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來源:視覺中國
自從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後,我們看到了太多以民進黨當局為首的綠色陣營或哭喊或詆毀的鬧劇,以至於把那些理性的聲音都給淹沒了。然而,只要是嚮往美好生活的臺灣民眾都明白: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這事兒,關乎臺灣前途命運,也關乎每個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只有理性參與、積極建言,才能為自己爭取一個可長可久的最好結果。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歷史賦予兩岸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早已在香港澳門得到了成功的實踐。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上海參訪團本月在上海的行程中,即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貢獻出了很多「香港智慧」,正如參訪團成員、《超訊》雜誌總編輯紀碩鳴說的那樣:講「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香港智庫最有發言權。
蔡英文(視覺中國)
說起「香港故事」,就必然提及「一國兩制」。香港回歸祖國的22年,正是「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的22年,是「香港故事」最精彩的22年。22年來,香港特區依照國家憲法和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經濟、社會制度未變,生活方式未變,法律基本未變,變的是:香港的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穩定,香港同胞擁有的民主權利更多、生活更加幸福。所以,就如香港中聯辦臺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說的: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的重要講話點燃了香港同胞對於「一國兩制」的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而如今,是時候發出臺灣問題的香港聲音了。香港在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的過程中,不應缺席,也不會缺席。
「一國兩制」不僅為香港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將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往前大大地推了一步。香港回歸22年的繁榮穩定告訴我們,中國是可以用低成本和高智慧來實現國家統一的,因為「一國兩制」是以「和平統一」為前提的,因為兩岸人民要的統一,從來都不是以犧牲國家和平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為代價的統一。因此,「香港故事」在「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中的獨特借鑑作用,不容忽視。
雖然,臺灣的民進黨當局對於香港「一國兩制」的成功極盡詆毀之能事;雖然,還有很多臺灣民眾對於「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但隨著兩岸對此掀起的討論日益增多,我們也逐漸聽到了越來越多的理性聲音從島內傳出。
來源:臺媒
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分裂不能拿制度當作藉口,兩制臺灣方案主要是針對臺灣與港澳不同的現實情況,但很多人忽略了「探索」和「豐富」這兩個關鍵詞,才會引起臺灣內部的反彈。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朱新民說,臺灣要有空間、有勇氣來談臺灣對於未來統一的方案,形成多元的制度討論,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形成比較和諧的環境。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認為,統一對臺灣而言不是新的「緊箍咒」,而是一種擴大和超越,臺灣人毫無保留參與民族復興大業、參與統一之後,就可以思考「兩制」共存,就可以把「一國兩制」從行政方案變為制度建設,造福人類。
無論如何,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祖國大陸將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因為這是最佳方式,是對臺灣同胞最有利的方式。「一國兩制」已經在香港寫下了一頁成功的故事,也必將提供給「臺灣方案」更多理性與智慧的聲音。隨著臺灣同胞對「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的認識一步步深入,隨著大陸推動和平統一、造福兩岸同胞的能力越來越強大,還有什麼困難是我們團結起來的中國人克服不了的呢?(馬蕭蕭)
原標題:「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與臺灣聲音(蕭蕭話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