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問豆媽,你覺得你教育過程中,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我說,讓孩子見世面。
可是,我們沒有時間,也不那麼有錢,眼巴巴地過著日子,朝九晚五,我們到底該怎樣讓孩子見世面。
「見世面是不是富人的專屬產品,窮人的海市蜃樓?」
我想說,孩子見世面,許多時候,不是錢,而是父母的眼光和格局,融化在最細小的時間中,也在空間中拉成一條巨大的隧道,帶孩子通往更大的世界。
1.為什麼要讓孩子見世面?
豆媽前不久參加了一個飯局,飯局上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一直默不作聲。大人給夾菜就吃,盤子空了也不會主動去夾菜或者跟爸爸說。小姑娘非常安靜,席間很多叔叔阿姨跟孩子找話題聊天,孩子就只是點頭搖頭作為回應,惜字如金。她的爸爸也相當無奈。
最後孩子的爸爸也只能尷尬地解釋:「孩子有點內向,不經常帶他來這種場合,也是剛從老家老人那邊接過來。」
原來孩子的爸爸媽媽一直在這個城市工作,但是因為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孩子生下來沒多久,就送到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了。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孩子也快上小學了,夫妻倆才把孩子接到身邊。本以為從此能一家團圓,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卻發現孩子對他們已經生疏了,並且對這個城市也很難適應。
這位爸爸說,孩子剛來的時候,連馬路都不敢過,不知道怎麼開家裡的智能電視,也不知道怎麼跟周圍的朋友來往。所以現在每次出門都儘量帶上她,就是希望孩子能多見見生人。
讓孩子見世面,這也是許多家長所忽略的。
讓孩子見世面,不是說給他錢,給他買名牌,給他去出國旅行,而是讓他用一種最開闊的生活方式,慢慢活一生。
孩子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常常關心的是,他飛得高不高,而從來不關心他能不能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2.什麼是見世面?
在孩子成長道路上,見世面對他的影響是長久且深遠的。所以,儘可能多地讓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見外面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如果說,讀萬卷書是提升思想認識的深度,那行萬裡路就是開闊你視野的廣度。
見過世面,孩子們就更容易對物質保持一種天然的寧靜,對欲望有天生的收斂,他們不需要用買買買來滿足自己,而是對精神有無限的渴求。
他們會知道,一個人不應該故養一方,而是應該走南闖北。
見過世面,是孩子的一生的財富,他們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將在他們的歲月裡熠熠生輝,永生留存。
3.怎樣帶孩子去見世面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一說到讓孩子增長見識,不少的家長都會想到帶孩子去旅行。的確,領略名山大川,感受風土人情,這是提高孩子見識最好的途徑。
一旦離開原來的環境,孩子潛意識裡會丟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通過不斷的觀察和學習來適應新的環境。
不要擔心孩子太小記不住什麼,也不用在意出去旅行,孩子會少了幾天的時間背書。因為旅途中的見聞,給孩子帶來的心靈上的成長,是不會被抹去的。
跟孩子一起讀書
也許有家長覺得帶孩子出去旅遊限制太多,一是時間,二是消費。豆媽推薦一個更為簡單且更容易實現的方法:閱讀。
所以只要時間容許,就跟孩子一起多讀讀書吧,讀書是增長見識最簡單的途徑,也是見世面最便捷的途徑。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熱愛讀書的人,即使條件有限,也比常人更能抓住機會,學會變通。並非人人都有帝王貴族般的家庭薰陶,但是讓孩子登上書籍的階梯,往往能夠幫孩子看到更遠的世界。
讓孩子結交更優秀的朋友
曾經有個北大的學子告訴我,考上北大最大的感受就是當發現周圍的人都比你更優秀的時候,自己必須更努力才能追的上去。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熟悉的小環境裡,天地就變得小了。而比孩子更優秀的朋友,卻能幫助孩子打開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子。
同齡人之間彼此交流看過的書,走過的旅途,遠比成年人的說教要來得管用和有效。
儘量自己帶孩子
家長不要為了圖省心就把孩子扔給自己的父母帶,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不應該缺席。
很多因為工作關係被迫與孩子分離的父母,似乎都有過同樣的疼痛:孩子變得內向了,與父母不親近了,更不要提見世面了。
在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們的三觀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了孩子,我們的眼界有多寬,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我們的世界繽紛多彩,孩子的世界就五彩斑斕。
孩子見世面,是讓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去走南闖北;是讓孩子有能力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不留遺憾;讓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而你給予他的一切,帶他走過的路,見過的人,讀過的書,都是能夠在他歲月裡熠熠生輝,並永生留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