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陳寅恪,學問到底有多深,是否吹捧過火?

2020-12-06 梧桐樹邊羽

陳寅恪先生的火和陸鍵東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有關,與他所寫王國維碑文中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的宣言有關,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專心學問是每一個讀書人的最高夢想。近代社會的動蕩將大多數人裹挾,無法置身事外。而陳寅恪先生無論在哪個時期,始終恪守著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於他本人來說,誰在臺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他的學問重點在於史學。雖然時局會引導年輕人,但是他堅信文人的純淨可以生存,所以他沒有離開去香港臺灣。即使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他照樣著書立說,只可惜在六十年代全無理智可言的運動下,隨著保護文人的官員一一倒下,最終這位恪守自己學術立場的老人還是在無人道的批鬥中離世。

和他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唐篔一個多月後隨他而去。

陳寅恪出身很不錯,家族裡有名可循的人很多。祖父陳寶箴,是清代一方大員;父親陳三立,是清代詩人,同光體的代表人物;弟弟陳師曾,是一個藝術家。這麼個出身名門大族的公子哥,從小接受中學和西學教育(陳寶箴作為湖北、湖南巡撫,和陳三立都是政治上的維新派),十二歲就能背誦「十三經」,然後被送去日本,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周遊列國求學之路。

陳寅恪的求學之旅,按照普通人的眼光來看,是失敗的。因為他遊學八年,兩度去日本,兩度去歐洲,去的都是名校,卻沒有帶回來一張文憑。他最高的文憑就是第一次東渡日本回來後在復旦公學拿到了畢業證,而這實際上頂多就是個高中或者中專之類的文憑。

為什麼多年的留學之路,沒有拿到一張博士文憑?方鴻漸還弄個假的回來糊弄父老鄉親呢,陳寅恪一直在花天酒地,虛度時光嗎?

事實正相反。陳寅恪認為,花上兩三年的時間只為一個課題,追求一張文憑就是浪費,就沒有時間去學別的東西了。他的這種態度不僅僅在於對學歷如此,即便是對生活、對愛情也是這樣。在他心中,除了學問,其他的事情都不值一提。所以到了三十八歲上才和唐篔成婚並相伴終生,這和那些民國風流才子完全不同。

因為陳寅恪起點高了,很多事情他根本不在乎。

雖然只有復旦公學的文憑,清華在組建國學研究院的時候,他卻和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並列為四大導師。王國維是「帝師」、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領袖、趙元任是民國最帥的語言學家,這三位都是名動九洲的大家、名家,只有陳寅恪沒有文憑,當時也沒有著作等身。後來其他三位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下了他,名聲、地位日益崇高,學術也更加精進。

後期的陳寅恪是文史哲一把抓,什麼都敢教,什麼都能講。還有所謂的「三不講原則」,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為什麼能做到這些?除了根基深,求學廣,關鍵是學習能力強,他的思考、見解一直在充實、更新。

在學校期間,他被學生們稱為「太教授」,因為上課的時候不僅僅學生去,很多教授都跑去旁聽。學問之淵博,課堂之精彩,是為一時盛況。

陳寅恪不但是「公子中的公子」、又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你說這樣一位人物,沒有真才實學,當得起民國那麼多才子的交口稱讚?

今人吹捧陳寅恪,大都並不真正了解他,只知道他學問大,而且忠於學術,特別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喊出了所有人(不僅僅是文人)心中的想法。為什麼會有人來質疑吹捧過火?可能是某些朋友被宣傳過後,去詳細了解陳公子的學術成就,感覺並沒有驚天動地,而且建國後又不認真搞學術,卻寫了一部為歌女立傳的《柳如是別傳》,簡直是有辱斯文,所以這些朋友就覺得上了陸鍵東的當,開始提出質疑。

這是一種正常的反噬。不論吹捧還是質疑,其原因還是對陳寅恪的學問並不真正了解。

陳寅恪的學問有多大?

深不可測。

就拿傳統文人視為末技的詩詞來說,陳寅恪可以說是民國最大的詩人,即便放到清朝幾百年,那也是數一數二的。他在清華講課,出考題,從來都是出口成章,精工對聯。比如有次上聯「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下聯是「祖衝之」,後來的周祖謨則用「胡適之」來對,博得了陳寅恪的青眼。

又比如他初到清華,就是一聯成名。他送給清華學子一幅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這對聯之工整、寓意之精巧,一下子就讓清華學子們對這位沒有文憑的導師服了氣。

「南海聖人」是康有為,梁啓超是康有為弟子,到這裡來當導師,那麼大家都是康有為的再傳弟子了。而另一位導師王國維是溥儀的老師,正宗帝師,所以大家都和大清皇帝都是同學。陳寅恪四零年去重慶參加政府的文化會議後寫的一首《庚辰暮春重慶夜宴歸作》也蠻有意思:

自笑平生畏蜀遊,無端乘興到渝州。千年故壘英雄盡,萬裡長江日夜流。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行都燈火春寒夕,一夢迷離更白頭。

這裡面的「食蛤」,就是吃蛤蜊,是宋代非常流行的一個典故。意思就是只吃蛤蜊,不問世事,與現在的「吃瓜群眾」含義基本一樣。從這首七律也可以看出陳寅恪這位學術公子對政事的態度。你幹你的事,我吃我的瓜。

他一直就是這個態度,建國後郭沫若代表中央邀請他主持中古歷史研究所,他直接提出要求約法三章,不讓他的任何工作人員學馬列,還要最高領袖毛、劉的書面保證。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最後不了了之。陳寅恪一直寓居南方,而當時炙手可熱的康生登門拜訪,他也是閉門不見。可見不僅僅是口裡那麼說,也是那麼做的,這才是當時、如今的壓迫下扭曲的文人敢想而不敢做的行為。

為天下之不敢為,如何吹捧都不為過。

不過詩詞只是陳寅恪的末技,他在學問上的成就最高的是在佛學、歷史、語言學。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大家知道他的貢獻主要是來源於他在逃難中所著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這是在逃難之中,全然沒有翻閱、查驗前人作品,完全憑藉心中的學問和知識寫成的。光就這一份記憶力,就秒殺了大部分文人。

而實際上陳寅恪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最大的是「歷史學」的突破。中國人以前研究歷史,都是《史記》、《漢書》之類的歷史記載、考據核實。而陳寅恪提出了「史識」的概念,「史識」並非歷史觀,而是經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而獲得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才是研究歷史真正要追求的。

同時陳寅恪對歷史的研究方法,也有重大開拓。是改變了幾千年史學的研究性途徑、新方法。

也就是說,從陳寅恪開始,中國人研究歷史的方法,改變了。

陳寅恪研究歷史,不單純沿著帝王將相、歷史事件的脈絡來研究,而是打散、重組,注重橫向聯繫,以多種學問相互融合為方法,來得出歷史結論。比如說他的重點研究南北朝的歷史,他側重的是門閥集團的分類、流變和相互影響。於唐代歷史的研究,也提出了「隴西集團」的概念來解釋李唐的興起。

這種綜合式的的橫向、多角度研究,不再僅限於帝王記事的研究方法,就是從陳寅恪開始。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這麼做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有些朋友覺得他的研究也沒什麼新意,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承襲了他的研究方法。而陳寅恪是在淵博的知識之上,建立了這套研究方法的人。

陳寅恪還是語言文學大家。至於他懂多少國的文字,是不是中間有虛假的吹捧成分,我們不管他,但是他用語言文字的發展來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從文學作品中來驗證歷史。語言文學和歷史互證,也是陳寅恪研究的一大發明。從詩裡面讀出歷史來,就是因循陳公子的套路。

這方面的研究,必須具備語言、文學、歷史三方面的綜合研究能力,對於橫跨清華文史哲三大家的陳寅恪來說,這種研究可以說是必然結果。

陳寅恪掌握梵文和巴利文,最初的佛經就是從梵文翻譯為漢語,或者是從梵文翻譯為巴利文再翻譯為漢語的。這就讓他對佛學研究有了天然的便利條件,在語言方面的造詣,沒有其他人能達到,那麼相對來說對原始佛學的研究,也難有其他人能達到。

他的學生季羨林,同樣得益於梵文和巴利文,主要學術成就就在於佛學和印度文化。

至於為何後來花費十年時間去寫《柳如是別傳》,一直是國學界、文學界的爭論熱點。

其實,治清史一直是陳寅恪的心願,但是由於這關係到他自己家族,他認為他本人並不適合來做這個事情,所以一直沒有動筆。否則的話,也不至於讓我們今天的清史研究陷入一種似是而非的狀態。

但是《柳如是別傳》寫的就是清朝的事情,雖然不是歷史,不過作為「以詩證史」的發明者,陳寅恪面對這個史料稀有的青樓女子,是如何考據的呢?他都是通過柳如是的詩和錢謙益的詩來考證的,正是「以詩證史」,從詩作裡尋找歷史淵源。

毫無疑問,《柳如是別傳》的考證是準確的、精細的,也是全面的。

陳寅恪寫柳如是,其實是借寫柳如是來寫明末清初那一段歷史。

作為一個在歷史、文學、語言學、佛學上具有開創意義的標杆,在為學、治文上寧可貧病,也要保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靈魂」的陳寅恪,和當下的各種國學大師們過過眼,值不值得我們吹捧過火?

相關焦點

  • 被評「三百年來一大師」的陳寅恪,學問在近現代到底能排第幾?
    這是個異常浮躁的社會,浮躁到了要拿最嚴肅、最有學問的人「開涮」的地步,哪怕其人已去世多年,依舊「不依不饒」。坊間「泛濫」著陳寅恪的各種傳記就是一個明證。作者們擺出一副無比懂陳寅恪的樣子,搖頭晃腦地無限吹捧。而我也認識幾個這樣的人,他們言必稱陳寅恪,但你要真跟他探討有關陳公的子午卯酉,他們又環顧左右而言他。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陳寅恪成為國學大師,有3個重要原因,一生著作不如其10字有價值
    到底是哪幾十種,陳寅恪沒說,別人也不知道,不過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中國的學問發源於《易經》、《尚書》、《詩經》等等,到春秋戰國時衍生出諸子百家,以後就再也沒有大發展。此後2000多年的書,大部分是解讀上古經典,或者注釋名人著作,獨立發明新學問的不多。
  • 蓋世奇才陳寅恪,大師中的大師,教授中的教授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 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國學大師陳寅恪,學貫中西,晚年落下殘疾,仍不失文人傲骨
    但陳寅恪一生的寫照還有另外一句:不與權貴遊,不言所不願言。這位在學術領域稱得上是大師的人物,在為人處事上也自有風骨。歷史長河流淌得洶湧,一些人被銘記,一些人被遺忘,但陳寅恪以其深厚的學問和崇高的精神品格,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遺產。他不僅是能垂名青史的大師,更是時代的一個精神符號。
  • 高山仰止 國學大師陳寅恪
    胡適的風頭太盛了,以至於回味這段歷史,極少人知道,那天與胡適同機離開的,還有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寅恪。直到那時,學界外的人才對這個一直以來低調、非主流的學者有了些印象。只是他們不清楚,這個被國民黨列為在頭批重點「搶運學人」計劃中的倔老頭究竟珍貴在哪?珠江邊中山大學這是亞運會前夕,熱鬧熙攘的中山大學。半個多世紀前,這裡還是嶺南大學的舊土。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陳寅恪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曾和梅貽琦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曾在北大、清華和西南聯大等多所著名高校執教。他的信仰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持"四不講",因而他非常樂於開創歷史上所沒有出現過的學術思想。
  • 陳寅恪:一生才華做學問,不負盛名,做自己
    在這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為了一紙文憑而去讀書考學,但是有這樣一個人雖然學貫中西但是卻沒有一張文憑。大師鄭天挺卻稱他為:&34;大師吳宓卻贊其是:&34;這個人,就是陳寅恪。,既有史料價值,又有不少可琢磨玩味的意思。
  • 被稱學術神話的陳寅恪,學識有多廣,從他的藏書就能看出
    在學界陳寅恪被稱為「學術神話」,「教授之教授」,莫說是現在人對他頂禮膜拜了,就算是當時的很多大拿對他也是十分敬佩。同學兼好友吳宓曾評價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啓超則評價他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攻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 盲人教書匠,三百年一見的百科全才,梁啓超:陳寅恪的學問勝過我
    中國比較文學之父、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吳宓評價他:「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陳先生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陳先生雖系吾友而實吾師。」陳寅恪是少見的不為世俗名利影響的純粹讀書人,大多有學之士無論多麼醉心學問,總要用學士、碩士或者博士的學歷來證明自己學術的權威,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畢竟人吃五穀雜糧,總免不了俗,辛辛苦苦讀了幾十年書,需要有一個能證明自己學歷或者能力的證書來表彰這麼多年的努力,也可讓自己能更好的找工作,更好的生活。
  • 陳寅恪如何從一個歷史圈的小眾人物一躍成為人人皆知的史學大師?
    大師之學問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1931-1948在職)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由此可見大師對大學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大師對教育界、知識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 陳寅恪 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和夫人唐篔女士的名字到底怎麼讀?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和夫人唐篔女士的名字到底怎麼讀?蛋一多了,就沒時間寫文章了。我不敢瞎說,特地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的陳寅恪先生,原文如下: 文華汏革掵(這幾個字,是為了規避敏感,無其他意思,特此說明)開始之後,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愛情五等論」
    陳寅恪曾與梁啓超、王國維並稱為「清華三巨頭」,就連自視甚高的梁啓超也對他推崇備至,曾多次公開表示「陳先生學問遠勝於我」;而當時另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吳宓也十分器重陳寅恪  解放後陳寅恪曾任教於廣東中山大學,因而今人多以為陳寅恪故居在中山,其實不然,陳寅恪最早的故居在今湖南湘西鳳凰古城,與一代文豪沈從文的故居隔街相望,每年7月,前往鳳凰古城憑弔緬懷先生的學人和遊客不可勝計。
  • 龔鵬程看陳寅恪先生的學問:深表遺憾
    近年陳寅恪先生的聲望極高。但我現在要談的不是作為政治符號的陳寅恪、作為「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這種口號標籤的陳寅恪、作為意淫柳如是之媒介的陳寅恪,而是他的學問。陳寅恪先生的學問其實非常冷僻,主要是中外文化交通史、南北朝及隋唐史。中年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均屬此一領域。
  • 劉浦江:正視陳寅恪
    一九一九年,吳宓在哈佛初識陳寅恪,就向朋友宣稱:「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傅斯年也說過陳寅恪「在漢學上的素養不下錢曉徵(大昕)」的話。錢曉徵何許人也?有清一代三百年,學問家之淵博,當首推錢氏。而漢學之外,陳寅恪更有豐厚的西學素養。
  • 葛兆光 | 預流的學問:重返學術史中看陳寅恪的意義
    但近年來有學者指出,彼時蘭克史學已危機四伏、趨於沒落,達到巔峰的歐洲漢學、包括敦煌學,也同樣孕育著變革因素,以蘭普勒希特、亨利·貝爾、魯濱遜為代表的新史學呈漸興之勢,法國漢學也分化出以葛蘭言為首的社會學派,主張社會科學化的美國中國學也正處在上升時期,因而陳寅恪的所謂「預流」,所「預」之「流」顯然已是過時的學問。
  • 近現代國學大師之陳寅恪先生
    今天跟侄子一起翻看一本偉人合集,忽然他問我陳寅恪是誰,怎麼沒聽過?我看到了介紹他的資料才想起了這個人,這可是個牛人啊,然而我們平常根本就沒怎麼聽聞過,以至於差點將他遺忘。陳寅恪先生是一位國學大師,他與其他大家相比,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他的全面。
  • 陳寅恪:不願多做一天亡國奴
    勞榦曾經這樣描述陳寅恪的相貌:「……身材瘦削,並且也不高大。加上了具有神採的雙目和高聳的鼻子,的確有些像『甘地型』的人物。」徐葆耕曾經這樣形容陳寅恪的性格:「屠格涅夫認為人性有兩極:一極以堂•吉訶德為代表;一極以哈姆雷特為代表。……以深思憂鬱而論,陳寅恪是接近哈姆雷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