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正月裡剃頭死舅舅」是怎麼回事?
其實,「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個俗語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是很多當舅舅的卻都相信了這句話,為了保命,紛紛討好自己的小外甥,小外甥女。在新年這個熱鬧喜慶的日子,很多作為小外甥和小外甥女的孩子們,都會在這個時候向自己的舅舅們要一筆大大的壓歲錢。
那麼「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只和舅舅有關係呢?
相傳這種說法是從清朝初期開始的,當時的統治者是滿族人。在那個時候,滿清人有屬於自己的髮型,叫做金錢鼠尾辮。因為那個時候清朝剛剛成立起屬於自己的統治王朝,所以想要更好地控制所有人,因此就產生了這個留頭髮的習俗。
因為對於滿族人來說,他們當時的髮型是屬於自己民族的一個特色。封建社會的他們簡單地認為,想控制所有人,首先就要把髮型剃成和他們統一的,通過這種做法,才能控制所有人的思想。因此,在那一年正月,皇帝下達了一條詔令,命令所有人,把頭剃成和滿族一樣的髮型。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件事,就是那時候的全國人,對於自己的頭髮都非常的珍惜,從來都不剪頭髮。因為在以前的各個朝代,都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頭髮是非常珍貴的,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剃頭髮,甚至有很多地方,還集體反抗過剃頭髮。
但是慢慢地發現,人們還是推翻不了滿清人的王朝,因此關係也慢慢處於緩和趨勢。有不少人開始慢慢接受了剃髮這個規定,但是同時也提出一個要求:就是正月不剃髮。因為正月對於大家來說是一個祭祖的時期,他們不想忘了老祖宗,所以不想在這個時候剃髮。
這時候的皇帝,也就答應了人們提出的正月不剃髮的這個習俗,而很多人也將正月不剃髮這一習慣稱之為思舊。後來,慢慢的,清朝的人們也就習慣了剃髮,都剃成了當時流行的「陰陽頭」,也就是咱們現在經常看的清宮劇裡那些王爺的髮型。
這一習慣慢慢被大多數人遺忘,後來的正月不剃頭——思舊,也就演變成了「正月剃頭死舅舅」這個說法。後來,隨著朝代更替,「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一說法,也就從一代代老人的口中流傳至今,令很多舅舅聞風喪膽。
總而言之,我們經常從自家老人口中聽到的「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其實是假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一個誤會罷了。相信各位舅舅看到了,都會開心地捂住自己的錢包了吧?但是,話說回來,各位做外甥和外甥女的小夥伴們也不用灰心,還是可以向自己的舅舅們討要新年紅包的。
農村俗語:「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同音不同字,久而久之就把本來的意思搞得啼笑皆非,再加上我們都忌諱很多諧音字,因此出現了這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