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點項目名片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遺址保護區南約300米,佔地20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3億元,將於今年10月正式開館。遺址博物館之外,同步規劃建設有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屆時,這裡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早期中國國家形成與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歷程與成果展示基地。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伴隨著近60年的考古發掘,偃師二里頭遺址破解了中華民族一個重大秘密:距今3800年—3500年前,這裡出現了最早的王朝都邑,上演過夏的繁華以及夏商王朝的更迭。
在此背景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工程應運而生,並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於2017年6月11日正式開工建設。如今,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已進入開館倒計時。
5月22日,記者在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施工現場看到,博物館雄姿初現,烈日炎炎之下,數十名工人變身「蜘蛛俠」,在攀牆作業貼保溫層和隔水鋁板;廣場上正在進行綠化景觀施工。
「時間緊迫,現在館內館外、廣場綠化等裝修全部同步進行,文物布展裝修也開始進場設計。」項目工程組組長楊志偉介紹,「目前,工程隊、設計團隊都駐紮在現場,遇到問題及時碰頭商量解決,以確保如期開館。」
楊志偉說,當前工程進度上的最大難題是中央大廳「青銅爵」的裝修,由於其不規則的造型,展開的四個角有不同的弧度且不對稱,無法直接貼上青銅模板,現在正在採用3D掃描建模方案解決。
按照規劃,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等。地上一層公共區域東側設置有可容納400餘人的影視廳,觀眾可以在這裡觀看二里頭遺址專題片,了解「最早的中國」的歷史進程;地上二層文物展廳旁邊設置有文物修復展廳,觀眾可近距離觀看文物修復過程,感受「復活」歷史。
一直以來,由於缺乏明確、可靠的文獻記述,學術界對「最早的中國」在哪裡有爭議。對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表示,在二里頭之前,中華大地上曾經出現各式各樣的聚落,但它們的勢力範圍有限,當時的文明分布狀況如「滿天繁星」。隨著二里頭文化與二里頭都邑的出現,「滿天星鬥」似的若干政治實體並存的局面,進入到「月明星稀」的廣域王權國家階段。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掘,二里頭遺址揭示了眾多中國乃至東亞之「最」: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製作綠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雙輪車的車轍……這些重要發現成為探索中國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夏文化、夏商王朝紀年及分界的關鍵性證據。
剛剛上任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館長王獻本說,博物館建成後將再現「夏王朝」眾星捧月的風採,二里頭遺址近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將第一時間跟觀眾見面,展品還包括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成果、過程性文字、圖像資料等,「展覽主要分為三個主題:第一王朝、赫赫夏都、斷代探源,闡釋早期中國的形成歷程,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綠松石龍形器以及嵌綠松石銅牌飾、青銅爵等重要出土文物將作為鎮館之寶展出」。
王獻本說,除博物館外,二里頭遺址周邊規劃區域還包括二里頭遺址考古公園、二里頭遺址保護區、農耕區、旅遊開發等文化創意板塊以及冉莊、二里頭、四角樓、前李、圪當頭等五個傳統民俗文化村落,將吸引更多觀眾走進二里頭感受「華夏第一王都」風採,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