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五:從《挺經·明強》看懂精明人和高明人的「明」
我們通常會怎麼描述成功者呢?聰明人、經營思路很高明、經商很精明,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我們注意到其中都有個「明」字,那麼這個「明」指的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做,今天我們結合曾國藩的《挺經》第三章明強和小編的一點個人看法討論一二。
縱觀千古的成功人士無論白手起家還是興家業的繼往開來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見識高明、處事精明、有先見之明。曾國藩認為成功人士必有一「明」,即所謂「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傑,動稱英雄,英即明也」至於「明」為何物,曾國藩做了全面而細緻地描寫:
在為官,「明」則忠國愛民,大公無私。
在為人,「明」則聰明機敏,明哲保身。
在用人,「明」則察人毫末,人盡其用。
在修身,「明」則有自知之明,心泰神恬。
「明」之於成功有如此之多的好處,可是貌似不是我等資質平庸、出身平凡的人所能輕易獲取的吧?放心,你我皆可為!曾國藩在明強篇中說到「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高明是由於天資聰慧、稟賦過人,精明是後天通過認真學習、細細體悟獲得的。那些天縱英才們要麼過目不忘,要麼博聞強識出口成章,對任何事都有著高人一等的看法,不過上天是公平的,普通人雖然資質平庸但是也可以通過後天刻苦學習和精心鑽研來變得精明強幹。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年少時堪稱笨蛋,經常因為背書困難、不流利被老師罵作「蠢貨」,被房梁上的小偷嘲笑「以後不要讀書了」。如此愚鈍的曾國藩還是通過後天不懈的努力,增加自身修養,追求正身修齊,一點一滴地彌補天資的不足。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曾國藩通過讀書提高自身修養和知識廣度,全面完善自身,通過艱苦卓絕、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使他年紀輕輕便有高人一等的遠見卓識,熟悉清王朝的政情利弊、官場風習、民生疾苦與軍事外交。為他日後將學問表現到事業,完成三不朽、達成儒家人生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
那麼重點來了,「明」如此重要我們該具體怎麼做呢?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一、堅持學習。無論年紀大小,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需要不斷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擴大視野、積累知識,以豐富的學識為基礎,培養、提高自己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關注時勢,審時度勢。只有了解時事,分析時勢,估計其發展趨向,因勢利導,順著發展趨向,遵循規律來做事情,才會擁有更高的格局,才能做出更高明的決策。
三、善於思考。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且還要做到勤於思考,理性思考。
做到這幾點,自然就能得到遠見卓識,據此順勢而為,成功指日可待。老話結尾,「民胞物與,內聖外王;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