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婚喪嫁娶」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一輩子中最重要的事情,那麼這些事情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分國界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有他們從歷史上就流傳下來的自己國家或民族所特有的風俗。這些風俗風格或許都是百裡不重樣的,但卻都是令人驚豔且值得人尊敬的。
就拿結婚的風俗來說,可能在現在的中國大致就分為兩大類,西式婚禮和傳統的中式婚禮,一種是從西方新流傳過來的,一種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習俗的婚禮,但不論怎樣,這都是喜慶的。尤其像中國傳統婚禮一樣,基本上就是以大紅色為主色,從婚禮場地的布置以及到婚禮用品,再到新娘和新郎的穿戴用具都是紅色的,因為紅色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人民認為是喜慶、吉利、紅火的象徵。
但是,中國在喪葬方面卻是以白色為主調,在喪禮上出現紅色會被認為是極度不吉利的事情。當然,這些都是本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變遷後流傳下來的風俗,都是值得後人尊敬和敬仰的。但是我們今天重點所要說的就是在很多方面與中國文化基本相似的日本,其實他們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著大大的不同。
看見過日本文字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面熟的感覺」,所謂「面熟的感覺」就是說感覺在哪裡見過這個字,但是這個字又不是這麼寫的,而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很多個不同的漢字結合而形成的,其實這種感覺是一點都沒有錯的。因為,日本的文字被大家公認為是吸取了漢文化之後再加上自己本民族的一些文字融合而成的。
自古以來,我們都把文字看作是一個民族的象徵,這裡面不僅有本國文化的起源還有它自己獨特的演變史。就像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才逐漸演變到今天的漢字,與其說這是一系列的文字演變史,更不如說他是漢文化的發展史。那麼日本就很聰明,從我們的漢字中吸取了很多然後慢慢的就演變成了他們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日本卻沒有吸取我們古代的婚嫁習俗中以大紅為主色這點,而是在婚禮中身穿一身白,這與我們的的喪葬禮正好重合。但是,不論怎麼說,這也是他們自己的習俗,儘管他們從古代的中國那裡吸收了很多文化,但我們也得尊重他們自己的文化習俗。
現如今,各式各樣的歷史劇層出不窮,而且在這些歷史劇裡面基本上都會涉及到古代的婚禮習俗,我們都會從裡面看到不論是下到平民百姓還是上到皇帝皇后成婚,裡裡外外都會是大紅色。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古代的中國,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普遍是很低下的,在古人看來女子應該是深居簡出的,在女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就會教她們刺繡、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因為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結婚後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呆在家裡相夫教子,而且她們一輩子在婚姻中都處於被動的地位,她們只能被丈夫休掉,不能個人選擇結束這段婚姻關係。這種事情在皇宮中的體現更為嚴重,古代朝廷有明令規定後宮不得幹政,甚至於有些朝代會要求皇帝在駕崩後後宮妃嬪要陪葬。那麼在這樣的一種習俗之下,結婚便成了古代女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次盛大的典禮,所以結婚盛典也就被準備得紅紅火火,喜氣洋洋了。
然而在這件事上日本卻與我們恰恰相反,古代日本的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並沒有像中國這麼低下,因為她們在家中所承擔的是跟中國女性一樣,相夫教子、操持家中大小事務的角色,但這個角色被夫家看得很重要,因為她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所以古代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那麼最重要的便要數日本的訪妻婚了,它的婚姻原則是以丈夫到妻子家的訪妻婚的形式進行,這是一種近似於母系繼承的制度,在這種制度裡,男的跟女的都有繼承的權利,但是住房是由母親傳給女兒的,當他們有自己的房子的時候,房子也常常會在女性的名下。
這是為了保證日後女兒的生活萬一遭遇不測,比如像丈夫去世這樣的事之後,她們還能有自己住房的保障。這樣的一種制度沿襲了很久,一直到後來的嫁女制再到後來的室町時代,日本女性的地位才開始下降,而等到了江戶時代時他們之前所沿用的訪妻婚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當然就是江戶時代裡的男子進行壟斷財產,女子自然也就無權了。到這個時候,男子可以花前柳下,但是女子要是敢與他人通姦就是死罪一條。看到這裡,簡直為古代女性的遭遇感到深深的不平啊。
但是,總的來說,我們還是要感謝祖先留下來的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習俗,才構成了現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可能很多人會對日本從中國借鑑文字的文化這裡去批判他們做的不對,但其實往深裡面想想,只有一件東西完美又好看的話才會被別人借鑑,那要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去思考這件事,我們還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呢。
再拿他們的婚禮與我們的婚禮不同這件事兒來說,這就是最明顯的文化差異的體現,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把我們在傳統婚禮中最忌諱的顏色——白色當成婚服來穿而去指責他們,相反應該去尊重這種差異的存在。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各種各樣的文化存在,才有當今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吸收大量漢文化的日本,在婚嫁習俗方面,與古代中國截然不同,可是我們要尊重這種不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