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ishtha(梵語:वसिष्ठ)是印度最古老和最受尊敬的吠陀仙人,是七仙人之一。瓦西什塔被視作《梨俱吠陀》第七部曼陀羅的主要作者,他和其家人在《梨俱吠陀》10.167.4節、其他《梨俱吠陀》曼陀羅和許多吠陀文本中都被提及。他的思想很有影響力,他被商羯羅尊為吠檀多哲學之首位聖哲。
《瑜伽瓦西什塔》(Yoga Vasishtha)、《瓦西什塔本集》(Vasishtha Samhita),以及一些版本的《阿耆尼往世書》( Agni Purana)和《毗溼奴往世書》(Vishnu Purana )都是他的貢獻。他是許多神話故事的主題,比如他擁有神牛卡馬德納和南迪尼,它們可以賜予主人任何東西。他在印度教神話中以與聖哲維什瓦密特拉(Vishvamitra)的傳奇衝突而聞名。
在《梨俱吠陀》聖歌7.33.9中,瓦西什塔被描述為學者,他縱橫印度河建立其學校。他娶了阿蘭達蒂(Arundhati),所以他又被稱為 Arundhati Nath,意思是阿蘭達蒂的丈夫。據說,瓦西什塔生活在現今北阿坎德邦的恆河岸邊,後來,這個地區在印度傳統中被視作聖人毗耶娑和《摩訶婆羅多》般度五兄弟的住所。在古代和中世紀的印度文獻中,他通常被描述成一個仙人,留著飄逸的長髮,整齊地挽成一個髻,再用一綹頭髮向右盤成一個髻,蓄著鬍子,留著八字鬍,額頭上戴著頭飾。
在佛教的巴利經典文本中,比如《長阿含經》(Digha Nikaya)、《三明經》(Tevijja Sutta)描述了佛陀和其時代的吠陀學者之間的討論,佛陀稱十仙人為那個時代收集並吟誦古經文的「早期仙人」和作者,瓦西什塔是十仙人之一(Vasettha是梵語Vasishtha的巴利語拼寫)。
瓦西什塔是《梨俱吠陀》第七卷的作者,它也是印度教《吠陀經》中最古老的讚美詩之一。瓦西什塔創作的讚美詩是獻給阿耆尼、因陀羅和其他神的,但是根據RN Dandekar在Michael Witzel編輯的一本書中所說,這些讚美詩對四首因陀羅讚美詩來說尤其重要,其中蘊含著一種超越「一切偏執思想」的內在訊息,暗示著兩種對立宗教思想之間應採取一種切實可行的相互「協調與和諧」的方式,即摒棄彼此之間存在爭議的觀點,在兩者之間尋找互補的精神內核。這些讚美詩宣稱因陀羅和瓦魯那兩個神同樣偉大,在另一首讚美詩中,尤其是《梨俱吠陀》第8.83.9節,瓦西什塔教導吠陀神因陀羅和瓦魯那是互補的,同樣重要,因為一個神通過在戰鬥中擊敗敵人來戰勝邪惡,而另一個神通過社會倫理法則在和平時期維持善。瓦西什塔的《梨俱吠陀》第七部曼陀羅是一篇隱喻性的論文。瓦西什塔作為印度教經文中出現的人物貫穿歷史,探索衝突或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和解。
埃裡森(宗教教授)發現瓦西什塔讚美詩在《梨俱吠陀》中很多方面都是最引人入勝和最有影響力的。瓦西什塔強調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手段和目的同等重要,鼓勵誠實、奉獻、樂觀、家庭生活、與社會其他成員分享繁榮以及其他文化價值觀。
瓦西什塔是印度教傳統中受人尊敬的聖人,和其他受人尊敬的聖人一樣,在古代和中世紀寫的許多經文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些他貢獻的經文包括:
《瓦西什塔本集》(Vasishtha samhita)是中世紀的瑜伽經文,有部《阿含經》也是同樣書名。
《瓦西什塔法經》(Vasishtha dharmasutra)是一部古老的文獻,是存世於今為數不多的與法有關的專著之一。該《法經》(公元前300-100年)形成一個獨立的經文和Kalpasūtra的其他部分,是Shrauta和Grihya-sutras遺失的,它包含1038經文。
《瑜伽瓦西什塔》(Yoga Vasishtha)是中世紀介紹吠檀多和瑜伽哲學的經典。它以《羅摩衍那》中瓦西什塔與羅摩王子對話的形式寫成,講述了生命的本質、人類的苦難、選擇是生命的本質、自由意志、人類的創造力和靈性解脫。《瑜伽瓦西什塔》的教導是以故事和寓言為結構,以類似一元論吠檀多(Advaita Vedanta)為哲學基礎。該經典也以它對瑜伽的討論而著名,研究瑜伽和印度宗教的教授克裡斯多夫·查普爾(Christopher Chapple)認為,《瑜伽瓦西什塔》哲學可以總結為:「人的努力可使自我完善,不存在神靈加諸於人的外在命運。」
瓦西什塔貢獻了《阿耆尼往世書》。
瓦西什塔和仙人普拉提亞(Rishi Pulatsya)貢獻了《毗溼奴往世書》,他還為許多吠陀讚美詩作出了貢獻,被視為Dwapara 時代《吠陀經》的編曲者。
維什瓦密特拉(Vishwamitra)國王垂涎瓦西什塔的神牛南迪尼,因為它能滿足人們的所有物質欲望。瓦西什塔摧毀了維什瓦密特拉的軍隊和兒子,維什瓦密特拉請求溼婆神賜予他武器以摧毀維什瓦密特拉的隱居所和兒子,但瓦西什塔阻止了維什瓦密特拉的所有武器,維什瓦密特拉苦修了數千年,成為了梵仙人,最終與瓦斯塔和解。
瓦西什塔最著名的身份是Ikshvaku王的祭司和導師,他也是曼奴(Kshatriyas的祖先和Ikshvaku父親)的導師,Nahusha、Rantideva、Bhishma、羅摩都是他的弟子。
當Bharata國王Samvarta的王國敗給Panchalas時,他成為了瓦西什塔的弟子,在瓦西什塔的指導下,Samvarta奪回了他的王國,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
在印度的古瓦哈蒂( Guwahati)有一個瓦西什塔修道院,該修道院位於阿薩姆邦meghalayaborder附近,在古瓦哈蒂市的南部,是古瓦哈蒂的一個主要旅遊景點。瓦西什塔寺廟位於喜馬偕爾邦的瓦西什特村。
瓦西什塔洞穴是恆河岸邊的一個洞穴,位於希夫普裡(Shivpuri),離瑞詩凱詩18公裡,當地人認為這是瓦西什塔的冬季住所,附近有一座溼婆廟,附近是阿朗達提洞穴(Arundhati Cave)。
瓦西什塔洞穴介紹(Vasishta Guha)
Guha是洞穴的意思,根據印度教神話,瓦西什塔是七仙人之一,他與妻子阿蘭達蒂在此洞穴苦修數年,由於很多像他們這樣的偉人的苦修,使很多人進入該洞穴即感到深刻平和。
1928年,H.H斯瓦米·Purushottamanandaji在喀拉拉羅摩克裡希那使命多年後,來到瓦西什塔洞穴,他在此地進行嚴苛苦修,達到了生命的目標,1961年的溼婆之夜,他在82歲高齡進入了大三摩地。
古魯瓦西什塔也是喀拉拉邦提修區(Thrissur)Arattupuzha村Arattupuzha Sree Dharmasastha Arattupuzha寺的主神。著名的阿拉圖普扎(Arattupuzha Pooram)是一年一度的慶典,室利羅摩(Sri Rama)從Thriprayar寺廟來到阿拉圖普扎(Arattupuzha)寺廟向他的導師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