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書院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歷史上,江西書院眾多,且名噪一時。而其中的白鹿洞書院更是「天下書院之首」。
唐朝
白鹿洞書院可追溯到唐德宗時期(785~805),洛陽人氏李渤隱居求學於廬山,他養了一頭白鹿,常隨主人外出遊玩,十分通人性,久而久之,當地人民便叫李渤為白鹿先生,其住所名為「白鹿洞」
五代十國
南唐時期(940),朝廷在此建廬山國學,當時最高學府之一
宋朝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書院被毀。南宋時期,朱熹任南康軍守,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任內,他主要做了八件要事,修建房屋、籌置學田、徵集圖書、延聘師長、招收徒弟、制定教規、設立課程並親臨講學、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講學活動,吸引了四方莘莘學子。他和陸九淵在白鹿洞講學,又有「白鹿洞之會」,書院也因陸九淵的講學名聲大震。
先說下背景,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理論一直存在爭論,但兩人只是學問上的爭論,關係還是比較親密的
朱熹強調「格物致知」,主張通過讀書和觀察事物,積累經驗,分析、綜合、歸納,然後得出結論。
陸九淵則強調「心即理」,認為格物就是體認本心,心明則自然明白萬事萬物之理,不必多讀書,也不必過多考察外界事物,明理重在去心之蔽
白鹿洞之會朱熹在任第二年,陸九淵帶領弟子訪問朱熹,他們泛舟鄱陽湖,並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講學,「請得一言以警學者」,陸九淵聞之,欣然從命。以《論語》中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發論,他敞開心扉,直抒己見,旁徵博引,以其雄辯的口才和廣博的學問闡述了對義和利的看法,全場為之轟動。朱熹對這番高論十分贊同,並請陸九淵把這次演講的內容記錄下來,即是著名的《白鹿洞書堂講義》,並親自作了題跋。歷經滄桑,陸九淵手書,朱熹另刻的原碑已不復存在。到明代嘉靖年間,又重刻《二賢洞教》碑,以紀念朱陸這次非同尋常的白鹿洞之會《二賢洞教》碑至今聳立在白鹿洞書院的東碑廊中,陸九淵、周敦頤、二程等先賢的畫像也一同陳列在朱熹祠內,當年陸九淵講學時的慷慨激昂,仿佛又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明清
明清以後,這裡更有李夢陽督學、王陽明講學、宋應星求學、利瑪竇遊學、張自烈述學等活動,使白鹿洞書院聲名遠揚。
白鹿洞書院居天下書院之首,不僅僅在於學識,更是在於學風,百家爭鳴。朱熹當年創立的《白鹿洞學規》不僅體現了朱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思想,更是明確了書院的辦學宗旨,提出了為人處世,待物待人的基本要求,堪稱書院的綱領性學規,同時也為我們當代人的求知、做學問提供了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