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對了解印度民族風情,具有重要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
對於印度,有太多負面報導,人們看到的印度太過片面,其實印度和中國一樣是個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印度的文化以及民族風情。了解印度,對於去印度旅遊將有更好的方向。
印度《白騾師奧義書》、《吠陀》—印度最古老的文獻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從印度次大陸的西北方來了一支雅利安人,他們到印度之後,留下了關於他們活動的文字記載,從此,印度次大陸開始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學者們稱這一時代為「吠陀時代」。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獻,吠陀時代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印度被視為聖典。《吠陀》是「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的意思,主要包括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為重要,它是祭司勸請、讚頌諸神的頌詩,共有一千多首,編訂年代比其他三個本集都早,被視為天書而加以尊敬。繼四部本集之後,還有《梵書》、《奧義書》以及一些「經書」。《吠陀》的主要內容是歌頌神,教人們如何通過祭祀、善行和犧牲來取悅神。
吠陀神是人們所敬崇的神,它有蘇裡耶(太陽神)、因陀羅(雷雨神)、瓦尤(風神)和烏莎(黎明女神)等多個神像,在《吠陀》經書中常出現《吠陀》也是婆羅門教的聖書。很長一段時間,《吠陀》由世世代代師徒口頭傳授,這一傳統一直到19世紀開始印刷這些古書時仍未斷絕。《吠陀》對了解印度上古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民族風情等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很多吠陀詩歌是非常優美的抒情詩篇,具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至今印度人在婚禮等重大儀式上仍在念誦吠陀詩歌。
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輝煌巨著,它在印度和世界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它共18篇,長達40萬行,被認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摩訶」意即「偉大」婆羅多是一個部族或是個國王的名字。「摩訶婆羅多」就是「偉大的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的基本內容是敘述古代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之間的戰爭婆羅多王的後代持國和般度,二人是堂兄弟。堂弟般度做了國王,不久後死去,因他的五個兒子皆幼,堂兄持國繼承了王位。般度的長子堅戰成年後,應當繼承父親的王位,但持國的長子難敵不肯相讓,並對堅戰五兄弟橫加迫害。兩大家族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鬥爭。
堅戰五兄弟不得不隱名埋姓,住在民間,後來在一個荒蕪之地建立起一個繁榮的城市,並徵服四方,登基稱帝。難敵又設下擲骰子騙局,擊敗堅戰,使堅戰五兄弟淪為奴隸,流放森林12年。
12年後,堅戰五兄弟強大起來,率領大軍與難敵開戰,雙方在「俱盧之野「(今德裡附近)展開了一場大戰,全印度的大小王國幾乎都捲入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十分慘烈、悲壯、宏大,最後,堅戰五兄弟凱旋而歸,堅戰當上了國王。堅戰厭倦了世俗的生活,將國家交給子孫管理,攜四個弟弟和黑公主去尋找天國。
對於《吠陀》對了解印度民族風情,具有重要價值,是印度寶貴文化遺產,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說出你心中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