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開幕現場
老屋,一個古樸的名字,承載著一段段鮮活的故事;殘垣斷壁,彰顯著它滄桑的外形,訴說著特殊的情懷和記憶。寫生老屋,用藝術作品記錄歷史,留住回憶。
11月30日,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書畫圈網主辦的「老屋印象——全國知名畫家走進阜平寫生作品展沙龍」在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隆重開幕。參與沙龍的畫家有:翟暉、薛居波、李洪濤、李德祿、費碩、張延東、鮑古風、劉芳梅。沙龍由畫家翟暉擔任主持。
本次沙龍共展出藝術家近70幅採風寫生的精品力作。這些畫作均來自於藝術家對龍泉關、沙窪村、黃崖、黑林溝、大小胡卜等老屋古寨實地採風寫生的深度體驗和直抒胸臆的表達。
前來參展沙龍的藝術家
沙龍現場,參與沙龍的藝術家分別從古村落的歷史文化、中國畫的寫生與創作、審美與鑑賞、繼承與出新等關鍵問題上展開深入的探討,使得自身的藝術創作煥發出絢爛的生命與活力。隨後,書畫愛好者針對繪畫方面存在的困惑進行了現場提問,與會嘉賓均表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中國畫的認知更為理解和透徹。
展覽現場
據了解,本次沙龍由北京智尚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思朋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北京永城企業商會、北京文合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阜平六個蛋客棧協辦。展覽截止至12月10日,歡迎廣大書畫愛好者蒞臨參觀。
參展畫家翟暉
翟暉:寫生是對生活的認知和感悟
沙龍現場,翟暉表示,藝術家逐漸長期的寫生、積累、融化,形成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和感悟,然後再轉化成創作的元素。「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中最能反映生活,表達畫家情感的畫論。對於生活的觀察和理解,每個地域的景色都不一樣,傳遞給藝術家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說藝術家到生活裡去寫生,要有選擇的餘地,選擇生活中最美的,最典型的部分入畫。如果在深入生活進行寫生時,走到哪裡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看到的是大自然的表面現象,而不能得到自然景物的真性情。畫家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抓住山川景物的神韻靈性,把自然景物的意境,變成筆下的意境,變成胸中的意境,從而達到物我相忘的藝術境界。
參展畫家薛居波
薛居波:展現當代農村生活的歷史和變遷
薛居波表示,畫家對這種老屋房子確實是特別有感情,農民現在都喜歡住新房子,嚮往美好的生活!畫家到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去找這些老村、舊房子,實際上這些老村落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質遺存和現代社會的根基,老村的自然環境和建築布局,其錯落有致、變化無窮,那裡淳樸的民風和慢生活狀態,也給藝術家們帶來視覺衝擊,增添無限想像的空間。寫生是技法訓練和搜集素材的手段,畫了幾幅山村小景,希望能通過這些畫作展現當代農村生活的歷史和變遷。
參展畫家李洪濤
李洪濤:尋找與山水畫融合的切入點
李洪濤表示,寫生是一個畫家一生的事情!每次的外出寫生都有新的題材新的感悟,並伴隨著激情與快樂。每每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山水畫的筆墨語言是最為豐富的,尤其寫生當中對各種物象的語言選擇與創造性表達,更是令人興奮!傳統山水畫當中,屋宇亭臺大都只是點景式的。但多年來我一直對各地的傳統民居頗感興趣,總是想找到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使之與山水畫有一個更具完美性的融合。這次阜平之行,我便是帶著這一命題前來的。幾天的行程下來。收穫頗多感慨良多!及至歸來,那山間的流雲霧靄,層林盡染的峰巒,錯落有致的黃土瓦屋,山谷的溪流鳴唱……無不輾轉流連於魂夢之間。
參展畫家李德祿
李德祿:寫生將自然物象轉化成筆墨語言
李德祿表示,這次寫生之行不但收穫了對房子的理解,也收穫了山村記憶,特別是我們畫山水畫家來說,又多了創作素材。這次老屋寫生,近距離觀察山石與老屋,用手去觸摸山中老屋的結構。體會方圓之間的關係,體會磚瓦石牆與皴法的關係。體會中鋒、側鋒與房屋結構變化的關係,體會大小、虛實、疏密之間的節奏關係。「取法自然」,發現並把握老屋的結構規律,同時努力的將這些「規律」轉化成「筆墨語言」,利用中國畫筆墨語言,以形寫意,多觀察多思考我們就可以默寫,將阜平龍泉關山中老屋植入山水畫中。所以寫生就是將自然的物象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理解轉化成自己的筆墨語言。這是我此次寫生的最終目的。
參展畫家費碩
費碩:寫生是克服習慣的過程
費碩表示,藝術家發現大美無不從自然中博取營養,寫生就是汲取素材,形成風格的最佳手段。寫生是克服習慣的過程,是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性和表達方式,這也是藝術風格多元化,個性化的有利手段。這其中融合著尋找與肯定。面對不同的景物會有千差萬別的感受,這種表達具有藝術家的個人主觀性,亦帶有一定的性格意識和個人主義色彩。寫生之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出藝術創作源於對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是從「所見」到「所知」,由「視覺」到「傳達」的過程,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過程才會有所結果。
參展畫家張延東
張延東:深入傳統是學習山水畫的根基
沙龍現場,張延東說,第一次來到阜平,這裡的老屋子味道很足。村子都很小,依山而建,它既能體驗逝去年代的滋味,又能走進現實生活的真實。我們行走在老村落之間,往往會不自覺地受到民居美的感染,特容易觸動畫家的想像和情感。每一幅作品都是來自於寫生的第一手資料,都是源於自己的感官和內心感受。「師古人,師造化」深入傳統是學習山水畫的根基,遊歷大自然是山水畫創作的源泉!寫生當中的完全照搬到提煉取捨,再到增加主觀意識對景創作,藝術形象在更替、變化,情思、意境層層生發、漸漸深入。
參展畫家鮑古風
鮑古風:如何表現貼合陌生山水的精神氣質
鮑古風表示,這次寫生大概是今年最後一次寫生了。村中的樸實民風從村名就能看出來「大胡卜村」「雞蛋石村」等等。山村是典型的北方山村,村裡房子大多是依山而建石頭村。一路走來田間零星耕作的老者述說著當年的故事,整個村落難見一兩個年輕人。如同藝術中傳統與現代的關係,行走的再遠,故鄉的老宅子依然在那裡。國畫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海納百川歸於原點,從眾多藝術門類中尋找自我的結合點,尋找自己精神家園的表現方式。萬裡路中有感觸的是萬卷書的精神升發,觸景生情處便是畫外之功的融合。
寫生的魅力就在於山水之間的渾厚,樹木間的靈動總是能讓我有新的想法,新的意識出現。陌生山水的出現不同於尋常熟悉的套路,它會給人以不一樣的陌生感,這樣的陌生感可以引發藝術家的思考。通常一個熟悉的套路裡走出來很難,就像一個臨摹了很多年字帖的人,突然丟掉了參照物獨立創作一樣。以前的技法套路還能用用,但是如何表現才能更加貼合陌生環境的精神氣質,進而從中迅速尋找到升華意境的狀態,這就需要展現藝術家的綜合修養了。
參展畫家劉芳梅
劉芳梅:藝術語言還原古民居
劉芳梅表示,任何一個畫家都離不開寫生,因為只有通過寫生,在生活裡面重新再尋找或者發現生活自然中的某些趣味,然後通過寫生怎麼樣去轉化成自己的藝術語言,這是寫生的很重要的環節。這次阜平寫生活動,我們用畫筆記錄古舊民居的容貌,牆瓦,窗閣,歪斜的老門板,磨米的老石磨,都是我們要表達的對象,也是自然與心靈的交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趣盎然。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以生活為基礎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對事物的提煉、歸納和經營,這樣的作品才會有感染力、生命力。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