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對了解印度民族風情,具有重要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

2020-12-12 小燕子愛出行

《吠陀》對了解印度民族風情,具有重要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

對於印度,有太多負面報導,人們看到的印度太過片面,其實印度和中國一樣是個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印度的文化以及民族風情。了解印度,對於去印度旅遊將有更好的方向。

印度《白騾師奧義書》、《吠陀》—印度最古老的文獻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從印度次大陸的西北方來了一支雅利安人,他們到印度之後,留下了關於他們活動的文字記載,從此,印度次大陸開始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學者們稱這一時代為「吠陀時代」。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獻,吠陀時代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印度被視為聖典。《吠陀》是「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的意思,主要包括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為重要,它是祭司勸請、讚頌諸神的頌詩,共有一千多首,編訂年代比其他三個本集都早,被視為天書而加以尊敬。繼四部本集之後,還有《梵書》、《奧義書》以及一些「經書」。《吠陀》的主要內容是歌頌神,教人們如何通過祭祀、善行和犧牲來取悅神。

吠陀神是人們所敬崇的神,它有蘇裡耶(太陽神)、因陀羅(雷雨神)、瓦尤(風神)和烏莎(黎明女神)等多個神像,在《吠陀》經書中常出現《吠陀》也是婆羅門教的聖書。很長一段時間,《吠陀》由世世代代師徒口頭傳授,這一傳統一直到19世紀開始印刷這些古書時仍未斷絕。《吠陀》對了解印度上古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民族風情等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很多吠陀詩歌是非常優美的抒情詩篇,具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至今印度人在婚禮等重大儀式上仍在念誦吠陀詩歌。

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輝煌巨著,它在印度和世界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它共18篇,長達40萬行,被認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摩訶」意即「偉大」婆羅多是一個部族或是個國王的名字。「摩訶婆羅多」就是「偉大的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的基本內容是敘述古代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之間的戰爭婆羅多王的後代持國和般度,二人是堂兄弟。堂弟般度做了國王,不久後死去,因他的五個兒子皆幼,堂兄持國繼承了王位。般度的長子堅戰成年後,應當繼承父親的王位,但持國的長子難敵不肯相讓,並對堅戰五兄弟橫加迫害。兩大家族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鬥爭。

堅戰五兄弟不得不隱名埋姓,住在民間,後來在一個荒蕪之地建立起一個繁榮的城市,並徵服四方,登基稱帝。難敵又設下擲骰子騙局,擊敗堅戰,使堅戰五兄弟淪為奴隸,流放森林12年。

12年後,堅戰五兄弟強大起來,率領大軍與難敵開戰,雙方在「俱盧之野「(今德裡附近)展開了一場大戰,全印度的大小王國幾乎都捲入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十分慘烈、悲壯、宏大,最後,堅戰五兄弟凱旋而歸,堅戰當上了國王。堅戰厭倦了世俗的生活,將國家交給子孫管理,攜四個弟弟和黑公主去尋找天國。

對於《吠陀》對了解印度民族風情,具有重要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說出你心中的印度。

相關焦點

  • 古代亞非文學的發展:印度文化,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明遺產之一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印度文化。由於有季風雨水之利,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的大片肥沃土地適宜於農耕。與印度河相比,恆河因較少泛濫而成為印度民族心目中的聖河,享有「母親之河」的盛譽。公元4世紀初,古代印度的另一個著名王朝岌多王朝興起。岌多王朝是一個全盛的著名帝國,同時也是古代印度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頂峰時期。古代印度文化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明遺產之一,成為世界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印度是個宗教化的國家,宗教與其他意識形態融為一體的特質在印度文化中尤為明顯。
  • 什麼是「吠陀文化」?看印度歷史一個燦爛時代的誕生和失落
    雅利安一詞最早出現在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這一詞語具有強烈的雅利安人在遷徙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和其它民族部落進行對抗時建立起來的特殊語境,在梵語中它被譯稱為「高貴、高尚的人」,而這所謂的「高貴和高尚的人」則又對應的是《梨俱吠陀》(Rig Veda)中宣稱的「達薩」(Dasa)或「達休」(Dasyu),這些都是雅利安人的敵對民族。
  • 「宗教哲學」是印度文化的靈魂,從印度教看印度文化的構成淵源
    世界上各國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可沒有哪個國家像印度那樣,使古代的原始宗教在現代生活裡仍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現代,印度教也有重要的發展,在印度19世紀初的宗教,和社會改革運動及20世紀初的民族民主運動中,印度教又獲得復興。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印度的宗教哲學是印度文化的靈魂 」。
  • 南印度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卡拉裡帕亞特武術
    使用此武術的人要有非常柔軟的身體,主要是以敵人攻擊,而使用此術的人以柔軟的身體去鑽過敵人的漏洞,並且制服敵人,其傳承時間至少約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事實上卡拉裡帕亞特也屬於一種修行方式,並且與瑜伽、阿育吠陀有關聯;與中國武術一樣,印度武術也是屬於偉大的世界遺產。
  • 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驚人相似
    中國太極和印度瑜伽、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國人民數千年來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這次訪問期間,雙方制定了中國-印度文化交流計劃,目的就是弘揚兩國古代人文精神,重現中印兩大文明交流互鑑的盛景。
  • 列國時代的文明,公元前600年,印度的吠陀時代結束
    而《摩訶婆羅多》被譽為是具有印度古代百科全書性質的作品,且數量相當於希臘兩部荷馬史詩之和的8倍,因此其中包含有較多的歷史真實。即便如此,靠兩大史詩恢復印度上古的歷史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只能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加以推斷,而每一個推斷往往都會引來爭議。
  • 雅利安人對生活興味濃厚,印度教徒將《吠陀》看作經典
    古印度有許多著名經典神話,《吠陀》便是其中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本書,沒有的話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吧!許多印度教徒都把《吠陀》看作是神所顯示於世間的經典。這是我認為特別不幸的事,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失了這些經典的真實意義最早的思想階段中人類理智已展開了。而且那理智是多麼使人驚奇啊!
  • 印度半島上的的吠陀時代
    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後,大約從公元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歷史被稱為「吠陀時代」。「吠陀」原意為「知識」或「神聖的知識」,它實際上是印度世代口頭流傳下來的古老的宗教、文學典籍,也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共有四部,合在一起稱之為《吠陀本集》。
  • 走近印度系列:印度不是一個「佛教」國家,大家了解印度多少?
    印度對中國人來講比較神秘,小編體會最深的是印度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和中國進行比較,讓我們很難理解的是印度人有種莫名的自大,認為他們什麼都比中國強,真是個奇葩的民族。印度是中國依山傍水的近鄰,也是一個大國,兩國交往又很悠久,應該說至少有兩千多年。但是,中國對印度的了解遠遠不夠,所以在中國人眼裡,印度還是比較神秘的一個國家。
  • 印度吠陀時期仙人瓦西什塔
    Vasishtha(梵語:वसिष्ठ)是印度最古老和最受尊敬的吠陀仙人,是七仙人之一。
  • 漲知識|阿輸吠陀,跟中醫一樣受到質疑的印度古老醫學
    阿輸吠陀將人的體質分為「風」(vata)、「膽」(pitta)、「痰」(kapha)三種類型,還可以進一步將「風」、「膽」、「痰」再細分為五種劃分,分別具有不同功能、引發不同疾病。              印度傳統醫學被稱為——「阿輸吠陀」,是梵文Ayur-veda一詞的音譯。
  • 解讀習總書記講話: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驚人相似
    讀懂習總書記講話中的中醫觀(六)——關於中醫藥學在中華文化復興和國際合作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意義與作用(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孫光榮【原文輯錄】
  • 印度文化的主體脈絡: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佛教與耆那教、印度教
    這次徵服可以說是一次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徵服,也是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徵服,是兩個不同質的文明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它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均與這次徵服有關,印度歷史也從此進入到了吠陀時代。
  • 王東嶽講佛教(二):吠陀文化
    大家知道人類古代文化經常以詩歌形式表達,比如中國的《詩經》、《離騷》,比如印度的吠陀文化,比如《荷馬史詩》,它在印度在西方在東亞早年人類的文化表達都以詩歌形式流傳,吠陀文化的出現使得印度真正意義上的、我們現在所說意義上的印度文化,它奠定了第一個文化基層,因此我們必須稍微說一下吠陀文化的素質
  • 《吠陀數學》--來自印度的神奇計算
    吠陀數學來自印度,印度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數學,他們認為數學是創造出高水平的基本要素。印度的軟體工程行業為何全球領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基礎數學計算方式非常強悍!      在印度,人們從小就接觸數學,喜歡數學,而且父母也努力去思考怎樣教好孩子數學。學校教育也為引導數學不斷調整。
  • 印度的文化
    公元711年穆罕默德-賓 卡辛佔領信德省為穆斯林冒險家第一次涉足印度。1206年庫杜布.丁. 阿依巴克在德裡建立第一個奴隸王朝,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庫杜布塔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宣傳神秘信仰與和平的蘇菲派聖人遠遠早於全副武裝的侵略者到達這片土地。1526年巴布爾建立了莫臥兒王朝。在這之前,葡萄牙冒險家瓦斯克-加瑪在加裡庫特上岸。
  •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順,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剋
    印度人最了解印度,這一點毋庸置疑。聖雄甘地說,佛教給予婆羅門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同樣作為古國,印度一直在謀求世界的關注和審視。本文無意評價印度,只是想和讀者聊一聊,所謂的印度文化。江灘向日葵因為,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順,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剋
    印度人最了解印度,這一點毋庸置疑。聖雄甘地說,佛教給予婆羅門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同樣作為古國,印度一直在謀求世界的關注和審視。本文無意評價印度,只是想和讀者聊一聊,所謂的印度文化。因為,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中印文化交流,兩漢以後逐漸頻繁,隋唐時達到高潮。宋元時期深入發展,明清時期有所接觸。
  • 不一樣的印度,別樣的風情
    整個陵墓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繁華似錦的濱海城市除了古代經典建築,印度由於瀕臨印度洋,因此有不少沿線的著名濱海城市。果阿邦是阿拉伯海的西海岸中間一個面積不大的邦。在16世紀初,果阿邦被葡萄牙艦隊所佔領,並在曼多維河旁邊模仿裡斯本建造了這座城市。
  • 種姓制度來源——奠定印度文明基礎的吠陀時代
    吠陀文獻分為四大部,分別為《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根據編纂時間和描述時代的不同,人們將古印度的吠陀時代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和「後期吠陀時代」。《梨俱吠陀》所描述的時代被稱為「早期吠陀時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所反映的時代被劃歸為「後期吠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