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

2020-11-08 唐詩宋詞古詩詞

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

【唐代】元稹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譯文

霜降時節寒風瑟瑟吹向人們,薄冰之上,清澈的水漫過。

月亮的瘦影出現了,大雁帶著殘留的幾行身影排成行往南趕。

莊稼收集儲藏完畢,皮裘加工製作後非常耐看。

野雞們紛紛鑽進水林中不見了,仿佛一下子都化為了『』大蛤『』。

注釋

霜降: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輕冰:意為薄冰。

淥水:清澈的水。

蟾:蟾蜍。

纖影:為瘦影。

田種:田地,指莊稼。

收藏:收集保藏、保存的意思。

了:完畢;結束。

衣裘:泛指皮裘或衣服。

製造:製作,將原材料加工成器物。

野雞:是動物學上雉雞類動物的俗稱。

投水:跳入水中自殺。

蜃:中國神話傳說的一種海怪,形似大牡蠣。雉入海化為蜃。

賞析

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立冬詩。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11月7-8日之間。

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收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

立冬在古代民間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我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

在立冬這一天,詩人真切感受到了陣陣寒意,通過天地萬物的變化,將立冬的氣候特徵生動地呈現出來。

首聯,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是說,霜降時節寒風瑟瑟吹向人們,在薄冰之上,清澈的水輕輕漫過。

這一聯是說立冬三候之第一候,即水始冰。

「輕冰」二字,即點出「水始冰」的現象。

一個「寒」字,點出了立冬天氣變冷的情況。

此時,正式告別三秋,告別霜降,向寒冷的冬天邁進。

頷聯,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是說,月亮的瘦影出現了,大雁帶著殘留的幾行身影南歸了。

這一聯寫出了立冬月亮因為冷,仿佛變瘦一般,變得非常纖細美麗。大雁因為大多南歸,只有少數的還沒有南歸,正加緊排成行往南趕。

頸聯,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是說,莊稼收集儲藏完畢,皮裘加工製作後非常耐看。

這一句是講立冬時節,人們忙著收穫果實,置辦入冬的衣裳。

此時,之所以要忙著收集儲藏莊稼,正是因為天寒地凍。地始凍,也是立冬三候之一。

頸聯與頷聯,對仗皆非常工穩,通過月亮,大雁,田種,衣裘等一組名詞,勾勒出初冬蕭疏的景況。

尾聯,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是說,野雞們紛紛鑽進水林中不見了,仿佛一下子都化為了『』大蛤『』。

這一聯,說的是立冬三候之一——雉入大水為蜃。

此時,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雞一到立冬後就會變成「大蛤」。

進入冬天,要注意閉藏,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如果這一年有什麼志向沒有完成的話,也就算了,暫時不去想它。等到來年春天再去努力實現它。此時,身體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寒就溫」,一切病大多因為受涼引起,要做好保暖工作。

願這個立冬日,你我都有暖陽相伴,有人疼愛,有好看的衣服入冬,永無煩心事,天天好心情。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

相關焦點

  • 立冬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了解立冬
    立冬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了解立冬 2020-11-04 1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唐】元稹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滿月光天漢,長風響樹枝。橫琴對淥醑,猶自斂愁眉。元稹這組《詠廿四氣》共計二十四首,在敦煌文獻裡可見,詩依次為《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立夏四月節》、《小滿四月中》、《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節》、《大暑六月中》、《立秋七月節》、《處暑七月中》、《白露八月節》、《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節》、《霜降九月中》、《立冬十月節》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注釋1.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注釋1.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3.收田:指收割農田的作物。
  • 元稹《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 注釋 1.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 2.化蛤:即雀化蛤。古代認為麻雀數百年後入海會變成蛤。一說千歲燕化為海蛤。3.收田:指收割農田的作物。
  • 立秋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了解立秋
    立秋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了解立秋 2020-08-07 0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每日一詩|《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
    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唐·元稹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譯文:經過半年來的陰長陽消,已到了陰氣最盛的時候(下一個節氣冬至開始出現陽氣),到處亂雪霏霏。富貴人家和讀書人都在設法消磨著寒夜。黃鐘律管也快要飛灰響應冬至了,鶡鳥也冷得不再鳴叫。
  • 小雪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了解小雪
    小雪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了解小雪 2020-11-22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4節氣:立冬,古代的雙十一!
    2019年11月8日01:24:15 ,將迎來24節氣中的立冬節氣!冬天真的來了!冬者,終也!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立冬三侯24節氣,每個節氣15天,每5天一侯,是為「氣候」一次的由來。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 · 立冬十月節》中寫道: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 關於立冬節氣的古詩詞精選
    詠廿四氣詩 立冬十月節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 白露節氣,賞析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
    《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唐代】唐代「吹」,是多音字,在詩中經常作仄聲。5.兩鬢:指兩邊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6.養羞:指儲藏食物。《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7. 為客:他鄉做客。8.訝:詫異,感到意外。9.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10.火急:形容莊稼成熟,農家收割時的心態。
  • 唐朝元稹之立冬節氣詩:在想像中的詩與遠方,野雞投水,變成花蛤
    二十四節氣之唐朝立冬,立冬十月節,收田種,制冬衣,吃花蛤「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立冬十月節》農曆十月的立冬在唐朝有多冷?其實也不太冷。當代的溫度減掉地球溫室效應的兩度,就應該是唐朝的溫度,相對溫暖溼潤。比起宋朝之後長達幾百年的小冰期,唐朝實在是物華天寶,老天照應。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農業發達的地段,以此時天氣作為標準,填充二十四節氣裡的細節,應該是元稹節氣詩的基礎。
  • 寒露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了解寒露
    寒露節氣:品讀《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了解寒露 2020-10-09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了解立秋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了解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關注觀光君,圖文版內容更精彩......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品讀《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了解秋分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了解秋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
  • 蘇讀|《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朗讀者 傅國
    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陽會順利抵達黃經240度,此時北半球日照漸短,節氣稱為   《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唐)元稹   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   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五天又稱一候,十五天則是一節氣,見微知著,跟觀候知節一樣,是先民立身處世的生活,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參照。            節氣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貢獻。中國人藉助於節氣,將一年定格到農作物耕種、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將時間、生產和生活定格到天人相應的狀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唐 元稹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唐  元稹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本詩作者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
  • 元稹《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賞析
    《詠廿四氣詩注釋1.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2.祭月:這裡指霜降物候之豺乃祭獸現象。3.仙菊:即像仙子一樣潔白的菊花。賞析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霜降節氣詩。霜降降霜始(早霜),來年穀雨止(晚霜)。霜降的到來意味著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造物肅殺,大地一片蕭索。農諺則云: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霜降節氣,莊稼必須收割完畢。
  •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小暑節氣的讚歌
    一年有十二個月,古人根據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對一年做了更詳細的劃分,提出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就是五天為一侯,三侯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就是一個季節。農民們至今仍根據這些節氣來進行播種。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是第十一個節氣——小暑,它表示夏季時節正是開始,天氣開始炎熱。
  • 秋分時節,賞析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唐】元稹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一首秋分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分」的意思就是晝夜分配等長。《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