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021-01-16 古詩詞文欣賞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蘇軾的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西湖是一個令人無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匯聚了天地間的靈氣,以絕美的勝景以無限的風情倍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青睞,不知留下過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無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確實是以傾國傾城的美色讓人不得不為之傾倒。而西子湖這個精彩的別稱,就來自於宋代大詩人蘇軾蘇東坡的一首西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寫於蘇軾在杭州為官期間。蘇軾擔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寧四年到熙寧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蘇軾一生中最愉悅的回憶之一了。

熙寧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裡,蘇軾剛好從一場小病中康復。蘇軾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陳襄(陳襄(1017~1080)北宋理學家、「海濱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時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靈,故號古靈先生,與鄭穆、陳烈、周希孟並稱「古靈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進士及第,歷官樞密院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司,提舉進奏院,後又兼侍讀,提舉司天監,兼尚書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識人善薦,著有《古靈集》二十五卷傳世。)就盛情邀請蘇軾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來了上好的官酒,蘇軾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兩人就在湖上共飲美酒、共賞美景。剛開始的時候天氣還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沒過多久就突然下起雨來了。要是換了別人也許就會掃興而歸,蘇軾卻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樣讓他讚賞不已,於是便有了《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兩首詩歌。我們在這兒賞讀的就是廣為流傳的第二首。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對晴、雨兩種不同風光的描寫。「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瀲灩」是形容水波蕩漾的樣子,而「空濛」則是形容細雨迷濛的樣子。西湖是三面環山的,一水繞城。面對西湖美景,蘇軾沒有展開窮形盡相的描摹,而是選取了水與山這兩個最為平常、但同時又是最為經典的代表。

而在寫水與寫山的時候,蘇軾又側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與色是流動的,是不可捉摸的,是變幻迷離的,他們比實體更不容易描摹。瀲灩和空濛兩個絕妙的形容詞,恰好描繪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動變幻,不但給人帶來整體的印象,並且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前兩句寫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為精彩的是由前兩句所引出的後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樣,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是那麼的美麗,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蘇軾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前人曾經這樣評價蘇軾,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比喻之後,再用比喻;形容不盡,重加形容。」)。錢鍾書先生也說,「蘇軾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

這個比喻的精彩,我們可以通過這樣幾個層次來加以體會。首先,我們來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這可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時候,往往是以物來喻人的。莊子《逍遙遊》裡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膚若冰雪」(百度漢語:藐姑射,讀音miǎo gū yè,基本意思為神話中的山名。和酈波老師的讀音有所不同。《莊子·逍遙遊》:「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而才高八鬥的曹子建,曹植則說洛水的女神是「翩若驚鴻,矯若遊龍」,《洛神賦》的名句;白居易的《長恨歌》則把哭泣的楊貴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帶雨」。像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蘇軾這兩句詩卻不同,是以人來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這確實是比較新奇的一種聯想方式。

在這萬物復甦的季節裡,蘇軾與友人暢遊西湖,小酌尚景,同時用因人喻物的手法寫出了這首名作。湖光山色之間,初晴後雨之際,東坡先生並沒有止步於對具體實景的描摹,而是更鍾情於煙雨迷濛的湖光山色。此時此刻,詩人仿佛看見了絕世佳人一般,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那麼在這首詩中,東坡先生是如何將佳人之美與西湖之美結合起來的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飲湖上初晴後雨》。

其次,我們再來看這個比喻的效果,由於是用人來比喻物的,所以在藝術效果上也帶來了獨特之處。人們使用比喻這種修辭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寫的對象變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這恰好相反,它是把實體的事物比喻成一個較為抽象的對象,也就是西施。為什麼說是較為抽象的對象?因為我們雖然知道西施是個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長成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她的美麗是存在於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想像和敘述之中的,其實並非是一個具體形象的人,蘇軾的這個比喻是非常大膽、也是非常聰明的。一個沒有人知道她的長相的人,一個在每個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樣的,同時她又是一個所有人都為之醉心的絕世美人。當西湖被比喻成這樣一個人的時候,所帶來的想像空間,就是極為廣闊的。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西施,每個人眼裡也都有不盡相同的西湖風景,西湖與西施的相通之處就在於那絕世驚豔的美。

這個比喻的巧妙還不止於此,我們還可以再往深一個層次看。關於西施,我們都知道一個「東施效顰」的故事。「東施效顰」也是個著名的成語,它是說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時候會犯心口痛。每當病發的時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頭,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個模樣,還是那麼楚楚動人。據說村子東頭住著一個叫東施的姑娘,東施就長得不那麼待見了。她非常羨慕西施的漂亮,覺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也是那麼優美,於是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按著胸口,皺著眉頭,每日的在外頭表演,行為藝術。結果卻適得其反,人人俱覺其醜,醜不堪視。東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著胸口、蹙著眉頭,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說西施無論在何時都是那麼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別有一種病態之美,這個病態之美可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病態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態也極具美學的意義。

蘇軾的比喻,其實就化用了這個典故,既然常態,病態,都是美的,那麼無論淡妝還是濃妝,自然都是恰到好處了,這一點,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點嗎?通過這樣三個層次的解讀,我們現在對這個比喻應該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了。無怪乎清代的大詩人查慎行,要給予這樣不遺餘力的讚賞,「多少西湖詩被二語掃盡」。這個比喻也成為蘇軾的得意之作,在後來的一些詩歌裡,蘇軾還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

這首詩除了寫景的生動、比喻的精妙,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飽含的哲理,這對西湖晴景與雨景的同等讚賞中,體現了蘇軾善於發現美、善于欣賞美的獨特眼光。要理解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回頭讀一讀這首詩的前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其一與其二其實是一個有所關聯的整體。其一云:「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前兩句緊扣題目中的初晴後雨,「朝曦迎客」寫的是晴,「晚雨留人」寫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關鍵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會」,「此意」指什麼?不會又是誰不會呢?一般來說遊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氣,尤其是在遊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來,總是會令人掃興而歸的,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蘇軾則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蘇軾把下雨解讀為留人,這就給雨賦予了人的感情,從一個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價值,然而普通的遊客並不能領會其中的好處,也只有湖畔廟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夠盡享西湖各式各樣的風光。

美人如畫,畫如美人。絕代佳人已逝,後世之人無緣得見西施的美貌,卻能從東坡先生的詩句中想像一二。更令人叫絕的是西湖那多側面的豐富美感,也被使人通過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雨落蘇堤後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許只有湖畔廟中供奉的水仙能夠盡情領略,那麼東坡先生還有哪些對西湖的讚美之詞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飲湖上初晴後雨》。

從第二首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其實盡享西湖風光的並不是那個在虛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誰呢?當然是蘇軾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別人所忽視的,蘇軾卻發現了,並且能夠發自內心地去欣賞它,那麼蘇軾為什麼能夠發現呢?一是因為他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其實是源於善於發現美的心靈。在蘇軾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臺記》中有這樣的句子,蘇軾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在蘇軾眼中,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可觀、可樂之處,不止那些怪奇偉麗的事物值得欣賞,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實也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只要你具備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靈。《飲湖上初晴後雨》無疑是蘇軾這種心態在詩歌中的直觀體現,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心態,這首吟詠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單純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是因為,蘇軾與西湖本來就有著割不斷、理還深的關聯。蘇軾曾前後兩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89年到1091年,分別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蘇軾在杭州任內,政績那是非常顯著的,得到當時老百姓的讚揚的,也是為後世所稱頌的。那時候的杭州,經常發生旱澇災害,西湖嚴重淤塞,蘇軾怎麼樣?他就招募民工,前後共用了二十萬工,全面疏浚了西湖,並用西湖里挖出來的葑草、淤泥堆築起了自南至北橫貫湖面的長堤,還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橋。這條長堤就是現在的西湖十景的蘇堤,西湖十景有蘇堤春曉,這條長堤就是現在的蘇堤。

蘇東坡有詩云:「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由此可見,西湖得以呈現更加嬌媚動人的姿態,那是和東坡先生的努力分不開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景觀——「三潭印月」,那三個小石塔也是當時蘇軾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東坡先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將西湖、將杭州治理得更加詩情畫意、繁花似錦,而在西湖柔波的滌蕩下,他能寫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絕妙詩句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說,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國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蝕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回看這首小詩,既飽含深刻的哲理,又與景物的描寫、情感的抒發融合為一體,沒有任何生硬的痕跡,因此這一首詩,真可以稱得上是情、景、理的水乳交融,就某種程度而言,可以說達到了古代詩歌極高的境界。蘇軾本人對唐代畫家吳道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其實這兩句評價,同樣適用於蘇軾本人的詩歌。《飲湖上初晴後雨》中,那生動空靈的景物描寫、那新鮮又充滿表現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無不印證著蘇軾作為一代大詩人所具備的驚世奇才。

方明老師朗誦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酈波老師解讀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喜歡朗誦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相關焦點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譯文】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願相宜——假如都是素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首作於熙寧六年的紀實之作,雖然篇幅十分短小,卻用詞、比喻精妙,頗有一些情趣,實屬難得佳作,因而受到後世歷代文人推崇:清代學者王文浩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贊道:「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有錯誤,詩詞大會難住不少人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詩詞大會上一道曾難住不少選手的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當時另一個選項中後半部分是:濃妝淡抹總相宜。其實句詩很多人經常讀和背,但都沒意識到其實「濃妝淡抹總相宜」是有錯誤的,原因就在於很多認為濃妝淡抹更順口,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原詩:《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北宋.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舒暢的美貌可以用一句詩來表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舒暢的美貌可以用一句詩來表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現在像舒暢長得這麼純潔、漂亮的女孩兒還是為之少見的。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老師可不會講蘇軾這首詩的背景
    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單從字面上看,他是寫西湖的湖光山色,晴天時有陽光照耀,碧波蕩漾,波光粼粼,十分美麗。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作者暢遊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 「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真的是妙不可言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這個名字小編是在小的時候聽說的,知道西湖旁邊還有雷峰塔,以前還真的以為雷峰塔下真的有白素貞呢。之後才知道原來只是故事,西湖之行,感悟良多,剛到時,只感人頭攢動步履維艱。但當站於湖邊時,卻依舊深感西湖之淡美。看著夕陽小島亭臺樓閣倒映在平靜的湖面,身後再多的人也好似枉然,內心也更著趨於平靜,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它的美麗從古至今被人讚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它的美麗從古至今被人讚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說起西湖,從古至今有無數的佳話,我們熟悉的千年等一回的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就是從西湖相遇開始的,所以西湖會有這樣浪漫的色彩,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以來就是被人稱頌的美麗的地方
  • 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上一句詩句是什麼 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上一句是什麼
    當人們形容美女的時候,會說這個女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用來突出女子的美貌。其實這句詩也是有出處的,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詩出自誰之手?它的上一句又是什麼嗎?不知道的小夥伴就要趕緊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了。
  • 浙江省資訊|西部明珠會員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浙江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杭州市區西部,景區總面積49平方公裡,匯水面積為西湖的湖體輪廓呈近橢圓形,湖底部較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為2.27米,最深約5米,最淺不到1米。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澗、龍泓澗、赤山澗、長橋溪四條溪流。西湖地處中國東南丘陵邊緣和中亞熱帶北緣,年均太陽總輻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釐米之間,日照時數1800—2100小時。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名詩背後的愛情故事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 杭州西湖名不虛傳,淡妝濃抹總相宜不是說著玩的
    最出名的西湖便是杭州的象徵了,杭州有這個為他增添了不少名氣,歷史上的詩句形容西湖絲毫沒有誇大的成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形容西湖將它的美刻畫的淋漓盡致,西湖的美麗不親自去看真的很難形容。沒有人可以說他到過杭州卻不看西湖的,這湖水早已經和杭州人的血液相連,你來這座城什麼都可以忽略,但不能忽略它。
  • 《秋思》| 淡妝濃抹總相宜
    欲尋瓊樓飛來客,不盡天下逸詩心。淡妝濃抹總相宜:出自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全詩如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柳村秋思圖:題:「昔予寫柳村秋思,留別於友人者,民譽得而藏之。予謂其柳葉翩翩,尚有未盡,故複寫此。或以為不然,然民譽善畫之善鑑者,定有以教我。壬午年暑月,墨井道人。」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
    凡汲井之處,無人不知「濃妝淡抹」;凡讀書之人,於「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不知者眾。餘浮生杭州,於西湖咫尺之間,忙碌之餘,獨遊走西湖之樂。初遊西湖,無知無畏;再遊西湖,無識無解;又遊西湖,如痴如醉;後遊西湖,執迷不悟。「西湖天下景,遊者無賢愚。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蘇公真言,透析眾生,一針見血,直指人心。
  • 把西湖當做情人來讚美,只有蘇軾的: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裡,三面環山,東側是衝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裡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
  • 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婦孺皆知,但這名句卻是另一首詩歌的註腳
    關於杭州西湖,蘇軾留下了很精彩的詩句,那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一句宋詩將西湖和西施相提並論,極言兩者之美,實在是千古傳誦的經典詩句。今日我們面對西湖要想吟詠詩句,最先想起的恐怕還是蘇軾的這兩句古詩。
  • 欲把西湖比西子,可知西子指何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可知西子指何人?老黃牛詩話<1>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首很著名的詩,現代人幾乎人人皆知,人人會背。詩的全文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時的蘇軾,身遭誣陷,遠離京師,被幾個好友相邀來西湖飲酒。
  • 大好河山:淡妝濃抹總相宜 | 詩言愛國志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美景比作西施美人,比喻新穎奇特。景好,文亦美。)
  •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本期說茶:欲說還休的西湖龍井西湖龍井因產於中國杭州市西湖而得名,居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龍井」既是地名,也是茶名和泉名。具有1200年歷史,西湖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盛於清。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是蘇東坡用來讚美「茶」的對聯,應情應景,上聯出自《飲湖上初晴雨後》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下聯出自《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的「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上聯描繪了西湖雨後的春色,以佳人顰笑風韻喻美景,下聯則以佳人喻茶香韻長、溫潤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