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

2020-09-05 光明網

面貼珍珠靨的宋欽宗皇后容像。

莫高窟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展示了唐代女性的日常妝容和服飾。

敦煌壁畫中飾有花鈿的女子形象。

陳隋君

口紅的色彩、眉毛的形狀、眼影的暈染……這些都是美妝界的熱門話題。在諸多化妝品中,花鈿有著悠久歷史,又最為女性所喜愛。所謂花鈿,是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唐朝發展到鼎盛,宋元時漸趨沒落。如今,我們早已看不到花鈿的妝面,但有關花鈿的故事卻值得一提,任何時代的女子都喜歡追求時尚,選擇合適的化妝來裝扮自己,這其中的花鈿紅妝一點兒都不輸給現代女性。

呵手試梅妝

關於「梅花妝」,《太平御覽》中有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仰臥於含章殿下。當時正值梅花盛開,微風一吹,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正好落在公主的額上,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在公主額上留下了斑斑花痕,襯得她更加嫵媚動人,宮女們紛紛效仿。

這件軼事在史書上只有寥寥數語,但並不妨礙「梅花妝」成為新的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北宋歐陽修也寫出了「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的詞句。然而梅花不常有,故用紙剪成花瓣形貼於額上。到後來還出現了種種繁多的圖案,如蝶形、鳳形或各類抽象圖案等,統稱「花鈿」,或「花子」「面花兒」。除了額頭、眉心,還會貼在臉龐、鬢髮邊,以為妝飾。

粘花鈿的材料主要是呵膠,用魚鰾製成,用時蘸少量唾液,或是對其呵氣以溶解粘貼。花鈿的材料也有金箔片、珍珠、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宋人陶谷還寫過後唐的宮人曾用蜻蜓翅膀做花鈿,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對鏡貼花黃

花鈿的顏色有多種,一般由其本身的材料所決定,也有根據圖案內容染上的各種顏色。其中紅、黃、綠為多。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想當年,花木蘭從沙場上九死一生地歸來,要恢復女兒身了,「貼花黃」便是其中一步。將金黃紙剪成花鳥等圖案,貼於額上,據說是因為南朝信佛,愛美求新的女性從佛像上受到的啟發。「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說的都是這種妝容。

只不過,在花木蘭的年代,普遍是黃色的「花黃」,而到了唐至五代,綠色的「翠鈿」變得最為流行。「翠鈿」,是以各種翠羽毛製成的,故而整個飾物呈翠綠色,整體花鈿呈青綠色,晶點閃閃,清新別致。

翠鈿貼靨輕如笑

在花蕊夫人筆下,還出現過這樣一位宮女的形象:「翠鈿貼靨輕如笑,玉鳳雕釵嫋欲飛。」髮髻上玉雕的鳳釵其勢如飛,嘴唇邊笑窩處貼了一對綠色的花鈿假作笑靨,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美人的標準照。

人工假靨,也是花鈿的一種。通常,這是一對小小的圓形花鈿,貼在嘴唇兩側的面頰上,人工模仿出女子微笑時的靨渦。這與塗口脂、描眉一樣,在當時都是基本的化妝步驟。

到了晚唐五代,女人臉上的花鈿越來越多,樣式也越來越奇特。於是,原本是模仿天然笑窩的「圓靨」,也被做出了小鳥之類的造型。敦煌61窟中五代貴婦供養人的面龐上就是這樣的一派風光,貼滿了花兒、鳥兒等各式花鈿。

如果我們有機會穿越到唐朝,看見一位桃紅雙腮、翠綠酒窩的美女,可不要嚇一跳,這可是最流行的妝容。

能夠與翠鈿一爭高下的,是金箔做的金鈿。因為金鈿薄如蟬翼,也被稱作「金蟬」,詞人張泌就曾在市井上偶遇一位不知名的女子,被其臉上「蕊黃香畫貼金蟬」深深打動。金鈿不僅可以貼在臉龐上,更可以貼在蟬鬢與烏髻上。還有什麼比黃金更能映襯女性頭髮漆光一般的烏澤呢?

金靨則更耀人眼目,隨著女性面龐的轉動以及表情變化而閃爍,就像嘴角一對明亮的、忽現忽滅的星星。到了宋代,隨著崇尚淡雅之美的風氣興起,濃豔風格的花鈿逐漸失寵。翻開宋代繪畫,后妃、宮女們流行使用裝綴珍珠的立體型花鈿。

花落知多少

在詩人和詞人的筆下,每每提起花鈿,都暗含著欣賞玩味的語氣,甚至是痴痴迷迷,似乎飾有花鈿的女子的面龐都別有魅力。「月梳斜,雲鬢膩,粉香寒。曉花微斂輕呵展」,我們從這樣的詩句描寫中,藉助一雙溫柔眼,好似窺見了古代女子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情態。

這些形狀多變的小花片,用呵膠粘貼,怎麼能長久牢靠地留在順滑蓬鬆的青絲上呢?還有詩裡所寫的花鈿假靨們,「膩粉半粘金靨子」「少妝銀粉飾金鈿」,與其說它們是貼在臉上,不如說是貼在一層香粉上。更何況那面龐還有轉側仰俯的動作,或嗔或笑的表情變化,花鈿又如何能夠始終服帖不掉落呢?

於是,當時有女性停留過的地方,會有她面上、發上的花鈿不經意間掉落下來,四處飄墜,仿佛紛紛落下的花瓣。這份意象常常被寫進詩裡。「西子去時遺笑靨」,一位離去的美麗女子,芳蹤無跡可尋,卻在身後遺落下了她的笑靨。「笑語盈盈暗香去」不禁令人遐想。

易落的花鈿,也為唐代的舞蹈增添了一重絢爛瑰麗的氛圍,因為跳舞女子也是要貼飾花鈿的。

劉禹錫在觀賞著名的柘枝舞時,看到身穿胡服的跳舞女子,正是「垂帶覆纖腰,安鈿當嫵眉」(《觀柘枝舞》)。他在《歷陽書事七十韻》中描寫她們的妝容是:「斂黛凝愁色,施鈿耀翠晶。」

在那時的筵席上,隨著跳舞的女子姿影翩翩,急旋曼轉,會有片片花鈿從她們的頭上、面上落下,仿佛隨風搖蕩的落花。

劉禹錫的《踏歌行》,寫盡了江南民間女子春天到郊外以「踏歌」為樂的情致。成群結隊的江南女子,在春江的大堤上聯袂而行,歌聲不斷。「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在大自然中,女性有著一種天生的情態,離去後在新綠的大地上留下一點點花片,淘氣的孩童們撿拾為樂。

在千百年前,原來曾經有過如此的落英繽紛,不是殘花的凋瓣,卻是來自美麗動人的女性。隨著時尚的改變,花鈿在妝飾中也逐漸淡出,這人工的落紅成陣,也隨昨日而去,正如隨風匆匆而過的一陣花雨,爛漫卻也短暫。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花鈿,卻沾帶著古代女性臉頰上的香澤脂粉,在漫漫時光中,依然光豔照人。

相關焦點

  • 【文物眼中的歷史】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
    原標題:【文物眼中的歷史】  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所謂花鈿,是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唐朝發展到鼎盛,宋元時漸趨沒落。如今,我們早已看不到花鈿的妝面,但有關花鈿的故事卻值得一提,任何時代的女子都喜歡追求時尚,選擇合適的化妝來裝扮自己,這其中的花鈿紅妝一點兒都不輸給現代女性。
  • 「文物眼中的歷史」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
    【文物眼中的歷史】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面貼珍珠靨的宋欽宗皇后容像。莫高窟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展示了唐代女性的日常妝容和服飾。敦煌壁畫中飾有花鈿的女子形象。陳隋君口紅的色彩、眉毛的形狀、眼影的暈染……這些都是美妝界的熱門話題。在諸多化妝品中,花鈿有著悠久歷史,又最為女性所喜愛。
  • 「文物眼中的歷史」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
    【文物眼中的歷史】古風遺韻——女子的花鈿紅妝所謂花鈿,是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唐朝發展到鼎盛,宋元時漸趨沒落。如今,我們早已看不到花鈿的妝面,但有關花鈿的故事卻值得一提,任何時代的女子都喜歡追求時尚,選擇合適的化妝來裝扮自己,這其中的花鈿紅妝一點兒都不輸給現代女性。
  • 宋代紅妝中的花鈿盛飾
    一、宋代花鈿審美風尚的歷史淵源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古代女子就用粉來妝飾自己的面部,並注重畫眉點唇,於是便有了「紅妝翠眉」之說。這一時期的花鈿面飾除了圖案紋樣精美以外,與古老的圖騰崇拜和婚俗禮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花鈿圖案既有簡單的圓形點狀和花形,也有生動複雜的動物圖案,或較為抽象的文字符號,一般位於前額眉心的位置。
  • 糖寶讀史 | 花鈿、面靨背後的唐妝文化
    唐妝 說起唐代女子的妝容可分為白妝和紅妝兩種妝面初唐時社會安定 女性的妝容總體偏向自然素雅的白妝盛唐時國力鼎盛女性更喜歡富麗堂皇肆意大膽的紅妝鉛粉盒唐代女子講究面飾花鈿樣式貼花鈿花鈿是將各種花樣貼在眉心的一種裝飾以紅色居多最為簡單的就是小紅點還有各種複雜豔麗的花樣
  • 扣子也能中國風,將古風花鈿繡在扣子上,既是扣子又是胸針
    這不,最近漢服大行其道,古風類的美妝視頻也是頻頻被推到首頁,而其中,古風妝容的點睛之筆——花鈿,也是我們刺繡的好素材,正巧節前小桃入手了一些包扣配件,就一起DIY一隻,古風滿滿的傳統山茶花紋樣花鈿刺繡包扣吧。既能作為裝飾性紐扣,又可以當作胸針,實用性滿分。
  • 斜紅妝、拂雲眉、落梅妝……古代女子如何化妝你了解多少?
    古代女子妝容分為眉妝、唇妝、面妝。古代與現代的化妝頗有相似之處,都需要先打底再上妝。古代女子用的是胭脂。青年女子要在傅粉後取出一些胭脂,在掌中塗勻,隨後在臉上的左右兩頰塗抹。而成年婦女塗抹胭脂時,則會將胭脂與化妝粉塗勻後顏色變為粉紅色,再塗抹到臉上,塗抹這種顏色的胭脂會使得她們顯得更為穩重。
  • 5首特別的戲腔古風歌,《紅妝》讓人感嘆,第一柔腸百轉
    大家好,我是古風小妹的朋友櫻落,經歷了參加婚禮做伴娘再到過年。然後昨天才搬好家的一系列事情後今天終於可以開始給你們分享了。廢話不多說,今天先帶來五首特別的戲腔古風歌曲,或許你們沒聽過,不妨看看。第一首、《辭.九門回憶》這是一首櫻落找了很久很久的歌,歌名《辭.九門回憶》。
  • 花鈿斜紅面靨,濃墨重彩,唐妝究竟好不好看?
    花鈿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製成花形。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關於花鈿的起源,《事物紀原》記載說:「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
  • 戲腔婉轉了流年 推薦4首帶戲腔的古風歌 排骨教主的《紅妝》第一
    嘻嘻,小影最近迷上了帶戲腔的古風曲,一首《紅妝》徹底把我帶入坑了,戲腔真的敲好聽,特別是排骨教主的嗓音超攻,啊啊啊!太好聽了,時間不多,今天只能推薦4首戲腔古風曲了。第一首:紅妝《紅妝》是2017年排骨教主原創的古風曲,第一次聽這首歌的道友們絕對會問一個問題:排骨真的是男的嗎?對此,小影鄭重地告訴你排骨是男的,別再質疑了。真心吹爆排骨的偽女聲,簡直太蘇了,每次聽排骨唱歌都被秀了一臉,這聲音太好聽了,一曲《紅妝》讓我認識了排骨,深愛了戲腔。
  • 古代女子飾品——步搖、花鈿……
    條件所限有些圖片與實物不符1.笄——古代中國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在古代,中國女子十五歲稱為「及笄」,也稱「笄年」、結髮,用笄貫之。5.花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古代一種嵌金花的首飾。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6.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
  • 古代女子額頭上的花鈿,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你知道嗎?
    古代女子額頭上的花鈿,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你知道嗎?其實這種情況在唐朝已經開始出現了,後宮的妃嬪額頭上面都有一些精美的圖案,這個精美的圖案就叫做花鈿。花鈿其實還有其他的名字,比方說是面靨,媚子等等,它的顏色最多就是紅色,其實它的來源也是有故事的。
  • 傳統藝術花鈿的使用方法及其多種文學意象
    花鈿形態各異,圓點、三葉、牛角形等各式各樣。在具體使用時,花鈿可以用膠粘也可以描繪上,裝點方便。在古代文學等藝術作品中,女子常用的花鈿被賦予各種意象。或是表現女子的美貌、或是表現女子的惆悵失意,又或是展示當時的社會風貌。因此雖然這種化妝方式現在人們已經不再使用,但花鈿所代表的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及花鈿相關的文學作品一直為人們喜歡。
  • 流淌在會寧「絲綢之路」上的古風遺韻
    流淌在會寧「絲綢之路」上的古風遺韻貟守勤(2020年3月26日撰稿,2020年4月1日修改)任何景觀除了自然之美,又必輔之以人文之美,甚至於有無人文之美則不成其為景觀之說。景觀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正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沿途的產生了許多古渡、驛站、古城、摩崖等景觀,並被賦予了人文色彩,提升了其價值品位,百年以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形成了白銀沿著絲綢之路流淌著的明清詩人的古風遺韻。
  • 唐朝不同時期的女子妝容變化以及風俗的成因
    在初唐後期時,女子在"檀暈妝"的基礎上,使其胭脂色彩濃重,塗滿臉頰至眉眼處,此妝叫"紅妝",之所以大面積塗抹胭脂,是因為胭脂色彩紅豔,代表喜慶吉利,加之初唐的眉形是闊而粗,眉角度向上散開,嘴唇飽滿紅潤,給人以喜慶之感。
  • 漢服妝容,面靨與花鈿的區別?
    花鈿,指的是是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在唐代,花鈿除圓形外,還有種種繁複的形狀。
  • 說一說古代女子的那些妝容
    說到古代女子的妝容,你是不是會想到,古裝劇裡面的那些翩翩美人,隨著近幾年的漢服流行,古風也開始流行了起來。很多人都愛上了古代的這些偏偏妝容,再搭配上美美的漢服,簡直不要太好看,本身小編也是一個頂級的漢服迷,加上漢服控。
  • 南北朝如何女子「對鏡帖花黃」?
    古代女子同樣愛美,許多詩詞歌賦裡都有關於女子「對鏡帖花黃」的描述。南京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作《褒衣灑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新作中,就有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六朝的女子妝容的解讀。他接受記者專訪時揭秘了那個朝代的女子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化出各具特色的妝。
  • 古風髮飾:一城煙雨一樓臺,一花只為一樹開
    聽到這首歌,我們是不是思緒飄遠,眼前浮現了某位白衣飄飄的少年郎呢~在古風中,除了一套吸人眼球的漢服外,更要有一套點睛之筆的頭飾哦~比如你穿一款隆重的漢服,就不得不添上一套珠釵。其實在古代髮飾中多分為笄ji,簪,釵,華勝,擿ti,花鈿,步搖,梳篦。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以袒露為美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唐玄宗統治的天寶年間,這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富裕和繁盛時代,劇中展現了盛唐時期女子服飾和妝容,她們穿著大膽,風格時常,款式繁多,特別是在女子妝容上,無論是眉形,唇形,髮式以及面部紋狀,絲毫不亞於現代的流行水準。那麼,盛唐女子都穿哪些服飾呢?都有哪些妝容打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