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 鄭春教授
親愛的同學們: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是一個充滿青春、夢想和異域色彩的地方。在你人生最好的時節,大家在這裡,同學少年,相伴讀書。老師們將和你一起,立足中華文化,面向國際交流,遨遊知識海洋,努力成為漢語國際教育及國際文化傳播領域的優秀人才和中堅力量。
國際教育學院,自從它建立那一天起就和世界、文化、留學和交流等詞彙密切聯繫在一起。我們期待著以新的視野、胸懷和舉措,努力實現漢語國際教育的山大突破。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常常遇到新的挑戰,常常需要新的探索,常常會有新的奇遇。一切在等待著你的到來,等待著你的參與,等待你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同學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今天你選擇這裡,勤奮求學,努力塑造一個強健的自己;明天你將從這裡出發,自信地走向世界,在天涯海角書寫出最美好的中國故事。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是一所綜合性教育機構,以國際漢語教育人才培養、外國留學生教育、海內外漢語師資培訓為主要工作任務,下設漢語國際教育系、對外漢語教學部、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預科部等機構,是國家漢辦/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山東大學孔子學院研究中心、山東大學語言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掛靠學院,是山東大學海外孔子學院的重要建設單位。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立足國際中文教育急需漢語師資人才的時代背景,依託山東大學的綜合實力和山東豐厚的文化資源,培養具有紮實人文素養、廣闊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意識,具備熟練外語應用能力、過硬實踐能力,能夠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培養能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教授母語為非漢語者學習中文)及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專門人才。
本專業2012年獲批招生,2013年起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全日制中外本科生,中國學生每年招生30人;同時依託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中國政府獎學金等,面向母語非漢語者招生,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外國本科生。
本專業注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CASEE)、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研發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8)》中,山東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全國292所開辦同類專業的學校中名列第四位,居前1.36%;2019—2020年全國297所高校的專業評價為5★。學院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優秀的本科生可通過推免計劃提前一年進入我校對外漢語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習,並在碩士階段通過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項目、校際協議項目等赴海外進行教學實踐。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以培養最優秀本科生為辦學目標,凸顯山東大學「引領性、人文性、時代性、國際性」辦學理念,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海外孔子學院等平臺,以及中外學生相融通的人文環境,為本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學院作為學校的「小聯合國」,每年吸引來自美國、法國、義大利、荷蘭、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泰國、喀麥隆等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前來就讀,具有鮮明的多膚色學院文化,已形成開放、多元、交融、包容的獨特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跨文化交流平臺。
學院師資教育背景綜合、知識結構多元,涵蓋語言學、教育學、傳播學、文學、社會學等,有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塑造學生的跨學科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90%以上的教師具有海外經歷。
學院教師團隊專業精湛,對立德樹人和教書育人有敬畏感和責任心,蟬聯2018年度和2019年度山東省「超星杯」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多人次獲得山東大學「教學能手」榮譽稱號。承擔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等領域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項目,承擔一批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委託研究任務,形成包括專著、期刊論文、教材、專題報告、智庫成果等多層次的學術成果集群,以及跨國界、跨學科、開放性的學術研究平臺。
現任院長鄭春教授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寧繼鳴教授連續四屆擔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馮赫教授被聘為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並和王彥偉博士、布莉莉博士一起入選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多位青年教師具有博士後流動站科研經歷。教學團隊或個人先後獲得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項目、山東省文化創新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球孔子學院優秀個人等系列獎項和榮譽稱號。
山東省「超星杯」第五屆高校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獲獎教師孫雪霄老師在錄製慕課
孔子學院研究中心是國內首家孔子學院研究智庫,立足為國家語言文化走出去事業建言獻策,自2016年起連續發布《孔子學院研究年度報告》,在業內產生廣泛影響,中心於2018年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
《孔子學院年度研究報告》2016—2019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秉承特色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學生中國根基與國際視野的平衡、人文素養與應用技能的平衡、知識體系與健全品格的平衡。課程體系完備,包括了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和社會認知四個模塊,達到「知識寬、技能強、能力複合、國際融入度高」的育人成效。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研討、交流互動、文化浸濡和沉浸體驗等方式開展學習。「國際化、複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是學院人才培養理念和育人實踐的集成和體現,獲得山東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
學院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和科研參與的成長平臺,包括留學生課程助教、班主任助理、各類國際學生文化活動助管,以及漢語國際教育兩岸論壇、中外學生論文寫作大賽、體驗式文化教學與文創實踐等。學院開設系列學術講座和海外師資課程,邀請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祝華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劉樂寧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授課,拓展學生的視野、深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增強跨文化素養、挖掘科研潛質。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社會科學分院副院長、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祝華教授為我院師生教授暑期海外師資課程
學院為中外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近年來探索形成了學院獨具特色的融合發展培養體系,秉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打造「知-行-研-創」四位一體的素質拓展培養模式,緊抓「實踐創新」和「文化傳承」兩個能力培養關鍵點,積極倡導學生服務於「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學院為中外學生深度融合打造了系列品牌活動,如「『和合你我』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活動」、「中外小課堂,童心大夢想」志願服務活動、傳統節日振興系列活動、讀書分享會、科研啟蒙沙龍等,助力營造中外文化互動融合的國際化校園氛圍。
本專業三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0.3%。半數以上畢業生被推免或考取至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有畢業生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等國外高校深造;選擇工作的畢業生一般就職於國內外各類教育機構和國內政府部門、新聞出版和文化傳播機構,以及外企等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國際文化交流及相關領域工作。
2018年校友竇曉靜創業項目獲得第四屆「網際網路+」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為當年山東大學唯一的金獎項目;2016級本科生趙宸獲評「2018年山東大學榜樣的力量年度人物」和2018年校長獎學金(創業實踐類)。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6級本科生 馮迎霜
在國際教育學院,我收穫了最真摯的師生情誼和一批最知心的朋友。國教每年只招收約30名的中國本科生,和其他專業相比,我們總是進行「精英式」的小班制教學,30個人總是凝在一起的,大家在學習中激發了各種「金點子」,在相處中變得親密無間。老師們也總是能在一學期的教授中慢慢熟悉我們每一個人,他們會與我們一同探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我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如何選擇未來的職業道路。在國教,我的身邊始終有良師益友的陪伴。
另外,國際教育學院還給了我全面發展和真實觸摸世界的機會。天南海北的學生都匯集在這裡,在這四年裡我認識了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好朋友,我們會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與思想,我的思想變得包容且開闊。每年舉辦的「和合你我」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活動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感知了世界各個角落的美麗,也鍛鍊了我在語言表達、項目策劃、活動組織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國教的四年,我的個人能力得到了飛速提升,整個人變得自信且堅強。
在這四年裡,我曾與文學、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進行過「艱苦卓絕」的纏鬥,見識過各樣的文化色彩,訓練過多種中華傳統才藝,了解了要成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須經歷的種種努力,也找到了人生下一程前進的方向,現在想想,國際教育學院用四年的時間給予了我未來人生發展的底氣。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8級本科生 宋英姿
你好呀,新一代閃閃發光的國教人。
在這裡,有春日裡學院前的玉蘭花開,熱夏時留園裡柳枝的纖綠清涼,長秋裡理綜樓前熱火暖紅的梧桐葉,還有冬日時蔣震圖書館窗外的雪花綻放。
很幸運,2018年的夏天,我走進了這裡,成為山大國教人的一員;很幸運,在2020,與你們相遇同行。
在國教,你會發現之前從未發現過的漢語獨特魅力,每個漢字裡橫豎撇點折的獨特構架、拼音組合時規則的奧妙,原來「忽然」和「突然」有那麼多不一樣,原來,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漢語其實那麼有意思。在國教,你會遇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專業且溫暖的老師,收穫豐富的漢語國際教育知識、國際化視野,還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在國教,你會明白,原來中國文化那麼美,有漢服裙角飛揚、玉瓷瑩潤有溫、琴箏餘音曼妙、茗茶韻味留香。
少年應有志,滿腔熱血抵歲長。漢語走向世界,要靠一代一代少年人,去成長,去實踐,去做文化傳播的橋梁,即使前路漫長,我們義不容辭、永踏星光。因為熱愛,因為,一份擔當。
來源: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封面 / 周心怡 編輯 / 楊涪森 責編 / 宋沁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