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2020-12-19 燕大爺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崑腔

崑腔是唱南北曲的腔種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也是我國戲曲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雖說人清以後,尤其是到晚清和民國的近代時期日趨衰微,但畢竟有它輝煌的歷史與成就。所以,我說崑腔,也不得不從歷史說起,作一簡略而必須的交代。崑腔的由來崑腔,原名崑山腔,起自崑山而興於蘇州。

關於它的起源,現今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據現存的資料看,最早記載「崑山腔」。由此記述中可以知道崑山腔是演出「南戲」的一種戲腔,在其初即明中葉以前,原和當時的其他一些腔,如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等一樣,是沒有管弦樂器伴奏的,「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它首先使用了「笛、管、笙、琵,按節而唱」,在有嘉靖己未小序的《南詞敘錄》裡有此說。

崑腔之美

在當時及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傳奇的唱大約只有崑山腔才用管弦樂器伴奏。很顯然,祝允明所記的崑山腔是一支南戲聲腔,是用於「劇唱」的一種戲曲腔種。值得注意的另一條材料,是出自嘉靖、隆慶間,被後世推為崑山腔革新者的魏良輔在《南詞引正》中的記述。引進了劇唱,搬演傳奇。

經過改造,在明代諸腔中脫穎而出了。經過這種改造的劇唱,一般不再稱「崑山腔」而稱「崑腔「。後世又有與清曲唱混稱為「崑曲」的,也又有把舞臺搬演稱為「崑劇」的。既有腔種名稱,又有曲種、劇種名稱,人們加以區別使用,各自稱謂的內涵有所不同也就比較清楚了。

崑劇《紅菱zhi'ye》

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魏良輔說的崑山腔不是用於「劇唱」的南戲戲腔,而是「精於南詞,善作古賦」「善發南曲之奧」的顧堅等用於散曲的「清曲唱」。這是文人「曲唱「,有著文人相傳的詞曲唱法承傳關係。或許正由於此,作為「清曲唱家」的魏良輔,在書中列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諸腔時,特別寫明「唯崑山為正聲」,以示其傳統之深厚。

從祝允明和魏良輔各自記述崑山腔的材料看,我推想在明初期,崑山腔唱南曲,似應有優伶的「劇唱」與文人的「曲唱」,它們並行於世,有所不同。因此也不必得出崑山腔只能有一種「唱」的結論。

崑劇《白蛇傳》

大約16世紀末葉,魏良輔將「依字聲行腔」「曲唱」崑山腔加以革新,成為「新聲」同時又有一位梁伯龍將這種「新聲」引進了劇唱,搬演傳奇。崑山腔經過這樣的「改造」,在明代諸腔中脫穎而出了。經過這種改造的劇唱,一般不再稱「崑山腔」而稱「崑腔「。後世又有與清曲唱混稱為「崑曲」的,也又有把舞臺搬演稱為「崑劇」的。既有腔種名稱,又有曲種、劇種名稱,人們加以區別使用,各自稱謂的內涵有所不同也就比較清楚了。

經魏良輔、梁伯龍革新後的劇唱崑腔,在唱上已變得十分考究。其唱念,是當時有所規範的字讀語音;其唱腔,是有所規範的「依字聲行腔」;其唱詞文體是有所定則的南北曲曲牌;具體每一段唱詞,是文人寫作的定本劇作的曲文,概括上述四者,也就是崑腔的唱,是定音、定腔、定辭、定譜的。

崑劇《牡丹ting》

高腔

高腔與弋腔高腔的名稱,始見於清代乾隆年間,李調元(1734~1802)在其晚年(約1775年前後)寫的《劇話》中說: 「弋腔始自弋陽,即今高腔。」據此說法,則高腔即弋陽腔。弋陽腔幾與崑山腔同時,由來已久,且同屬南戲諸腔之一,見於明祝允明《猥談》。何以稱其為「高腔」:據乾隆時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弋陽腔》一首之注云:「『弋陽腔』俗名高腔,梘崑調甚離也。金鼓喧闃,一唱數和,都門查樓尤盛。」

一種認為,高腔即弋陽腔,弋陽腔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式之特點也就是高腔之特點,雖然弋陽腔流布各地、衍變為當地聲腔,甚至另有它名,但因其基本特徵仍然相似,故均屬同一腔系或腔類。所以,在戲曲及其音樂的歷史發展中存在著高腔,存在著高腔腔系或高腔腔類;另一種認識,則認為「以一人唱而眾和之」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式是高腔的特點,弋陽腔僅是它的代表,因明淯文人記述中長期將弋陽腔與「高腔」通稱,故視弋陽腔(弋腔)為高腔,實際上弋陽腔只是高腔腔類之一種,有些地方的高腔並不是弋陽腔的流布、衍變,從而否定了一元說而主張多元說。

高腔傳統大戲《彩樓記》

這樣就得出各地各處皆以各自的語音音調自行形成各路高腔。儘管不同路高腔之間會有某些吸收、影響,但並不能說是從某一路高腔流變。演化出全國的其他高腔。因此,全國各地各路高腔皆一併列,它們之間並無宗、系或從屬關係。這樣也就無所謂高腔腔系之說了,而只是各地均有自己的但又具有高腔唱腔結構和演唱方式基本特徵的高腔,可謂之「腔類」

以上兩種看法,是我從閱讀有關著作和文章中概括歸納出來的。既然是概括歸納,就只能說其大略,但從中也看出其癥結所在實為高腔源流問題上的爭論與異議。這個問題仍將爭議下去。在論及近代高腔時,我覺得還應比較客觀地簡述一下源流問題,這對論說近代高腔有益。高腔、崑腔,同屬「南北曲」。若從戲曲發展過程及戲曲唱腔音樂結構觀察,已有所不同。

《三跑山周雨萍》劇照

但明代中葉之前它們是怎樣的呢?在上一節論及崑腔時引過明。祝允明(1460~1526)《猥談》中明初的南方諸腔的一段文字,其中有兩點很值得注意,一是提到明初以來的南戲,數十年來,變化為「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之類。南戲在各地流布,發展變化為冠以當地地名的「腔」,顯然反映出在方言語音上的變化和當地戲文子弟的產生、存在與活動。不然南戲是不會被人認為有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腔種」的。二是祝允明指出這四種「腔」,「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換句話說,也就是明代初期的「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都屬沒有「被之管弦」的只用人聲演唱的「腔」

如果再問這種人聲演唱,是否就是「以一人唱而眾和之」的唱腔結構與演唱方式呢?恐不盡然。這不僅因為祝允明沒有說,從後來對四腔的記載材料中看,也還是有區別的。論家們都認為「崑山腔」演化發展成為後世的「崑腔」,如上節所述,經嘉、隆年間魏良輔、梁辰魚革新後,其清曲唱、劇曲唱均有所規範,且被以管弦,脫穎而出,尤為文士所推崇了。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

相關焦點

  • 楚風漢韻花競豔 湖北各地大小戲曲劇種各領風騷
    出自湖北的皮黃腔、黃梅調相繼流行全國,同領風騷。  然而,曾幾何時,隨著社會審美需求多元化,地方戲曲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我省地方戲曲日漸式微,部分稀有劇種,更是長期淡出觀眾視野,瀕臨滅絕。如文曲戲,甚至一度從湖北地方劇種名目中消失。  湖北地方戲曲劇種,怎能眼睜睜看著一個一個凋零?
  • 《中國近代地方戲曲劇本叢刊》(第二輯)出版
    逮至清代,臻於高峰,特別是乾嘉時期,昆、弋並起,亂彈勃興,諸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腔,總稱「亂彈」,一掃清初以前崑腔獨霸的局面,一時間花部雅部各爭其妍。如秦腔魏長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滾樓》繁盛於時。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進京,徽漢合流,京劇誕生,「同光十三絕」領一代風騷,地方戲曲現出勃勃生機,花雅輝映。
  • 驚呆夥伴必備潮物 「麥當勞」、「香水瓶」各領風騷
    驚呆夥伴必備潮物 「麥當勞」、「香水瓶」各領風騷  在這個快餐式年代,時尚圈「耍寶出怪招」已成為必殺伎倆。設計師們向來衷情於從常規中跳脫出來的設計,「庸常」,「無趣」等字眼也從不在他們的字典裡露面。Chanel香水瓶針織衫 原標題:驚呆夥伴必備潮物 「麥當勞」、「香水瓶」各領風騷
  • 三位書法大師寫佛經,冠絕古今,各領風騷!
    三位書法大師寫佛經,冠絕古今,各領風騷!書聖王羲之、唐書法家孫過庭、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寫的《佛遺教經》字帖,冠絕古今,各領風騷,受歷代書家推崇、珍愛,被無數書法愛好者觀賞、臨摹。
  • 影視劇裡各領風騷的四爺們(雍正)
    影視劇裡各領風騷的四爺們(雍正)前兩日去看宮,被陸毅的四爺驚豔了一把回來了,不得不說影視劇裡又多了一位好四爺,若是給各位四爺排個名字,陸毅版絕對是可以後來居上滴,故而想盤點一把各領風騷的四爺們。
  • 大興安嶺阿木爾樹掛霧凇「各領風騷」
    岸上的柳樹蒼柔各異,秀態萬千,它們在霧凇的裝扮下,矗立江岸,各領風騷。走近鑑賞,掛在垂柳的凇花,鬆軟潔白,一塵不染,好似溫柔的少女,隨風搖曳,獨具風韻。「柳樹結銀花,松柏綻銀菊」。樹掛美麗皎潔,晶瑩閃爍,宛如盎然怒放的花兒。那一簇簇、一團團、一串串晶瑩剔透的銀色花朵,構成了一個冰清玉潔,絢麗無比的童話世界。看,小鎮馬路兩旁樹枝上的樹掛,似盛開的梨花。
  • 七大社區「太極人」齊聚溫縣陳家溝,各領風騷,共「武」太極!
    七大社區「太極人」齊聚溫縣陳家溝,各領風騷,共「武」太極!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慶祝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南北包子 各領風騷(組圖)
    1972年鼎泰豐在臺北創建第一家店,依靠「即制即蒸」的傳統工藝,不僅受到海內外各大媒體的一致好評,在1993年更是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餐廳之一。  品包子:這種包子單從外觀看就非常精緻,半透明的包子皮,還隱約可以看見裡面的餡心。拿起筷子輕輕夾起一個,小心翼翼地咬破一個口子,將鮮汁吸進嘴裡,滿嘴的香。
  • 從戲劇到戲曲——中國戲曲是怎麼發展的
    中國戲曲起源於上古期的歌舞與俳優,從秦漢到隋唐五代,經歷了角牴武打戲、娼妓伶人的說唱歌舞、滑稽表演的參軍戲,這是中國戲曲的孕育階段。到了宋代,隨著「宋雜劇」的出現,中國戲曲宣告形成。宋金南北分治後,一部分雜劇藝人隨朝廷南遷;另一部分雜劇藝人被擄北方,進一步將宋雜劇舞臺藝術發展為「金院本」,金院本孕育了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時期。
  • 靜看戲劇泰鬥如何研究,近代戲曲文化
    三大戲劇學家的產生不是孤立的,這就是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和「五四」前後關於中國戲劇形式的論爭。當時鼓吹戲劇改良的文章,幾乎無一不是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立論的。當時外國文化的引進,使人們的眼界大為開闊,一些激進的思想家呼籲提高戲劇以及演員的地位的呼聲,已突破了狹隘的儒家戲劇觀。與此相聯繫,人們已開始思考:傳統的戲劇,能否象歐、美、日本的戲劇一樣,承擔起振奮民族精神的大任?若不能,則戲曲在形式上應當參照外國戲劇,進行改良。
  • 左鵬軍:傳統與變革——近代戲曲新論
    儘管中國近代戲劇史上三大戲劇部類的文化經歷、發展趨向呈現出既密切相關又各不相同的複雜面貌,但都為近代戲劇的發展變革、中國戲劇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轉換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應當在整個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佔有一席突出的地位。
  • 五嶽美景各領風騷,一起感受一下五嶽之美吧!遊客:各有千秋!
    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是五嶽美景各領風騷,隨著小編一起來,感受一下五嶽之美吧,團隊遊客表示:各有千秋!泰山泰山作為五嶽之首,位於山東境內,想必很多人對於泰山並不陌生,泰山坐落於山東的泰安,想必有很多的小夥伴都曾經爬過泰山。
  • 中國近代戲曲亂彈諸腔,等你一探究竟
    也就是說,「近代」的北京,已無「東柳」可尋。然而在魯、冀、豫相連的廣大地區,柳子戲仍然十分流行。梆子腔流傳外地之後,發生了音隨地改的變化,以至與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對前代戲曲已有成就的吸收、借鑑,衍變形成各地的梆子腔。它們既有共同性也各具地方個性,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群體。這種狀況,研究者們稱之為腔系。自清中葉以來,到近代,梆子腔系也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覆蓋了西北、西南、華北、中原、華東相當廣闊的地域,繁衍出眾多的品種,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 奢華國際品牌蒙口和BOY更喜歡哪一類型每款都「各領風騷」
    每款都「各領風騷」   文/妙三招   2018秋冬上新 BOY london 情侶新款羽絨服,採用90白鴨絨充填,上身效果非常好,帽子貉子真毛領,門襟內裡採用羊毛毛呢拼布,口袋嵌皮。
  • 直擊壓測現場 指環王OL四大種族各領風騷
    而從壓測現場看來,《指環王OL》四大種族都有各自的擁護者,可謂各領風騷。目前《指環王OL》官方發放激活碼活動仍在繼續,還未獲取的玩家要抓緊時間領取,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種族和職業加入《指環王OL》的世界。
  • 【嶺南文史】羊城文脈千年一貫 龍虎際會各領風騷
    【嶺南文史】羊城文脈千年一貫 龍虎際會各領風騷金羊網  作者:鄧瓊  2020-01-16 站在今天中山圖書館這塊寶地上溯,從明代南園到清代廣府學宮
  • 南方多狀元,北方多武將,各領風騷的原因在哪裡
    南方多狀元,北方多武將,各領風騷的原因在哪裡在南方,特別是江南,歷來是中國最為繁榮、繁華的核心經濟地區。歷史上的王朝科考中,敏感的人發現且總結出了一個「奇特」的現象:900多名的狀元中,江南地區頻頻獨佔鰲頭,風頭盡顯。(一)自古江南多才俊的美稱,可謂名至實歸。
  • 259 運吳韻漢風 各領風騷;江淮風光 水韻天成——江蘇5日研學之旅
    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有古鎮水鄉,有千年名剎,有古典園林,有湖光山色,有都城遺址,可謂是「吳韻漢風,各領風騷」。通過為期5天的研學活動,走進總理故鄉淮安,一起探尋偉人蹤跡,了解偉人的生平事跡,學習周恩來總理精神。
  • 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高振農
    宋、元、明各代的理學家們,如周、程、張、朱、陸、王諸大家,在青少年時期都有「出入於佛老」的治學經歷。他們的著作都帶有佛教思想的痕跡。到了近代,佛教文化不僅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於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梁啓超在他的《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曾經說過:「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這是一種精闢的見解。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皮影戲  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藝術中包含美術、凋刻、唱腔、音樂、戲曲、表演...中國皮影戲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黃梅戲  早期叫黃梅調,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安徽黃梅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