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社區團購,原本就是社區內居民團體的一種購物消費行為,是依託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
但是,疫情之下的2020 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一夜之間,整個網際網路圈都在討論社區團購。
更有樂觀者宣稱,社區團購市場預計未來將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到2022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利潤當前,巨頭們蜂擁而至,美團、拼多多、滴滴大幹快上,打起了群架,阿里、京東、快手一邊圍觀調研一邊悄悄布局。
而在今年初,松鼠拼拼、鄰鄰壹、你我您,這些曾經融了很多錢的明星項目,都沒挺過上一個冬天——不賺錢、燒不起、模式難跑通。
去年底,吉及鮮關倉裁員時,還有投資人感慨:生鮮這塊電商最後的硬骨頭,終究還是沒有人能啃下來。
就是一個疫情,市場的風向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反轉,社區團購的故事又有了新的章節。
1分錢一筐的雞蛋,不要錢的大蔥,免費領的水果,各平臺的羊毛薅都薅不完。一個熱得發燙的新風口把他們連結在了一起——社區團購。
但是,幹過超市和農貿市場的都知道,生鮮產品的利潤微薄,僅僅夠小商小販餬口謀生,這些千萬億巨頭到底看上什麼了呢?
普通人下棋都要走一步看三步,網際網路大鱷們看上的可不是賣菜這點蠅頭小利,一魚三吃、一箭三雕的供應鏈金融可能是大佬們真正的目標。
無疑社區團購看似容易的「賣菜」生意,可以獲得更多的客戶信息,要比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走紅的不少商業模式都貼近韭菜們的最後堡壘——家。
對於身經百戰的資本玩家們來說,追求規模、流量和爭奪用戶之餘,想要走得長遠,更需要供應鏈、履約模式等各個環節的精細化運營,而資金監管、身份認證和保證金可能大佬們看中的三個點。
第一、消費者金融業務
打個比方未來,春天在平臺上預售秋天結果的蘋果、大蔥和白菜,你買不買?
今年冬天蘋果是10塊一斤,明年春天的預售價是5塊,您看著便宜,想買吧,又怕上當,然後平臺提供給您消費貸款,您可以選擇貸款,7塊一斤,您覺得合適,沒花錢,就預訂了便宜貨,就好比蛋殼租房一樣。
到了秋天,平臺跑路了,您蘋果沒見著,但是您的貸款要還啊,不還款,貸款機構就向您催收,影響您的信用。
這會兒您找誰哭去?合同是您自己籤的,貸款是您自己貸的吧!
您看中的是便宜的5塊錢,人家看上的是您貸款的7塊真金白銀。
第二、生產者、農民、農業貸業務
這邊平臺接了未來的農產品訂購,但是蘋果和大蔥還沒長出來,要種樹、撒種、施肥、打藥,這都是錢和投入啊,以前呢農民沒有抵押物,貸款不容易,這個時候有平臺的訂單,平臺就可以貸一部分錢給生產者和農民。
正常情況,到了秋天,產品收穫,平臺把貨款給農民,農民吧蘋果和大蔥交付給平臺,平臺運輸給消費者,農民清還貸款,這單買賣完成。平臺又掙了一筆貸款利息。
假如平臺跑路了,那些預付款都用於擴張、補貼了,給不了農民錢,看不到錢農民肯定不會交付農產品,但是生鮮的保質期短,爛在地裡更賠錢,只能賤賣,貸款肯定是還不起了,農民的信用也就完了,貸款只能是少部分,其他的自有資金肯定是賠完。
第三、時間差裡的資金和數據
在這個商業模型裡,平臺從春天就收到了消費者的預付款,到秋天才交付給農民和生產者,其中的利息不是小數目,如果這個預售是連續三年或者五年呢?這中間的資金完全就是平臺的了。
除此之外中間還有各種槓桿、各種保險、各種資產證券化的玩法,而這些還沒考慮到,其中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數據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但是按照阿里巴巴達摩院的說法,數字資產更值錢。
您說這個利潤大不大,所以在這個時代,別覺得賣菜的利潤不高,而且所有的風險都在無聲無息間轉嫁給消費者、農民生產者和金融機構了。
這樣一本萬利,完全沒風險的買賣誰不想壟斷?
一邊國外的科技巨頭在規劃火星,這廂我們的科技巨頭爭搶菜市場,分業經營,強化監管勢在必行。
1分錢一筐的雞蛋,不要錢的大蔥,免費領的水果,不是白給的,拉你入圈套才是人家的真正用意。
別受誘惑,不管多便宜也別買預售的果蔬,更不要貸款、分期。想一想那些平臺的總部都在千裡之外,遇上事您想維權都找不到人?就好比現在的蛋殼。
在這個真假風口難辨的時代,可以預料不論怎樣的結局,狂風暴雨後的社區團購市場都將會回歸理性,也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轉給家裡的中老年人,並認真給他們講一講。能提前保護普通人、老年人,別讓蛋殼的悲劇重現。
感謝關注,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
如果您覺得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長按點讚按鈕,一鍵三連鼓勵一下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