到事,一步一步地成的聖人。孔子的一生可以簡單概括為「二二三」。遇到了「二」個貴人,經歷了「二」次流亡,做了「三」件大事。

貴人,季平子。

孔子自認為是魯國貴族。到底是不是貴族身份,說不清,但是孔子堅信自己是;其實,這樣很好,起碼給了他自信,自信過一點就是狂妄。其實狂妄也很好,尤其是在年輕時候,起碼比怯懦好。怯懦的人會失去本來屬於他的機會,而狂妄的人卻往往會得到本來不屬於他的機會。孔子年輕時就狂妄了一次。

孔子生在魯國。春秋時期的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西周時輔佐了周武王,制禮作樂,相傳寫了《周禮》,是孔子的偶像。一次,季孫氏饗宴魯國貴族,季孫氏,孫,在當時是一種尊稱,是當年周公最小的兒子季友的後代。孔子當年年紀輕輕,又自認為是貴族,沒有收到任何邀請函的情況下,貿然赴宴。季孫氏有個家奴,叫陽虎,伸手攔住了信心滿滿的孔子,問其身份。孔子一報,陽虎「撲哧」笑了,面帶不屑:「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這種地方也是你能來的?」孔子知道自己名不正,所以就言不順,頓時語塞。最後孔子灰溜溜地離開了。這次事件,孔子出了醜,他的狂妄之舉給他帶來了羞辱,可是因為引來了不少人的圍觀,裡面也有人欣賞他的勇氣。

還是季孫氏,掌握著魯國實權的貴族,魯國國君當時勢力很弱,政治大權落在了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大貴族手裡;季孫氏當時的家長,季平子,感覺孔子這個後生還可以,有思想,有衝勁,便把他收為家臣。孔子自此算攀上了高枝,不能說平步青雲,但總算是進入了貴族圈,見到的人,聽到的話,談論的事不一樣了,眼界就不一樣了,每天思想的也就不一樣了,人的改變就是這樣一天天,一點點,不知不覺中發生的;說誰誰一下子就從公雞變成鳳凰了,那只是看了個表面,那隻雞背后里默默做了些什麼你根本不知,一旦知道了可能就不再羨慕這隻鳳凰了。孔子現在是只鳳凰,一到季家他的工作是什麼。先是倉庫管理員,當時叫「委吏」;然後給人家管理牲口,當時叫「乘田」;後來又當了季家施工隊隊長,當時叫「小司空」。孔子已經很滿足了,大小是個官,還是在大貴族季孫氏家做官,後來他的興奮記錄在了《論語》裡:「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指的就是這一段的人生經歷。

季平子是孔子遇到的第一個貴人。孔子是一個有思想、有衝勁的人,這一點季平子沒看錯,但他沒看到的是這樣的人,就像火苗一樣,衝勁往往無法阻擋。孔子地位一變,想法一多,和他的東家季平子便產生了不少分歧,分歧的越來越多,相互的誤解越來越深。終於有一天,孔子在季家待不下去了,或者說季家不想讓他再待下去了。孔子想,與其讓人家攆走,不如自己主動辭職,還能給自己爭回點臉面。孔子辭職了,他知道魯國是混不下了,季平子不用的人別人誰還敢用?不是跟季平子過不去嗎?在魯國是沒有什麼活路了。

於是,孔子有了人生的第一次逃亡,我們後人稱其為「周遊列國」,浪跡於齊、宋、陳、蔡等國,沒有知音,沒有伯樂。數年後,灰頭土臉地又回到了魯國。

貴人,孟釐子。

孟釐子,在魯國也是個人物。魯國真正掌握實權的三大家族,其中一家是孟孫氏,孟釐子是孟孫氏家族的家長,民國時期有學者閆若璩考證,他有可能是後來的亞聖人孟子的高祖。就像公司職員跳槽一樣,跳槽的公司越多身價就越高,薪水就越高;何況孔子還出國了,不管在外面經歷哪些心酸和不堪,回來了就是「海歸」了。孟釐子對兒子說:「孔子不是等閒之輩,有機會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後來,有學者考證,孔子弟子3000,72賢人中,有個叫「南宮容」的,可能就是孟釐子的孫子。

孟釐子,這個孔子的貴人。一個人的成功,首先你要行,然後是有人說你行,最後是說你行的人要行。孔子全佔了,想不行都不行。孟釐子又把孔子推薦給了魯國國君,魯昭公。孔子崇拜的偶像是周公,好周禮文化,孟釐子就建議昭公派孔子到東周首都洛邑,考察學習周文化。昭公賜給孔子一乘車兩匹馬,一個車奴,讓「南宮容」陪伴,來到洛邑。這年孔子34歲。

在洛邑,孔子有兩大收穫。一見到了老子。《史記.老子傳》記載:「孔子適周,訪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老子當時是周王室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孔子問教於他,感受很深;他對弟子說,老子是龍一樣的人物。二是見到了平時無法見到的文獻。在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年代,讀到書,比登天還難,那是純貴族的行為;孔子獲得了《詩經》、《尚書》、《禮經》這些文獻,成為後來學術研究和教學的基本素材。

這次公派學習後,孔子就不再是原來的孔子了,他自己沒有感覺到什麼,但是別人對他的態度不一樣了。魯昭公把他從學界拽到政界,任命為魯國的禮官和學官。一是為魯國國君操持禮儀活動;二是為魯國國君的宗室弟子辦學授課。孔子的日子過得很滋潤,但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不會讓他太滋潤的。人生的又一次逃亡生活,又在醞釀之中了。

魯昭公和季平子因為鬥雞發生了爭執。鬥雞是小事,問題是鬥雞的背後是政治勢力角逐,季平子沒把魯昭公這個一國之君放到眼裡,因為很多事他說了不算,是個空架子;魯昭公覺著,我再不濟也是一國之君,是龍頭,不拿我當回事就不行。所以鬥雞的背後是鬥氣。談判說不下的事,只好用武力了。魯昭公派兵攻打季孫氏。季孫氏聯合孟孫氏、叔孫氏,打敗了魯昭公。魯昭公逃亡到了齊國。孔子是魯昭公的人,留在魯國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便追隨昭公也逃亡到齊國。

這是孔子人生中的第二次逃亡。多年之後,魯昭公死在了齊國,孔子怏怏然返回魯國。

時過境遷,鬥雞事件早已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去。所以孔子不必擔心有人找政治後帳,但是操心的是吃啥喝啥的生計問題。靠山吃山吧,聚徒講學就是他能靠的山,孔子開始辦學,有教無類,不僅收貴族也收平民。規模越來越大,最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學團力量。

辦學也能辦出一股政治力量來,孔子自己都沒有想到;但是當時魯國國君魯定公想到了。那年,孔子50歲,魯定公請他做官。魯定公想到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因為他的學團,他的學團有了社會影響力;其實也不是因為學團,是因為他自己;魯定公和魯昭公一樣,也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這「三桓」架空了,要找個靠山。孔子出來做官,「三桓」竟也大力支持。支持不是因為支持魯定公的工作,而是因為這「三桓」也被架空了,被他們的家臣架空了,也需要個靠山。孔子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堂而皇之地進入魯國官場。

官場險惡,不像教書,也不像做學問,可是孔子的本事不是嘴把式。他做了三件大事,讓我們見識了一個不一樣的孔子。

夾谷之會。

魯國與齊國開盟會,齊強大,想趁著盟會,讓一個萊族小國的野蠻人綁架魯國國君。孔子發現後,據理力爭:「齊國曾有名相管仲,主張尊王攘夷;今天你們卻想用野蠻的夷人,綁架魯國國君,也太丟齊國的人了吧。」接著又說:「今天開這個盟會,就是想和你們誠意結盟,我們也願意附屬於齊國。齊國有戰事,魯國願出兵300乘追隨,既然有難同當,齊國原來佔領我們的土地是不是也應該還回來?」齊君無言以對,只好歸還了土地,沒費一兵一卒,攻破了陰謀,要回了土地。

誅殺少正卯。

少正卯魯國貴族,能言會道,講話有煽動性。不僅朝內做官,也辦學收徒,辦學規模比孔子還要大,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會政治力量。但是他不像孔子那樣安分,想以此架空國君,攬朝政。孔子做宰相時快刀斬亂麻,藉故誅殺了他。

隳三都。

這件事,證明了孔子不僅學問一流,指揮打仗同樣一流。起因是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大貴族家的城牆,周禮有規定:大夫一級,城牆高度不可超過30雉。三大家族無視禮制,主要是無視國君,城牆高度遠遠超標,是不折不扣的違建。孔子想從城牆做起,正風肅紀。此舉得到各方支持,國君當然支持,三大貴族也支持,因為三大家族早被家臣架空,想藉此懲治他們的家臣。只有三大貴族的家臣反對,並且聯起手來反叛;聲勢浩大,曾經危及到魯國國君。國君慌了,孔子沒慌。臨危不懼,指揮有方,調度有效,最後一舉擊潰叛軍。讓人對孔子不得不刮目相看。

聖人難做,普通人也不好做。要經歷人,也要經歷事。孔子的「二二三」,二個貴人,二次逃亡,三件大事。每個人,回看人生的時候都明白,這「二二三」的背後可不僅僅是「二二三」!

相關焦點

  • 聖人孔子為什麼三次哭泣?
    對先王之道的不懈追求,士志於道的壯麗情懷,在孔子的這些話語裡顯露無疑,而孔子始終把老者放在前頭,那是因為孔子深知生死之外無大事,人最擔心的就是老病死三件事。這三件事就是從人之將終開始的,所以要消弭這個社會的不安,得從終事開始,能放心的老去,不害怕生病,坦然面對死亡,人心不安自消。這也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講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孔子的故事:看聖人的境界與智慧[原創]
    他的弟子把他的語錄整理成《論語》。孔子的智慧告訴我們,因時,因事,問題的看法與結果就不太一樣。下面講一個孔子不認真的故事。孔子的一個學生在國外看見了被賣身的魯國人,於是就自己掏錢把他贖了回來。回到魯國後,卻沒有到國庫領取補償費用,孔子知道後把這個學生罵了一頓。學生不明白原因,孔子告訴他,你這樣做,只能使被賣為奴隸的魯國人失去了被救助的機會,為什麼呢?因為別人一聽說你花錢為魯國的奴隸贖身,卻沒有去國庫領取補償,別人如果再去領錢,就沒有你的品德高尚了,所以誰還願意為這些人贖身呢?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先天易學緒論二:孔子刪除詩經是中國文化的聖人還是罪人?
    老子留下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使他成了聖人,代表了他的全部思想、哲學、文化研究成果。老子讀什麼書,用什麼研究材料,用什麼研究方法,老子死後概無所知。上古的書,留下一部《易經》,唯有一部《易經》。老子讀過嗎?
  • 顧佳的結局:女人的「二次斷奶」,都是婚姻給的。|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二次斷奶」後的她,和同樣反思成長了的陳嶼,更好的個人,組成了更好的家庭。03跟鍾曉芹相比,顧佳沒有那麼好命。雖然她成為人妻和媽媽後,已經完成了「二次斷奶」。職場達人,輔助老公開公司風生水起。全能媽媽,兒子被她教育的聽話懂事招人愛。
  • 聖人孔子也沒有做到超脫物外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莒父,是魯國一個小城,子夏做了那裡的城宰,問政於孔子。孔子說,一是不要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二是不要貪圖小利,追逐小利,就幹不成大事。劉寶楠《論語正義》在注這一句的時候,引用了《呂氏春秋》的一段話,也很有教益:「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
  • 孔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孔子是聖人嗎?
    後世儒者根據統治者的需要,重新塑造了孔子的「人設」,開始打著孔子旗號,幹著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事情。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在先秦的著作中,誰不敬畏聖人呢?《老子》中近乎三分之一的內容在說聖人,當然老子不認為自己是聖人,只是規勸天子、大夫、諸侯要像聖人學習。孔子講聖人,其作用跟老子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孔子的聖人更具有「復古色彩」。
  • 孔子萬世師表,高山仰止,擔當起得起「聖人」二字
    孔子萬世師表,高山仰止,擔當起得起「聖人」二字孔子在那個時候,是人人都尊敬的大聖人,他的學問高品格好,能力也是大家都比較認同的,所以就會有很多人會去做他的弟子,跟隨他學習讀書。孔子笑了笑耐心的回答,古代的君子是把忠義當做自己一輩子要追求的東西,他們是用仁和愛來保護自己的,所以儘管不出門半步,也知道這天下都發生什麼事了。子路對他說的話有一點困惑。孔子繼續向他解釋,如果有壞人或者不善良的人,就用好心的話來勸說他們,讓他們感動然後做個好人,不讓他們繼續做錯事。
  • 孔子的這三個行為,推翻了人們對於孔子道德聖人的大眾認知。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聖人孔子的故事。白公找到孔子,企圖希望孔子為他出謀劃策,一起密謀發動政變。孔子自然察覺了白公的來意,他可不想趟這灘渾水,於是他顧左右而言他,並不明確表態。白公沒有辦法,只得放棄拉攏孔子的想法。不過孔子還是將石乞這個人推薦給了白公,與白公結個善緣,算是一種政治投資。
  • 至聖先師的孔子到底有多「聖人」之二——孔子自己眼中的夫子
    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做事盡責又講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這麼愛好學習而已。」古今中外,還沒有多少人自己說自己有多好學。謙遜、忍讓一直是中國人獨有的美德,直言不諱讚美自己,孔子是第一個。但無可爭議,沒人有二話。因為孔子的好學眾所周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趙衛平:孔子,人能弘道(二)
    如果給我一些年頭,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好好學習下周易的話,人生就可以少很多過錯。所以孔子對於命這件事兒是很看重的。我個人覺得這事一種非常好的心理安慰的方法。任何一個宗派都有這樣的東西,就像佛家講的緣分,對吧,他遇到任何困難,他說這是緣分的問題,他就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基督教說遇到了任何事兒,這是上帝的問題,他的壓力會減少。
  • 細數我國古代的4位聖人,孔子是至聖先師,但要遜色於其他三位
    要說誰是對於幾千年華夏文明影響最大,對於文化道德影響最為深遠的人,那肯定別無二選。他既不是王侯將相也不是達官貴人,即使是古代的皇帝也要對他行三拜九叩之禮。他就是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自三皇五帝的上古傳說時代之後,經過夏,商,周。
  • 如果孔子的兒子給別人教
    五一勞動節說一個優秀勞動者——教育家孔子和他兒子的故事。孔鯉是孔子的兒子,跟著孔子的弟子們一起學習。這位孔鯉同學沒成為班長,也沒成為學習委員,甚至在學校裡都很少有機會單獨見到自己的父親。陳亢聽了,高興地說:「我問你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一是要讀《詩經》,二是要學《禮記》,第三是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愛。」最終,孔鯉並沒有成為第二個孔老夫子,聖人沒有把兒子教育稱聖人。是孔子沒能力教育自己的兒子嗎?
  • 孔子真是道德聖人?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聖人孔子的故事。白公找到孔子,企圖希望孔子為他出謀劃策,一起密謀發動政變。孔子自然察覺了白公的來意,他可不想趟這灘渾水,於是他顧左右而言他,並不明確表態。白公沒有辦法,只得放棄拉攏孔子的想法。不過孔子還是將石乞這個人推薦給了白公,與白公結個善緣,算是一種政治投資。
  • 如果希特勒真的成了畫家 二次大戰會是怎麼樣?
    而此時此刻,他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只是一名沒有完成自己藝術夢想的年青人。他從一個落魄的街頭流浪漢混成德國有名的工人黨黨員,同時爬到了德意志最高元首的寶座,直到最後成為歐洲霸主和摧殘世界的一代戰爭魔王。希特勒的政治生涯開始於他30歲的那年。他的父親是一位海關職員,三次結婚後擁有了六個孩子,希特勒排行第四。(人們相傳,他是一位私生子。)
  • 孔子的「緋聞女友」,南子毀了孔子清名,朱熹說這是聖人出格事
    衛靈公也知道他們二人的事情,但是因為喜歡南子就裝作不知道的樣子並沒有把這件事捅破。不久以後南子生下了個男孩,名叫蒯瞶。南子嫁入了衛國以後還經常和衛靈公的寵臣彌子瑕幽會,衛國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偷君主的車馬,一律用刖刑,但是有一天的晚上彌子瑕聽說他的母親生病了。
  • 關於孔子的3個成語故事,感悟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今天為大家分享3個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讓我們感悟一下聖人的胸懷和氣度!一、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我們都知道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實他還是個音樂家
  • 孔子生平之(二)
    又請求給他五輛車逃亡,還是不允許。後來「三桓」中的孟孫氏、叔孫氏擔心季氏失勢,自己兩家也會因此垮掉,於是發兵援助季氏攻打昭公。魯昭公大敗,被迫逃亡齊國。在魯國這種亂鬨鬨的內亂中,孔子離魯適齊。二、苛政猛於虎魯國陷入內亂後,朝政紊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極其困難。
  • 孔子,聖人的吶喊!
    他輔佐三代聖王堯舜禹,掌管火和天文曆法,幫助大禹治水成功,賜姓「子」,封地「商」,所以「契」是商朝王族的先祖。如果在往上追溯,堯和帝嚳的祖先還是黃帝呢,「五帝」都是一家人啊,所以說孔子是黃帝的後代也沒有問題啊!所以我在想,我們都是「炎黃死孫」,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哈哈!追溯個祖宗十八代,誰還沒有一個牛逼的先祖呢,只是大家越到後來越不爭氣罷了。
  • 孔子,聖人的吶喊
    他輔佐三代聖王堯舜禹,掌管火和天文曆法,幫助大禹治水成功,賜姓「子」,封地「商」,所以「契」是商朝王族的先祖。如果在往上追溯,堯和帝嚳的祖先還是黃帝呢,「五帝」都是一家人啊,所以說孔子是黃帝的後代也沒有問題啊!所以我在想,我們都是「炎黃死孫」,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