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風漢韻花競豔 湖北各地大小戲曲劇種各領風騷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湖北日報訊(記者 別鳴 通訊員 楊志蓉 田松)什麼是山二黃?一個月前,問起武漢資深戲迷,他們對這一地方劇種十分陌生。

  今天,當山二黃《爹爹你掛牆頭》在武漢成功演出,並獲得第二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優秀演出獎,戲迷們對它迅速熟悉,進而喜愛。

  山二黃,已有150多年歷史,屬漢劇一個支派,是流行於鄂西北地區的皮黃劇種,被列為我省22個稀有地方劇種之一,漢劇大師陳伯華譽之為「漢劇之母」。「這是你娘帶血的奶,血色黃昏實可哀。歲月無情多感傷,縱是賺得千百萬,黃泉何處買爹娘。」6月30日晚,新編大型山二黃古裝悲喜劇《爹爹你掛牆頭》在京韻大舞臺亮相,唱腔伴著道白,時而鏗鏘激昂,時而詼諧幽默,跌宕起伏的劇情詮釋了孝道要義。尤其是,臺詞中加入了「坑爹」、「羨慕嫉妒恨」等時下流行語,讓人耳目一新。

  著名戲劇家沈虹光說:「有幸再一次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山二黃戲曲,它猶如一株山野的小花,渾身散發著來自大山泥土的芬芳,它質樸可愛,讓人著迷。」

  同時,鄖劇《均州舊事》、文曲戲《漁鼓聲聲》、柳子戲《百善孝為先》、通城花鼓戲《寡婦相親》……這些湖北基層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都在本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上得到展示,給廣大戲迷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胡應明介紹,湖北是名符其實的戲劇大省,現存地方戲曲劇種20多個,分別為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東路花鼓戲、山二黃、鄖陽花鼓戲、襄陽花鼓戲、遠安花鼓戲、陽新採茶戲、隨州花鼓戲、提琴戲、南劇、通城花鼓戲、豫劇、曲劇、文曲戲、堂戲、燈戲、柳子戲等。其中,歷史悠久的漢劇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首創「皮黃合奏」,形成皮黃腔,為京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個在全國有影響的黃梅戲的故鄉也在鄂東黃梅縣。出自湖北的皮黃腔、黃梅調相繼流行全國,同領風騷。

  然而,曾幾何時,隨著社會審美需求多元化,地方戲曲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我省地方戲曲日漸式微,部分稀有劇種,更是長期淡出觀眾視野,瀕臨滅絕。如文曲戲,甚至一度從湖北地方劇種名目中消失。

  湖北地方戲曲劇種,怎能眼睜睜看著一個一個凋零?

  2008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保護與發展湖北地方戲曲的通知》,這是全國省級人民政府出臺的首個保護發展地方戲曲的政策性文件。截至2013年,省地方戲曲保護與發展專項資金已安排1800萬元,資助全省85個地方戲曲保護發展項目。

  2012年起,省財政對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給予經費資助,連續資助荊州花鼓戲、東路花鼓戲、遠安花鼓戲、陽新採茶戲、英山採茶戲、提琴戲、文曲戲等8個地方戲曲劇種。近年來,我省獲評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的13個地方戲曲劇種,爭取到國家財政扶持資金1283萬元。

  我們看到,一些過去生存堪憂的大劇種,如漢劇,經過劇目的創作生產和演出,再次活躍在戲曲舞臺上,深受觀眾喜愛。一些稀有的小劇種,如文曲戲、南劇、二棚子等等,近年來也因為新劇目的誕生,爆發出新的活力。我省45個地方戲曲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新創優秀劇目30多臺,整理改編優秀傳統劇目30多臺,在第九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以及多項國家級戲劇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

  如今,第二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的舉辦,更是搭建起了展示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成果的平臺。名家新秀同臺獻藝,大小劇種競相爭豔,展現出湖北地方戲曲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景象;首次舉辦的地方戲曲傳承保護發展成果展,資料翔實,圖文並茂,盡展2008年以來湖北地方戲曲劇目生產、人才培養、遺產保護等方面主要成就。

  楚風漢韻花競豔。盛夏戲臺,臺上臺下火熱一片,全省15個市州40個演出單位的14臺大戲、35個小戲折子戲的精彩展演,彰顯出湖北地方戲曲旺盛的生命力。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記者採訪得知,這句戲訣實際說的就是:湖北歷史最悠久的戲曲種類,是形成於明朝末年的清戲(湖北高腔);其次,源於明末、形成於清中葉的漢劇;再次,是形成於清朝中葉的湖北越調。   據了解,2016年我省進行了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湖北現有戲曲種類32個。
  •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各具特色 都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 中國戲曲劇種知多少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既有腔種名稱,又有曲種、劇種名稱,人們加以區別使用,各自稱謂的內涵有所不同也就比較清楚了。既有腔種名稱,又有曲種、劇種名稱,人們加以區別使用,各自稱謂的內涵有所不同也就比較清楚了。經魏良輔、梁伯龍革新後的劇唱崑腔,在唱上已變得十分考究。
  • ​竹溪《山茶花》即將綻放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
    十堰廣電訊(全媒體記者 吳碩 特約記者 郭軍)10月28日,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關於組織開展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展演活動的通知》,由竹谿縣山二黃劇種傳承保護展演中心創作的大型山二黃現代戲《山茶花》,被確定為本屆藝術節參演劇目。
  • 穿越千年 再現漢韻楚風 南陽三館一院項目群藝館、大劇院正式竣工了
    穿越千年,現代工藝再現漢韻楚風。南陽三館一院坐落在河南省南陽市美麗的白河河畔,由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大劇院四個建築組成,建築設計提取了南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夔龍紋為設計意向,對四座建築兩兩整合,形成了漢韻楚風,剛柔並濟的整體效果。
  • 湖北主要戲曲劇種——漢劇
    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  漢劇的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漢劇唱腔除了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兩類聲腔為主外,還兼有歌腔、崑曲、雜腔、小調等曲調。在漢劇中,鑼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樣,分為大打、小打和串打。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現存348個劇種 17種瀕臨消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12月26日)從文化部了解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先期工作近日完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348個戲曲劇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種劇種已經消亡,17種瀕臨消亡。
  • 文化 | 9大中國戲曲劇種,別再「傻傻分不清」了~
    中國戲曲百花齊放,歷久彌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達360餘種今天為大家分享9種中國戲曲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 大咖空降,全國戲曲劇種聯盟在河南成立
    ——引語9月28日,一條重磅消息來襲:全國戲曲劇種聯盟在河南成立。中國戲曲界的目光齊聚鄭州,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昨天的櫻桃溝鄭州建業足球小鎮大咖雲集,星光燦爛。來自全國各劇種領軍級藝術家空降鄭州,在古風濃鬱的建業戲緣大食堂內展開系列慶祝活動。
  • 13個劇種匯聚上海 「盛世華章——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舉行
    圖說:「盛世華章——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舉辦 官方圖昨天,大型演出「盛世華章——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在大世界中心舞臺成功舉辦,上海首屆戲迷才藝大賽也同時開幕。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綿延八百年的中國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回顧70年來的戲曲所走過的道路,劇目的傳承和創作始終是各劇種提升表現力,擴大影響力,增強生命力的重要環節。
  • 楚風漢韻——江城八大書畫家聯展(一):王偉(達牛)書法作品選
    為了充分彰顯武漢城市之韻,展現荊楚文化之風。以樹立文化自信為目標,以弘揚時代精神為宗旨。由武昌文化館、武昌書畫家協會、武漢綠地繽紛城等聯合主辦的《楚風漢韻》八大書畫家作品聯展於11月7日在武昌綠地繽紛城二樓藝術展廳隆重開幕!
  • 崑劇和京劇是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是古代戲曲的集大成者
    崑劇和京劇是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是古代戲曲的集大成者中國戲曲經春秋時期以來近2000年的孕育,到公元12世紀初宋代南渡之際才初具雛型,而後進入了宋元明清四代的蓬勃發展期,逐漸形成了民族戲劇的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的民族戲劇有個獨特的名稱,叫做「戲曲」。它是一種融歌、舞、說、表、音、美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 戲曲 河南曲劇劇種
    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起源於河南南陽,分大調曲和小調曲,小調曲優雅婉轉,輕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發展為戲曲劇種。由於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
  • 黃梅戲是安徽主要戲曲劇種,為何黃梅縣卻屬於湖北?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戲曲劇種,但是黃梅縣這個地方卻位於湖北,這是為何呢?其實這與黃梅戲的不同起源有關。
  • 清代戲曲界有趣的「花雅之爭」,全國各地的劇種都來湊了個熱鬧
    花雅之爭指的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我國戲曲史上一次關於「花部」和「雅部」的較量,其中「雅部」指的是崑曲,「花部」指的是除崑曲之外全國各地的所有地方戲。崑曲之所以叫「雅部」,是因為它的唱腔細膩,風格典雅,韻律很講究,並且戲文多為明清時期文人所作。
  • 文化部關於印發《地方戲曲劇種保護
    各省級文化行政部門應結合實際,確定本地1至2個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含轉制、民營及其他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種體制地方戲曲院團)並報文化部。各地要為地方戲曲創作及表演人才提供更多的藝術創作實踐機會和展示藝術才華的舞臺,進一步提高藝術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努力培養德藝雙馨的創作和表演人才。  (四)支持各地對本地最具代表性地方戲曲劇種的史料進行搶救、保存  在地方戲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十分豐富的珍貴文獻、曲譜、圖片、行頭等。
  • 戲曲 四大優秀劇種之一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很多,最古老劇種非它們莫屬,被稱為戲曲的鼻祖
    在中國有5大傳統劇種,如京劇、豫劇、評劇等,但最古老戲曲劇種,你知道嗎?它們有著上千的傳承歷史,在北方有秦腔,南方有崑曲,這兩種最古老的劇種直接影響其他劇種的產生或發展。一、北方的秦腔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又叫梆子腔,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秦腔音樂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主要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後者主要表現悲憤悽涼的情緒。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發展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 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楚劇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傳統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