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江山多嬌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那麼什麼與英雄最配呢?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美酒。
因為酒中不僅有江湖豪情,還有行俠仗義之風。實際上自從杜康釀酒以來,「酒」就從未離開過人們的生活。
他鄉遇故知時,飲酒叫做把酒言歡;思念家鄉時,飲酒叫做舉杯邀月;四面楚歌亦是長飲悲歌。
總而言之,酒早已深入人心,因為它可以出現在或悲或喜的場合,也可以讓飲酒之人或癲或狂,抒發著內心的快樂與憂愁。
飲酒時除了要有下酒的佳餚,以及管弦、絲竹、美女相襯,也離不開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
比如大家熟知的划拳辭令,亦或是稱作行酒令等,不僅可以讓酒宴趣味橫生,同時也可以提升人們飲酒的興致,甚至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翻閱史書之後才知道,原來划拳辭令早在漢朝時已經出現。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進,逐漸成為了一種飲酒習俗。
可以說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飲酒時,都難免會在酒酣之際划拳助興。時至今日雖然飲酒划拳並不多見,但是各種飲酒遊戲也充滿了趣味性。
想必大家對飲酒「划拳」都不陌生,作為一種起源於漢代的飲酒遊戲,可以起到助興取樂的作用。
划拳指的是在各種宴會上,人們在飲酒時兩人一組,然後分別伸出手指並各說一個數,誰說的數目跟伸出手指的總數相符,那麼誰就最後的勝利者,而輸的人則需要被罰酒。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酒桌上的「划拳」遊戲,不僅可以增添酒興、烘託氣氛,而且還可以讓整個宴會都活躍起來。
實際上所謂的划拳,就是一種民間的「行酒令」,又稱「行令飲酒」。由於這種遊戲技巧性頗強,所以參與遊戲的人必須要鬥智鬥勇。
關於行酒令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並流行於士大夫群體。
所以實際上不同身份、地位的群體,在「划拳」的時候,划拳辭令都各有特色。士大夫群體由於都博學多才,所以他們在飲酒行令的時候,多以賦詩填詞、猜迷為主。
而武官和市井之徒,划拳時所說的行酒令,往往都充滿了低俗趣味。並且在划拳的時候才會連吆喝再比劃。
有的時候為了能夠贏得勝利,嘶吼的頭上青筋都仿佛要爆裂一般。實際上越是這種狀態下划拳,就越會讓宴會達到高潮,人們就越喜歡融入其中。
「行酒令」是酒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也是古人宴會生活的真實體現。既是古人好客的表現,同時也是飲酒習俗與文化的重要結晶。
既然是遊戲,就一定會有輸贏,並且輸的一方還要被罰酒。至於罰酒的數量,也與當初約定的遊戲規則有關係。
「行酒令」 一開始只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的飲酒遊戲。所以在宴會上還設有「令官」,參加宴會的人需要輪流說詩詞,或者聯語以及其他類似的遊戲,違令者或失敗者就要被罰飲。
唐朝時期划拳辭令,又稱為「手勢令」, 說白了就是通過手指來回比劃不同數字。玩遊戲的時候一邊大聲吆喝,一邊出手勢,然後再以數字大小鬥輸贏。
當時最流行的就是「飛花令」,簡而言之就是「鬥詩」,但僅限於士大夫或文人階層。普通人則喜歡猜枚、划拳。
清代《漢江師承記》中說,這種飲酒遊戲叫做 「拇指分曹,雜以諧笑」。那「五魁首、八匹馬」流傳千年,到底是何含義呢?
「行酒令」中的「一」叫「一心」;「二」可以叫做「二郎擔山」,當然也可以俗稱為「哥倆兒好」;「三」則稱為三星高照、桃園三結義。
「四」就是四季發財;而「五」就是「五魁首」,指的是明清時期開科取士,分詩、書、禮、易、春秋五科。每一科榜一名叫「魁首」,所以才有「五魁首」的說法。當然「五」也可以說是「五子登科」等。
按照民間的說法,從一至十,可以說成「寶一對,一心敬,哥倆好,三星照,四季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八匹馬,九常有,十全到。」。
其中,「八匹馬」則說的是,如果自己喊的數字是「八匹馬」,但是僅伸出了一個手指,即使伸出五根手指,也不可能湊成「八」這個數字,這種拳就叫做「臭拳」,並需要罰酒。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酒情有獨鍾,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寫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說明飲酒之後雖然醉眼惺忪,或者說酩酊大醉但是卻可以忘記憂愁。至於划拳辭令和行酒令等可以助酒興的遊戲,則是古人遊戲人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