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築學入門有徒手畫線練習,在一張碩大的A1紙(594mm×841mm)上,從左至右畫一條線,大概80cm長,然後平行地畫第二條,第三條……每條線不能出現折角,有局部彎曲可以,不必處處平直,但必須總體是直線。
這很痛苦,我到現在也掌握不了。畢竟早就有尺有電腦了。
這類練習方式引入書法,則變化更多了,不僅有橫豎,使轉,還要轉圈,還要「八面出鋒」。
練成之後,就可以寫符了:)
這不是笑談,道家符籙書,也是「八體六書」之一。
當熟練掌握懸肘、運腕、捻管、使轉,直接去學篆書、石鼓文是沒問題的。
有這樣的底子,學習隸真行草,上手也不會慢。
邱振中老師《中國書法167個練習》裡有大量這樣的基礎練習。
這不是傳統書法教學的方式,它將書法筆畫拆解為線條,故而更接近於繪畫的線條練習,也更接近書法專業的做法。
同時,借用現代設計的一些思維方式,通過線形、節奏、軸線、構圖分析,為筆法、結體、章法創作提供了很多指導。
2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就像《九陽真經》,仿佛打好了內功基礎,所有武功在張無忌眼中都是慢動作。
所以書中完全不必講具體碑帖,碑帖只是它的註解。
那麼不必選帖了?
寶貝兒,清醒一點。
張無忌練成之後第一次pk,也是手忙腳亂,要大量實戰才能把招式體會鞏固。
學內功不就是給學招式打基礎嗎?
同理,學線條不就是為了寫字嗎?
那些書法專業的,從小就浸淫於各類書帖之中,記帖比記男女朋友的生日還順溜,再經過提點,自然威力非凡。
而我們業餘愛好者,也只能一本本碑帖看過來,結合構圖分析,互相印證,才能有所得。
縱然沒空學、學不會《九陽真經》,那也能提升欣賞水平不是?
無論如何,還是要選帖。
3
選什麼貼呢?我們看看沈尹默先生的推薦:
他推薦了貝義淵《始興忠武王蕭憺碑》,也就是始興王碑,屬於南碑體系,流傳很少。
在他之前,是康有為大力鼓吹:「峻美嚴整之宗」。甚至說歐陽詢師承此碑。
我搜遍了網絡,似乎也只找到了那張和《學書有法》中一模一樣的圖,共17個字。
碑現在還在南京,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已經建了碑亭。
也有拓本影印的線裝書出版,但看不到具體圖片。倒是日本二玄社出了一套,也找不到資料。
可見雖經康有為沈尹默二位推薦,流傳仍然不廣。
如果說選帖的標準是沈先生說的:「初學必須取體勢平正、筆畫勻長的來學」,則類似的碑帖真不少,一千年來,習字基本都以顏體開蒙,就是具備這個優勢,《多寶塔》流行千餘年,不是沒有道理。
那麼二位不談唐楷可能是風氣使然。
他們是經歷晚清的人,經歷碑學大盛的時代,康有為更是倡導「卑唐」,——又是一個極力擺脫唐風的人。
《始興王碑》運筆非常舒暢自然,比如「興」、「忠」、「王,不似北碑誇張方筆,不似唐楷強調起筆收筆,確實比《多寶塔》法度更寬疏。
4
開蒙、臨帖是學什麼?
就是學法度。
以邱老師奇書入門的,終究要去臨《嶧山碑》、鄧石如、吳昌碩。
以傳統習字方式入門的,終究是楷書上手,挑來挑去,還是那幾個人。
法度從來不是貶義詞,只存在寬嚴之別。
較為森嚴的法度,比如沈尹默先生說的歐陽詢、虞世南,他們流傳下來的帖,都是60多歲以後的作品,早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地。
「長畫與短畫相通,長者不嫌有餘,短者不覺不足,他們的字非有老辣的手腕無法做到,初學者是難以理解其中的妙處的。」
所以不推薦初學者臨習。
以此觀之,柳字更是不宜開蒙,——我哭暈在廁所……
這確實是過往書家的一致公論。
楷書入手,無論魏楷還是唐楷,能夠符合「體勢平正、筆畫勻長」的,用來開蒙都是好的。
這是讓初學者既要懂得法度,又不能被過早束住手腳。
當吃透了某種書體的法度,自然就適應了這種書體。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難以改變,這就有了某種「習氣」。
《始興王碑》即便相對自由,然而那些誇張的鉤與捺,也依然是「習氣」。
5
關於「習氣」,我們業餘愛好者經常會聽到對一些碑帖或書體的評價,常常包括:
「xx學多了習氣太重」,「xx體轉行草書很難,習慣不好改。」
不一而足。
這些話語裡都有一個思維背景:學成一種,有餘裕,還能再去搞搞別的書體。
這就涉及了一個終極哲學話題:
你要到哪裡去?
你說:
——我特別喜歡書法,真草隸篆都想過一遍,昨天搞書譜今天弄二爨,那麼好好打基礎,多看多想多練,警惕習氣,那本奇書得備著,日復一日,逐漸提高。
或者你說:
——我沒時間,我不想學行草、隸篆,我不想學歐顏柳趙,我甚至不喜歡《曹全碑》,我就喜歡《史晨碑》,尤其那句「臣晨頓首死罪死罪」。那就盯著這個學就好。練得膩了枯燥了,或者覺得有所成了,改不改的到時再說。
停留在一種書體甚至一個帖之中,自是一番風味,習字畢竟只是怡情養性。
但若一種字寫煩了,想突破某種「習氣」,也不必焦慮,因為那時不管寫的怎麼樣,至少在眼界上面,已經提高很多了。
山高水長,從心所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