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女子回娘家的風俗

2020-12-04 社會學者胡順安

出嫁女子回娘家的風俗

胡順安

「風吹著楊柳

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裡水流嘛

譁啦啦啦啦啦

誰家的媳婦,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來她要回娘家

……」

鄧麗君原唱的《回娘家》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每每聽到這個歌曲,心裡自然會湧出別樣的愉悅感。

回娘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娘家」。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它有著許多講究。

在古代中國,出嫁女子通常一年有三個時間是必須回娘家的。第一是新婚兩三天後,俗稱「回門」(因民間叫閨女出嫁為出門。回娘家故而自然就成了回門);第二是大年初二回娘家,被稱作「迎婿日」;第3次,在南方主要是端午節,稱為「送五月端」。個別地方回去的時間為重陽節,稱之「送九月九」。而北方則通常選擇在中秋節之前一兩天,給父母送去過中秋節的禮品。個別地方還有的是在正月十四,稱為「送燈籠」,中國地域廣闊,各地風俗略有不同,但大同小異,總的含義應該是相近的。

一,新婚之後兩三天的回門。這是最為重要的第一次回娘家。

中國民間婚俗文化源遠流長。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每一個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習俗。雖然差別萬千,但有一點還是具有共性的,即新娘結婚後不久的「回門」。

回門,就是在結婚兩三天的時候,新婚夫婦一起去女方娘家探親(有的地方是在結婚第二天回娘家,有的則是在第三天)。這種風俗在古代叫「歸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女人新婚之後第一次回娘家,有一定的規矩。首先,新婚夫婦必須作伴一起回門,不能單人回去。否則,被視作不吉利。而且回門的時間宜安排在上午(祥氣東升),不要選擇下午(日落西山);其次,女婿要根據當地風俗準備一份厚禮,呈給嶽父母。所有準備的禮品數量一定要是雙數,圖個吉利,意為成雙成對。絕不能為單數,這是禮儀非常忌諱的事情;第三,嶽父母也會給新女婿準備豐厚的歡迎宴,方便時還可能找幾個陪客,一方面表示對女婿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是希冀女婿今後善待自己的女兒。

在古代,交通不便,回門可能是女兒身份回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或者說女兒出嫁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回娘家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人們十分重視這樣一個婚俗。在有講究的大家族,嶽父母會藉機教育小夫婦如何生活,包括互相包容,孝敬公婆,和睦鄰裡,善待親友,勤勞節儉,等。

其實,「回娘家」在古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這件事情只能在娘家做。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女子通常足不出戶,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缺乏獨立性,多依附男子生活。因而,女子的貞潔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女子出嫁之前,是沒有性生活的。這就導致女子在新婚之夜的性生活方面表現出羞澀,恐懼和無助。閨女回娘家之後,可以小住數日,將自己在新婚之夜的經歷向母親傾訴,母女坦誠交流。當然,很多時候都是母親主動探問和指導。這對女兒未來夫妻生活也有很多益處。

在中國古代,人們崇尚「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道理。女子出嫁了,就很難有機會繼續回娘家久待了。因此,「回門」無疑是給了女子一個名正言順的回家機會,也緩解了她未來的思念之情。

時代在發展,婚俗在變化,但是回門這種傳統形式卻一直延續下來,說明了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然,在某種意義上,這也體現了一對夫妻的形成,對兩家人的巨大影響。

二,正月初二的回娘家。

有一句民諺說:

「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和小旦(青年女子)。」

說的就是大年初二這一天,滿大街都是提著禮物、準備隨妻子回娘家的男子。

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如果嶽父母健在,通常選初二;只有嶽父/母一個人,則多選初三。倘若嶽父母均辭世,則一般選擇初四),中國各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正月初二這一天俗稱迎婿日或「姑爺節」。

出嫁女兒回娘家時不能空手,要攜帶禮品,稱作帶手或伴手。還要準備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等,由母親分送鄰裡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只是略表心意罷了。然而,它反映的卻是「禮輕情意重」,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與不忘之情。

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若娘家有晚輩,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母親曾代其出過禮品,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訪,可以小住。因為女兒出嫁後,在婆家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人事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娘家會趁女兒回家的機會挽留小住數日,名曰探親,實為休息,也方便陪同娘家人暢敘情誼。

出嫁的女兒在大年初一這天是不能回娘家的。

民間認為,大年初一這天是辭舊迎新、陰陽交配的日子。如果此時容留出嫁的閨女將有外來的晦氣不吉利,同時很可能因此而讓娘家敗落。

正月初二,天地陰陽交配已經完成。所以,多地民間約定成俗,出嫁的女兒只有在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

在舊時代,有一種觀念叫:「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出嫁女兒平時忙於自己的家庭生活,很少回娘家探望,聯繫不多。在大年初二回娘家,也正是出嫁女兒藉機對父母表達孝心的時刻,也與娘家人聯誼和回味舊情。表示濃濃的親情不會因為距離而疏遠,反而因為春節期間的相聚而更加濃厚。

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大年初二,「姑爺們」帶上禮物去看望嶽父嶽母,也正是他們對嶽父母表達關愛的機會。

女婿來了之後,要給嶽父母拜年,還要帶些禮品去嶽父母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親戚家拜訪問候,聯誼敘舊,也是中國人和諧家庭觀的體現。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時間,要在中午12點之前趕到,還有,帶禮物應該帶雙數,不能是單數,即使給紅包也是一樣,紅包的個數或者紅包內的金額數應該是雙數。

另外,娘家對於收到的禮物,不能全數手下,應該讓女兒帶回去一點,叫「回禮」。

還有的地方,連飯桌上的菜都有講究。其實,伴隨著時代進步,年輕人已經不懂或不重視這些風俗了。但入鄉隨俗,禮包和禮金的雙數還是注意一下比較好,因為還是有人在意的。中國是禮儀之邦,別因這點細節讓人說你沒有禮貌,不懂禮數。

相隔十裡,風俗迥異。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兒在娘家可以吃晚飯後再走。有的地方則不能在娘家吃晚飯,必須在晚飯前離開,到農曆二月二日再回去住一晚上,初三中午前離開。現如今,這些講究已經淡化了。個人覺得如果離得很遠,或者很少回娘家,或者其他原因比如車子壞了等。當然多住幾天也是無妨的。

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地方的風俗,出嫁閨女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而且回去後女子應主動造廚做飯,不能自己當做親戚一樣坐等吃飯。女婿也應該和嶽父母大人好好聊聊天,多說一些感激的話。多說生活舒服,工作順暢,讓老人放心。其實這些習俗,反映了中國的禮儀和孝道,應該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三,第三個回娘家的日子。

第三次回娘家的這些時節點比較隨意,不是那麼嚴格要求或約定俗成的禮儀,各地風俗不同。

有的地方是在五月端午回娘家,俗稱「送五月端」;有的地方是選擇在中秋節,或重陽節回娘家去探望父母,稱為「送九月九」;還有個別地方是正月十四,稱為「送燈籠」,比較少。

其實,這些都不如前兩者回娘家的現象普遍和儀式隆重,而且沒有固化規矩。本文不再做詳細探究和講述。

有時候,嶽父母為了能讓出嫁的女兒經常回來看看,就會刻意親善女婿,或親善外甥(女),以期通過他們能督促或拽著女兒經常回娘家探望。

從目前國內的普遍現象看,春節和中秋節是我國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的地區,有著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

如今,獨生子女比較多。結婚之後,過節回誰家,成了已婚男女每年都要面臨的「選擇題」。有些人因為意見不統一而鬧彆扭。當然,肯定有許多人相處融洽,沒有這樣的煩惱。

比如說春節,大部分人都會遵守的一種習俗,出嫁閨女過年普遍是在婆家過年,初二回娘家,這個應被稱為是一種吉利的風俗習慣。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年輕人也沒有太關注這種習俗了。為了公平對待雙方父母,他們經常可以穿插著回家過節,今年在婆家,明年在娘家。或是五一、國慶節回娘家,春節和其他節日在婆家。

當然,由於平日工作繁忙,整年在外奔波,遇到重要的節假日,夫妻兩人也可以「帶上笑容,帶上祝願」,帶著雙方父母一起出遊,或者把雙方父母接到一起過節,讓原本的「兩家人」變成一家人。為大家提供一個絕佳的團圓機會,高高興興敘敘舊,敞開心扉話家常,讓親情更加濃厚,讓愛有處安放。既增進了感情,也溫柔了歲月。這也不失為回娘家的一種新潮流和新途徑。

主要參考資料:《儀禮·士昏禮覃》

相關焦點

  • 豐縣民間風俗:娘家給剛出嫁的女兒「送花兒」。
    尤其民間婚嫁風俗代代相傳,婚嫁風俗裡有一樣兒,對於剛嫁出去的女兒,娘家要「送花兒」。一般女兒出嫁後第一個春節前,臘月廿幾就要「送花兒」。要由娘家的兄弟一般四個人,按風俗帶上十根甘蔗、四包柿子餅、四包糖籮籮(音)、八袋餜子等。另外兩個豬蹄和五斤左右的粘面。還有一朵花。
  • 女孩出嫁後回娘家你算是客人嗎?婚後回娘家風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尤其是古時候出嫁的女兒,現在這個觀念雖沒有這麼強但還是有人因這個原因而重男輕女,身邊也常會聽到很多已婚者說女人結婚後回娘家你就是客人了,女人們都有何感想呢??那麼,對於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除了是客以外,還有哪些風俗禁忌呢??
  • 大年初一不掃地、不回娘家,你家鄉也有這樣的風俗嗎?
    在陝西關中過年有個風俗,一是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二是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這個風俗有什麼來歷或者道理呢?聽小編給你娓娓道來。一、大年初一不掃地據傳農曆正月初一是掃帚星生日,這個掃帚星是何許人呢?相傳她是姜子牙的妻子。據說姜子牙在渭水釣魚等待周文王時,他老婆嫌他窮,就離開了他。
  • 為什麼回娘家要是正月初二?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這才是真正原因!
    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幾乎全國各地出嫁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那麼結婚女子為什麼必須在初二回娘家?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下面讓我們共同穿越時光,解讀一下過年出嫁女回娘家的風俗。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條。第一,初夕和初一家裡不能有「外人」。女兒出嫁後就成了婆家人,是「外人」。所謂「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如果女兒成婚後初一住娘家,老祖宗會不高興。
  • 你不知道的民間故事,為什麼在魯南已婚女子初一十五不回娘家
    全國各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文化。在魯南民間,有這樣的一個風俗故事。那就是結了婚的媳婦,不回娘家過初一十五。傳說故事是這樣的在古代有一戶人家,男主人是個苦讀的書生,兩口子剛結婚還好,時間一長,小媳婦想娘家,這個書生呢讓他媳婦就回娘家,結果這媳婦就一直住在娘家,書生去接她,就回婆家住兩天就在回娘家。就這樣,一來二去過了三年,兩口子整天分居,就一直沒有孩子,結果村裡的人就開始風言風語的傳出來了閒話。
  • 過年風俗講究多!大年初二回娘家正確打開方式
    大年初二是指農曆1月2日,祭財神、回娘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這一天中國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
  • 為什麼回娘家要是正月初二?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說出來你別不信
    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幾乎全國各地出嫁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那麼結婚女子為什麼必須在初二回娘家?初一為什麼不能住娘家?下面讓我們共同穿越時光,解讀一下過年出嫁女回娘家的風俗。
  • 女子出嫁後,為啥要回娘家住7天?有何講究?
    女子出嫁後,為啥要回娘家住7天?有何講究?因為地域的差異會讓習俗也變得不同,像南北在飲食和習慣上就有很大的區別。但不管哪個地方都會有個相同的習俗,那就是女子在結婚後要回門住7天。這個習俗在農村會更被人重視,結婚前男方給聘禮女方會給嫁妝,結婚後還要回娘家居住1個星期,這就是新婚後的回門,可為什麼要回門呢?一、原因女兒出嫁後就是他人家的媳婦,為什麼還會要回門住幾天呢?
  • 你知道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娘家嗎?
    我國的漢族有個傳統,每年大年初二的時候,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陪同,回家時要攜帶禮品,稱為帶手或者伴手這種風俗很有趣,也很有特色,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娘家嗎?在古代的時候,女子出嫁是住在丈夫家中的,一年四季都不回娘家。
  • 為什么女性出嫁後,產後不能到娘家坐月子?原來還有這些講究
    在我國傳統文化裡,一旦女性出嫁以後,就不算是原生家庭的一份子了,而是夫家的人。所以結婚後的女性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因為她們感覺到好像哪兒一邊都不像是自己的家,而夫妻關係要是出現問題想要回娘家坐月子,通常都是不會被允許的。
  • 出嫁的閨女應該不應該分娘家的家產?
    首先在「出嫁女要分娘家的家產」應該不應該這個問題上,從法律層面上來說是應該的,這是有法律支持依據的。也就是說,女兒不僅可以和兒子一樣分娘家的財產,而且還可以和兒子人的一樣多,與是否出嫁沒有關係。至於現在農村絕大多數都是由男孩子繼承,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傳統觀念中,認為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是「潑出去的水」,生的孩子也是姓別人的姓,和娘家就不是一家人了,沒有道理要娘家的東西。
  • 春節習俗:為何出嫁女兒要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
    在這一天,已經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與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團聚,一同慶祝新年。我們不禁疑問,為什麼初二才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而不是初一、初三、或者是其他日子呢?其實,初二才是最適合回娘家的日子。
  • 出嫁的女兒,可以在娘家過年嗎?
    在傳統習慣中,人們認為,如果已經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會讓娘家的日子越過越窮。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認識和觀念呢?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就會多出一個吃飯的人口,自然讓娘家人不樂意。而且,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有時候可能不止一人,其孩子,其丈夫,往往也跟著一塊在娘家過。無形之中,多出好幾個吃飯的。作為父母,也許能夠包容,如果有兄嫂,往往就會很不樂意的。
  • 我國奇特而有意思的風俗和忌諱,新娘要扮成乞丐出嫁
    我國奇特而有意思的風俗和忌諱,新娘要扮成乞丐出嫁華夏民族從古至今都非常的重視傳統的風俗習慣,大多數的風俗習慣都是前人總結下來,對人們有學習研究的幫助,但是也有一些風俗非常的低俗,如今這個年代,低俗的風俗習慣已經被慢慢的拋棄。
  • 福州特色風俗:女兒女婿春節前回娘家送年禮(圖)
    讀者黃先生來電反映,在除夕來臨前,老福州還有不少很有特色的風俗,比如出嫁的女兒與女婿要回娘家,給父母送年禮。  昨天(2月13日)是臘月廿五。老福州翁文峰先生說,臘月廿四是小年,老福州忙於祭灶,還要全家吃團圓飯,一般不外出。但是到了臘月廿五以後,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就要一起回娘家,給父母送年禮。特別是女兒出嫁頭一年,不管路途多遠都要前往,禮品也會重一點。
  • 中秋吃的不僅是月餅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味道
    所以海南民間流傳每逢春節端午中秋,出嫁女節日前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因為家是人類共同語言,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自已有個溫暖幸福的家,大到祖國這個大家庭,小到我自已這個家。所以因為有了家,也就有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也就有了中國人飲水思源落葉歸根的情結,好比出嫁的女兒對娘家的眷戀,所以每逢春節端午中秋這三大傳統節日,出嫁女回娘家送年成了民間習俗。所以備上一份薄禮,帶上丈夫孩子回娘家看看成了出嫁女的心聲,因為那裡有她童年的時光,和爺爺奶奶父母兄弟姐妹生活的記憶,所以娘家這個家成了出嫁女的回憶。
  • 衢州柯城餘家山村的女子 正月十八回娘家是習俗
    在封建社會,出嫁的女兒不能隨便回娘家。 但在衢州市柯城區餘家山村就不一樣,出嫁的女兒要幸福的多了!這還要多虧了餘氏始祖守益公,他為女兒爭取到正月十八回娘家的權利。相傳,餘氏始祖守益公生有一女,十分惹人憐愛。女兒出嫁後,守益公很是想念她。可在古代出嫁了的女子並不像咱們現在這樣想見就見、說走就走。
  • 女兒出嫁後離婚是否能回娘家住
    女孩子婚後就是『』男方的人『』了,離婚後能回娘家住嗎?會被反感嗎?在解放前封建制度下婚姻,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男子落地是自已家的,女孩落地是別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根本沒有婚姻自主權,女兒出嫁後,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離婚後是不可能回娘家的,只有自力更生自己找路走。
  • 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是什麼待遇,還和出嫁前一樣嗎?
    說說身邊的人,說說她們回娘家的感受吧!01一種是出嫁的女兒就是婆家人了。身邊有個大姐的兒媳婦能有三年春節沒有回自己家了。當初,這位大姐與對方家長談到彩禮時,女方家長要了十幾萬元,這十幾萬元可是要揣進女方父母腰包裡哦!
  • 婚禮習俗,新娘新郎結婚後第一年回娘家風俗禁忌,8成新人都不懂
    這次回娘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很多哦,是娘家的主賓,娘家那邊的親戚都會為他專門設宴。回娘家禁忌1、回娘家忌摸鍋、勺、掃把——據說摸鍋、勺對夫家不好,掃地會娘家財運(也要看你們家哥嫂介不介,有的不介意的沒事,我看過因為嫁出去的女兒第一次回家掃地後給哥嫂弟媳痛罵的~~~所以大夥還是悠著點)2、祭灶日不宜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