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的寂寞與翻譯界的清冷

2020-12-01 騰訊網

楊憲益之後,又一位翻譯家去世了,《安娜·卡列尼娜》的譯者謝素臺7月18日在北京朝陽醫院逝世,享年85歲。然而,直到7月26日作家楊葵在微博上傳遞出這一信息,不少媒體才聞風而動,在核實信息準確性後進行了報導,此時已是謝素臺去世一周多之後。

生前寂寞逝後哀榮,曾被用來形容很多離世的文化人物,媒體在知名文化人去世後予以大篇幅的報導與評論,也成為一種獨特的紀念方式,這種紀念有助於總結人物創造的文化成果,藉以反思學界的一些問題,也會讓這個喧囂的信息世界得以清淨一兩秒鐘。但謝素臺的去世告訴我們,翻譯界太清冷了,乃至於如此之重要的一位翻譯家去世,都是通過微博這種熱鬧的網絡場所傳遞出來的。

謝素臺擁有著不小的學術聲望,她翻譯的《安娜·卡列尼娜》,是這本名著最好的中文翻譯版本,被無數人閱讀過。她還與人合譯或翻譯了《生者與死者》、《蝴蝶夢》、《月亮寶石》、《福爾摩斯新探案集》、《維萊特》、《珂賽特》等諸多作品,是中國讀者了解俄蘇文學的一道重要的橋梁。但謝素臺的晚年和其他翻譯家一樣是寂寞的,這寂寞並非來自中國翻譯家對翻譯事業的冷淡,實際上他們中的很多人雖至耄耋之年,仍熱愛翻譯,但在一個明星生子都能佔據各大媒體版面的娛樂時代,他們以及他們的翻譯工作,卻被遺忘了。

翻譯界的清冷,或能映襯出出版界的浮躁。4年至少翻譯出版23本國外著作,「史上最牛譯者」的曝光,揭示出了譯著出版的種種潛規則:出版商低價聘請大學生當槍手,本該精益求精的翻譯工作被剪刀、糨糊代替,有的翻譯作者甚至根本不懂外文,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謝素臺這樣的老翻譯家的作品拿過來,再「中譯中」一次,換個詞語組合方式便誕生了新版本。

譯著的泛濫和翻譯的門檻變低,讓真正擁有學術素養的翻譯界被忽視。有人曾爆料某出版商操作譯著出版的方式:一口氣買下一堆國外出版物的版權,花錢僱廉價槍手翻譯,但由於讀者已經對大量粗製濫造的譯著失去信任,所以該出版商在屢次賠錢之後只能將手中版權低價轉讓。而譯著泛濫和翻譯門檻降低,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認識幾個蝌蚪字母就敢在名片上印上「翻譯家」稱謂,成為一大笑話。

曾求學於西南聯大,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進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編譯工作,謝素臺的簡歷如此簡單,卻能看到翻譯工作是貫穿她一生的事業。很大程度上,翻譯是比創作更顯語言功力的事情,王小波對翻譯十分推崇,他把查良錚譯的《青銅騎士》和王道乾譯的《情人》當作自己的文學師承,並對他們表達了熱忱的敬愛,「假如沒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這樣的人,最好的中國文學語言就無處去學……對於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們——我愛他們。」「我愛他們」,作為讀者,我們應對為幾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文學滋養的翻譯家表示敬意,起碼也應做到不遺忘。不遺忘的方式是堅持選擇那些堪稱標杆式的高質量譯著,這或是讓老翻譯家們最欣慰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七位翻譯家獲中國翻譯界最高獎
    在19日舉辦的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7位翻譯家獲得了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7位翻譯家是阿拉伯語翻譯家仲躋昆,日語翻譯家劉德有,西班牙語翻譯家湯柏生,德語翻譯家楊武能、宋書聲,波蘭語翻譯家易麗君,法語翻譯家柳鳴九。
  • 金偉:翻譯本是寂寞之道
    (原標題:金偉:翻譯本是寂寞之道) 。
  • 翻譯家楊憲益「起居注」出版
    重磅新書本報訊 三聯書店昨天透露,記錄著名翻譯家楊憲益最後十年生活的《憲益舅舅的最後十年》一書已由該社出版,該書由楊憲益的外甥女趙蘅用日記體寫成,可稱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楊憲益「起居注」。妻子戴乃迭仙逝後,楊憲益獨自一人走過了他最後的十年。
  • 翻譯家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作為翻譯家,人們說傅雷「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蕭邦的賞析。
  • 「西班牙語翻譯界的巨星」
    著名翻譯家王永年逝世,為翻譯《十日談》第一人,博爾赫斯權威譯者,人們稱之為:「他走的那一天,天公嗚咽,下了一場大雨。他一生勤奮,譯作等身,留給世人豐富的精神遺產。」7月21日凌晨三點,著名翻譯家王永年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25日上午,王永年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 84歲南康籍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獲中國翻譯界最高榮譽
    11月9日,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在論壇開幕式上,舉行了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和資深翻譯家表彰儀式。  其中,84歲贛州南康籍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獲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在北京頒出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應妮)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9日在北京舉行,現場頒出了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蒙語翻譯家曹都、俄語翻譯家顧錦屏、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英語翻譯家王弄笙和俄語翻譯家王智量獲此殊榮。
  • 門羅很熱,中國翻譯界很尷尬
    門羅作品的熱銷,讓我們又一次習慣性地面對諾獎得主「後知後覺」,更反襯出若干年來中國翻譯界的尷尬。尷尬之一:翻譯界無「大家」。不知道門羅,自然是無人推介或者介紹的很少,這是譯者的視野問題,他們沒有注意到門羅。目前的中國翻譯界,有翻譯者,卻少有翻譯大家。原因在於,現有的譯者基本上只是純粹的譯者,其本人並不是出類拔萃的文學作家。
  • 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頒給了他們
    本報北京11月9日電(記者劉彬)在9日舉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曹都、顧錦屏、林洪亮、王弄笙和王智量等5位翻譯家獲得了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此前,季羨林、許淵衝、屠岸、何兆武等翻譯家曾獲此殊榮。
  • 2017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相見歡》
    相見歡全文翻譯:   獨自一個人,無言邁上了西樓,月亮彎彎的像鉤子,   梧桐寂寞的立著,深深的庭院瀰漫著秋天的氣氛。   思緒啊,忘不掉,卻又亂得整理不好,是離別吧,   另有一種感覺洋溢在心底。
  • 改變翻譯"拖後腿"窘境:統一管理以解決翻譯界頑疾
    受經濟轉型的影響,在利益的驅動下,有些翻譯的功能和作用被異化了,翻譯的滯後正在制約著在跨文化時代我國對外交流的迅速發展。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圖書「走出去」主要差的不是錢,而是差好翻譯。要想儘快改變翻譯「拖後腿」的這種窘境,就必須下決心對我國翻譯事業進行全面改革和大力扶持。
  • 翻譯家草嬰辭世 翻譯作品特點:準確流暢(圖)
    得知好友過世,定居莫斯科多年的著名俄國文學翻譯家白嗣宏教授給草嬰先生的夫人盛天民發了這樣一條簡訊。短短的幾行字,道出了翻譯界同行、晚輩共同的心聲。  幾條悼念簡訊  草嬰先生在華東醫院臥床近七年,這一年來身體狀況一直不太理想,家人、同行和晚輩對於他的離開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他一旦真的撒手人寰,大家還是感到悲痛難耐。
  •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翻譯《月亮和六便士》等名著
    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曾翻譯《月亮和六便士》等名著   中國知名翻譯家傅惟慈於昨天早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  上世紀50年代末,傅惟慈嘗試著根據對文學的認識和喜好翻譯德國作品。他從1956年開始翻譯諾貝爾獎獲得者託馬斯·曼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耗時三年多,該書問世後一下子得到讀者和翻譯界的廣泛認可,這部譯作的出版奠定了傅惟慈在翻譯界的地位。此後他還翻譯了另一本沉甸甸的德文名著———亨利希·曼的《臣僕》,以及畢希納的劇本《丹東之死》、託馬斯·曼的中篇《特裡斯坦》等。
  • 女神級翻譯,北外學霸校花,翻譯界的扛把子—姚夢瑤
    網上流傳出的照片讓這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學霸女神姚夢瑤火了,因為憑藉著清麗脫俗的外表以及紮實的翻譯功底,讓這位江南女子一下子成為了翻譯界的網紅。因為作為外交官,代表國家的形象是絕對不可以濃妝豔抹舉止粗俗的。
  • 周克希談翻譯:譯者 你要愛你的寂寞
    [摘要]翻譯,寂寞而清苦;但是,能把職業當作事業,能使技術成為藝術,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能從苦中嘗到甜的滋味,又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幸福呢?主講人:周克希(翻譯家)主題:我心目中的翻譯——《周克希譯文選》新書見面會時間:2015年6月13日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南京先鋒書店73歲的周克希是半路出家的著名翻譯家,50歲之前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從《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小王子》到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周克希精於法語名著的翻譯。
  • 荷蘭翻譯界決定重譯《紅樓夢》 向曹雪芹致敬
    荷蘭翻譯界決定重譯《紅樓夢》 向曹雪芹致敬 2008年08月07日 17:59 來源:錢江晚報 發表評論   越來越多國外專業翻譯界人士致力於中國文學的翻譯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中國翻譯界女神——張璐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國翻譯界女神——張璐。個人簡介:張璐,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學生,曾擔任國家主席、總理首席翻譯官。曾任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高級翻譯。現擔任外交部翻譯司西葡語處處長。截止2020年,已連續11年擔任總理記者會會上翻譯。
  • 「巴蜀譯翁亭」揭牌:在翻譯界倡導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金秋十月,向來冷清的翻譯界,突然傳來幾則令人興奮的消息。10月16日,重慶市武隆區舉行了在仙女山風景區中建造「巴蜀譯翁亭」的揭牌儀式。巴蜀譯翁,是著名德語翻譯家楊武能教授的晚年自稱。
  • 在翻譯界倡導工匠精神十分必要-光明日報-光明網
    【新聞隨筆】    金秋十月,向來冷清的翻譯界,突然傳來幾則令人興奮的消息。10月16日,重慶市武隆區舉行了在仙女山風景區中建造「巴蜀譯翁亭」的揭牌儀式。巴蜀譯翁,是著名德語翻譯家楊武能教授的晚年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