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活得寫意/(法國)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國作家。生於多爾多涅的蒙泰涅堡,壽終于波爾多市。1580年出版《隨筆集》的第一、二卷。1588年第三卷問世。1595年《隨筆集》增訂本出版。《隨筆集》內容豐富廣博,抒寫生動。
蒙田畫像
文章欣賞:
跳舞的時候我便跳舞,睡覺的時候我就睡覺。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園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緒一時轉到與散步無關的事物上去,我也會很快將思緒收回,令其想想花園,尋味獨處的愉悅,思量一下我自已。
天性促使我們為保證自身需要而進行活動,這種活動也就給我們帶來愉快。
慈母般的天性是顧及這一點的。它推動我們去滿足希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規矩就違背情理了。
我知道愷撒與亞歷山大就在活動最繁忙的時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當的生活樂趣。我想指出,這不是要使精神鬆懈,而是使之增強,因為要讓激烈的活動、艱苦的思索服從於日常生活習慣,那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的。
他們認為,享受生活樂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動,而多餘的事才是非常的活動。他們持這種看法是明智的。我們倒是些大糊塗蟲。
我們說:「他一輩子看不到結局。」或者說:「我今天什麼事也沒有弄……」怎麼!您不是生活過來了嗎?這不僅是最基本的活動,而且也是我們的諸活動中最有光彩的。
「如果我能夠處理重大的事情,我本可以表現出我的才能。」您懂得考慮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嗎?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天性的表露與發揮作用,無需異常的境遇。它在各個方面乃至在暗中也都表現出來,無異於在不設幕的舞臺上一樣。
蒙田像
我們的責任是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去編書;是使我們的舉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拓張領地。
我們最豪邁、最光榮的事業乃是生活得寫意,一切其他事情,執政、致富、建造產業,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這一事業的點綴和從屬品。實施這一箴言。從色諾芬的著作中,可知蘇格拉底也曾一步步地證明這一點。
無論哪一門學問,有人其門徑的人才會洞察其中的難點和未知領域,因為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學識才有可能察覺自己的無知。要去嘗試開門才知道我們面前的大門尚未開啟。
柏拉圖的一點精闢見解就是由此而來的:有知的人用不著去求知,因為他們已經是有知者;無知的人更不會去求知,因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麼。
因此,在追求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之所以自信不疑,心滿意足,自以為精通於此,那是因為:誰也沒有真正弄懂什麼。正像在色諾芬的書中,蘇格拉底對歐迪德姆(Euthydeme)指出的那我自己沒有什麼奢望。
我覺得這一篇言包含著無限深奧、無比豐富的哲理。
我愈學愈感到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的東西。這也就是我的學習成果。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生性謙遜的原因就在於此。
image
阿里斯塔克說:「從前全世界僅有七位智者,而當前要找七個自知無知的人也不容易。」
今天我們不是比他更有理由這樣說嗎?自以為是與固執己見是糊塗的鮮明標誌
我憑自己的切身經驗譴責人類的無知。我認為,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既已看到自己或別人的虛浮的榜樣還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就請他們聽聽蘇格拉底的訓誡去認識這一點吧。蘇格拉底是眾師之師。(完)
網絡配圖
結語:這是蒙田的《隨筆集》,文章多處引用名家話語:柏拉圖的一點精闢見解就是由此而來的:有知的人用不著去求知,因為他們已經是有知者;無知的人更不會去求知,因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麼。
文章寫出了作者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