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活動海報
百匠工坊系列叢書《器·源》以水為創作理念,以「器物」為物質主線,對話高質量技藝傳承人,試著將長三角地區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一種對讀者更為親切的方式串聯講述。昨天下午,該書發布會在上海中心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辦。
「因為這本書不是教科書或圖鑑,而是一本關於歷史、工藝和傳承的故事書,非常有意義。」在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耿鴻民、秘書長朱建中的推動下,本書涵蓋了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30餘個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及傳承人的分享,在尋找歷史淵源,傳承工藝脈絡的過程中,切實推進長三角工藝美術一體化發展,使讀者對地區的工藝美術、非遺技藝有更全面的了解。疫情防控期間,長三角工美大師通過視頻,為新書發來祝詞。
圖說:論壇現場
在論壇環節,耿鴻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包天偉、上海工藝美術大師沈德盛、上海工藝美術大師錢月芳現場探討新時代,長三角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上肩負的使命與擔當。「作為工匠,應該用手上的技藝反應、刻畫時代,創造出源自傳統精髓、富有地方特色和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反映家國情懷,如果能成為永不過時的精品,就更好了。」專攻東陽木雕的包天偉如是說。
植根於長三角地區的江南文化,有剛勁的一面也有有柔美的一面。市三八紅旗手,顧繡傳承人錢月芳大師提到了技藝中「傳統-傳人-作品」的立體傳承,「我們不擔心教會了學生會帶來困擾,因為藝無止盡。」她誠懇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作為匠人,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技藝,展現材質的生命語言,將美展現出來。」沈德盛既是上海玉雕大師,又是在他的推動之下,江蘇省連雲港市新近成功將水晶雕刻技藝列為國家級非遺,「水晶的特點,讓他成為了一門世界性語言。」海派文化的特點,在沈德盛對的闡釋中,有了生動的註解。
活動由上海市文創辦、虹口區委宣傳部、東浩蘭生集團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指導,上海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上海市工藝品珠寶首飾進出口有限公司與上海文化出版社聯合主辦。(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