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再現眾星捧月之「最早中國」

2020-12-21 中國經濟網

河南省重點項目名片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遺址保護區南約300米,佔地20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3億元,將於今年10月正式開館。遺址博物館之外,同步規劃建設有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屆時,這裡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早期中國國家形成與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歷程與成果展示基地。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伴隨著近60年的考古發掘,偃師二里頭遺址破解了中華民族一個重大秘密:距今3800年—3500年前,這裡出現了最早的王朝都邑,上演過夏的繁華以及夏商王朝的更迭。

在此背景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工程應運而生,並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於2017年6月11日正式開工建設。如今,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已進入開館倒計時。

5月22日,記者在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施工現場看到,博物館雄姿初現,烈日炎炎之下,數十名工人變身「蜘蛛俠」,在攀牆作業貼保溫層和隔水鋁板;廣場上正在進行綠化景觀施工。

「時間緊迫,現在館內館外、廣場綠化等裝修全部同步進行,文物布展裝修也開始進場設計。」項目工程組組長楊志偉介紹,「目前,工程隊、設計團隊都駐紮在現場,遇到問題及時碰頭商量解決,以確保如期開館。」

楊志偉說,當前工程進度上的最大難題是中央大廳「青銅爵」的裝修,由於其不規則的造型,展開的四個角有不同的弧度且不對稱,無法直接貼上青銅模板,現在正在採用3D掃描建模方案解決。

按照規劃,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等。地上一層公共區域東側設置有可容納400餘人的影視廳,觀眾可以在這裡觀看二里頭遺址專題片,了解「最早的中國」的歷史進程;地上二層文物展廳旁邊設置有文物修復展廳,觀眾可近距離觀看文物修復過程,感受「復活」歷史。

一直以來,由於缺乏明確、可靠的文獻記述,學術界對「最早的中國」在哪裡有爭議。對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表示,在二里頭之前,中華大地上曾經出現各式各樣的聚落,但它們的勢力範圍有限,當時的文明分布狀況如「滿天繁星」。隨著二里頭文化與二里頭都邑的出現,「滿天星鬥」似的若干政治實體並存的局面,進入到「月明星稀」的廣域王權國家階段。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掘,二里頭遺址揭示了眾多中國乃至東亞之「最」: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製作綠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雙輪車的車轍……這些重要發現成為探索中國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夏文化、夏商王朝紀年及分界的關鍵性證據。

剛剛上任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館長王獻本說,博物館建成後將再現「夏王朝」眾星捧月的風採,二里頭遺址近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將第一時間跟觀眾見面,展品還包括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成果、過程性文字、圖像資料等,「展覽主要分為三個主題:第一王朝、赫赫夏都、斷代探源,闡釋早期中國的形成歷程,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綠松石龍形器以及嵌綠松石銅牌飾、青銅爵等重要出土文物將作為鎮館之寶展出」。

王獻本說,除博物館外,二里頭遺址周邊規劃區域還包括二里頭遺址考古公園、二里頭遺址保護區、農耕區、旅遊開發等文化創意板塊以及冉莊、二里頭、四角樓、前李、圪當頭等五個傳統民俗文化村落,將吸引更多觀眾走進二里頭感受「華夏第一王都」風採,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來源:大河網

相關焦點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 未來帶您認識最早的中國
    ,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二里頭遺址有著數不清的「之最」。昨日,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將有更多人從這裡了解源遠流長的河洛文明,認識最早的中國。1、工程:有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建成後將向公眾展現更多考古「內幕」日前,記者來到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儀式現場。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館進入倒計時,「最早的中國」初展容顏
    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日前,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館已經進入倒計時,不久之後「最早的中國」將在這裡精彩呈現。二里頭遺址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也因此享有「最早的中國」之稱,備受矚目。自1959年發現以來,考古發掘半個多世紀以來,其都城面貌不斷揭示。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上午9點,還不到開放時間,就已經有大批遊客等候在博物館門口。從最近的洛陽龍門高鐵站到博物館所在的偃師二里頭村,開車也要一個小時車程。專門從鄭州趕來的歷史愛好者韓楊早早就等在博物館門口。 「大家都說,這是最早的中國,所以就想看看最早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19日上午,韓楊手機中的新聞APP就開始推送關於二里頭的消息,有新聞報導,也有學者和網民們的爭議。這也更加刺激了她的好奇心。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基本理念:華夏之源 最早中國
    該博物館建築總體設計以二里頭臺地為意象,建築天際線中央高起並逐漸融合於大地,象徵威儀四方的華夏最早王朝氣象。外觀設計以「華夏之源最早中國」為基本理念,包含了「鑰匙」「盤龍」「銅爵」「玉璋」等二里頭元素。
  • 二里頭再現「最早中國」歷史風貌,博物館設計理念是…
    隨著距離今年10月博物館開放日期的日益臨近,越來越多市民開始好奇,這個將要呈現「最早中國」面貌的博物館如今建設進行到了哪一步?建成後的博物館將有怎樣的設置和面貌?昨日,記者來到正在施工中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工地,實地探訪博物館建設工作。
  • 二里頭為啥是「最早的中國」?出土了啥?建成後的博物館將給出答案
    二里頭夏都博物館擬選址在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保護區南約300米,偃師古城快速公路北約200米,二里頭遺址宮城區中軸線南延線西側區域,預計今年上半年開工建設。不久的將來,市民和遊客就能近距離探源「最早的中國」。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
    本報訊 (記者 孫自豪)昨日上午,洛陽偃師,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隆重奠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對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表示祝賀,並對建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亞共同為奠基石揭幕。
  • 二里頭遺址發掘60周年丨許宏: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
    近日,在更讀書社(東城隆福店)舉辦的《中國通史大師課》新書分享暨系列講座首站,許宏為現場讀者解讀了早期中國。在中國文明史上,二里頭遺址晚於良渚,又早於殷墟,與二者相比,二里頭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在考古學界,二里頭卻被學者譽為「華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國」。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洛陽偃師,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同步開園,中國最早的王朝圖景得以生動呈現。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是1959年二里頭遺址被發現以來新的裡程碑。
  • 偃師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將於10月完成布展並對外開放
    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效果圖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位於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進入倒計時。不久,「最早的中國」將在這裡精彩呈現。正在建設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二里頭遺址,因享有「最早的中國」之稱而備受矚目。2017年6月11日,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在偃師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佔地208畝,建築規模3.1萬平方米,總投資6.3億元,將於今年10月完成布展並對外開放,成為洛陽打造「博物館之都」濃墨重彩的一筆。
  • 二里頭遺址:興華夏之禮 立最早王都
    華夏第一王都的氣象,今天可用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中的幾個 「中國之最」來概括: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 (後世宮城直至明清 「紫禁城」的源頭)、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作坊……究其精神內核,則是一個 「禮」字。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
    按照學界公認的看法,二里頭的發現,將與商周相連的、有實證的中國文明史前推了至少300年。然而,儘管與文獻中「夏」的年代和位置基本吻合,二里頭與「夏」的聯繫卻始終無法獲得眾口如一的認可。    二里頭這個被稱作「最早的中國」的遺存究竟來自哪裡,身份又如何?時至今日,或許不只是一場學術之爭。
  • 二里頭遺址發掘60周年 | 許宏:解密「最早的中國」
    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暨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學術研討會即將於2019年10月18日開幕,屆時隊長許宏將在新落成的二里頭博物館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玉米地之下,是中國最早王朝都邑的遺址,這裡埋藏了華夏文明形成的秘密。
  • 二里頭遺址的開發與保護——尋訪二里頭博物館工作人員
    當我們問到十幾年下到田野中的調查的辛苦之處非常之多,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他只給了一個回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張老師對考古學的一腔熱情和熱愛,這讓人十分敬佩。在對張鴻亮老師的採訪過程中,張鴻亮老師對二里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見解。
  • 二里頭遺址新發現:「最早的中國」或已出現家族式分區而居
    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什麼博物館可以穿越到夏都王朝?二里頭遺址數字館揭曉答案
    2021年1月1日,河南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是在原遺址博物館的基礎上全新打造的數字展館,全面復原展示了以二里頭遺址為核心的二里頭文化面貌,獲得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凡拓以數位技術助力二里頭遺址博物館轉型升級,從宏觀層面向參觀者展示二里頭文化在歷史坐標系、文明坐標系、世界坐標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 夏都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館,揭秘大禹如何家天下開啟中國最早王朝
    夏都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館,為大家揭秘大禹如何家天下開啟中國最早王朝。所謂二里頭文化,指的是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二里頭文化,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徵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朝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 石峁遺址對二里頭的影響
    發掘表明,石峁的外城東門址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體量最龐大、結構最複雜、形制最規整的城門遺蹟,被譽為「華夏第一門」。中國古代在城門外加築甕城始於唐代。石峁甕城,首次將中國最早的甕城實例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後。「馬面」最早出現在有實物證據的漢代城牆上,石峁城址至少發現10多處馬面遺蹟,將中國的城防史和城建史中這種附屬設施的年代,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 原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更名,新名稱多了「夏都」兩字
    據河南日報客戶端消息:7月10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河南省編辦同意將原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 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
    特別重要的是,在二里頭文化陶器中,以瓷土燒制的白陶爵、鬹、盉以及象鼻盉等器皿,標誌著中國原始瓷器的濫觴,因而頗為引人注目。  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考古一期發現青銅塊和青銅刀,二期發現大型青銅器鑄造作坊遺址。目前,二里頭遺址已發現青銅器250多件,包括容器、兵器、樂器、飾品和工具,尤其是以乳釘紋銅爵為代表的青銅禮器,展示了中國早期青銅器的工藝特徵和鑄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