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發掘60周年丨許宏: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

2020-12-13 新京報網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早期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中國的歷史是五千年嗎?中國的歷史,究竟該從哪裡算起?為什麼說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為什麼說殷墟是中國信史的開端?考古人是幹什麼的?考古人會怎麼看歷史?早期王都又是什麼樣子的?


近幾十年來,隨著考古新發現、新材料的利用和社會科學方法的引入,中國歷史學開始提速變道,與傳統史學相比,在方法和視野上都有了重大改變,獲得了若干新結論。如何把專業研究圈子裡的新方法、新結論向公眾傳播,勾勒一段更接近真實歷史的中國歷史?


為此,博集天卷和新亞文化策劃出版了《中國通史大師課》,將一線考古人許宏,秦漢歷史研究學者王子今,宋史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張帆,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阿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鴻賓等中國歷史學界的頂尖學者聚集在一起,給普通人講述中國通史。


近日,在更讀書社(東城隆福店)舉辦的《中國通史大師課》新書分享暨系列講座首站,許宏為現場讀者解讀了早期中國。在中國文明史上,二里頭遺址晚於良渚,又早於殷墟,與二者相比,二里頭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在考古學界,二里頭卻被學者譽為「華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國」。


11月17日,許宏在活動現場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的重要性。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的觀念其實很晚才形成


為什麼二里頭如此重要?在許宏看來,二里頭就是「最早的中國」。


許宏認為,二里頭是整個東亞大陸人類群團從多元走向一體,從「滿天星鬥」變成「月明星稀」的一個節點,二里頭的發現,前無古人,開啟了諸多制度的先河——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所在的洛陽盆地,佔地不過1000多平方公裡,卻先後有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前後歷時1500年。除此之外,這裡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和車轍,發現了「井」字形大道,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四合院式的宮殿建築群,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發現了與祭祀有關的巨型坑。許宏說,對於歷史研究和考古學來說,這些都是匯聚了濃重王朝文明的要素,遠比他們所發掘的被譽為「超級國寶」的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更加重要。


今年是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也是許宏擔任二里頭考古隊隊長的第20個年頭。從1959年徐旭生的夏墟調查,到2019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這六十年間,二里頭考古隊先後經歷了趙芝荃、鄭光和許宏三任隊長,分別對應著「20後」、「40後」和「60後」。因此,許宏認為今年是自己的總結之年、轉型之年,田野工作也將自此告一段落,在這之後,他會有更多的寫作安排。他的第四本書《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目前已經進入寫作的最後階段。


2019年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2000餘件藏品。


許宏對自己的定位是考古人寫史,與歷史學家不同,考古學主要研究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有一套不同於文獻史學家的觀察研究歷史的方法。許宏曾經帶領他的團隊,花了七年多的時間,整理出五大本二里頭報告,共計四五百萬字,一共有62位作者參與撰寫。但在另外一方面,這套書的定價非常昂貴,而且即便是歷史學家,有人也覺得讀不懂。為什麼呢?許宏認為,這套書僅僅相當於將無字地書變成了文言文。


那麼,怎麼辦呢?許宏做了一個嘗試,他用自己二十年來的積累,寫成了《最早的中國》、兩版《何以中國》以及《大都無城》這四本小書,並將有關於早期中國的知識和成果融合在《中國通史大師課》的第一部分之中,開篇就講最早的中國,因為這是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最熱門的議題。


《中國通史大師課》,許宏等著,博集天卷丨嶽麓書社2019年10月版。


在《中國通史大師課》中,許宏寫道,「五千年」的說法與孫中山等成立的同盟會有關,而孫中山這一說法中的年代數據,據傳來自當時同盟會創辦的《民報》。有人推測《民報》採取了北宋理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書》的說法,認為黃帝紀年接近5000年。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具有5000年歷史這個觀念其實是很晚才形成的。


二里頭為什麼重要?


二里頭為什麼重要?重要就重要在二里頭的發現,前無古人,開啟了諸多制度的先河。許宏說,二里頭的發掘經歷了三任隊長,從「10後」到「90後」,不止三代人。


科技使考古插上翅膀,為什麼這麼說?許宏以最簡單的糧食顆粒為例,二里頭人吃什麼?答案是二里頭時期已經五穀齊備。這個結果怎麼來的呢?從土裡浮選出來的。浮上來的叫輕浮,包括糧食顆粒,也包括雜草和種子等;中浮主要是一些打制玉器的碎屑;下浮是雞骨頭、狗骨頭、鳥骨頭之類。顯然,這裡邊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但許宏說,在沒有浮選技術以前,土是可以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考古人必須是多面手,因為他們要研究人類過去的全部。

 

位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3號基址,攝於2002年5月23日。


一定要把中國放在全球文明史的視角來看,活動現場,許宏強調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從良渚、陶寺、石峁,到二里頭,許宏說,二里頭文明的崛起,意味著以中原為中心時代的到來,然後到西周大分封,才奠定了當代中國的基礎。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因此許宏把它簡稱為「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和秦王朝被許宏視為中國古代分封制的兩大節點,如果將整個華夏族群比作一棵大樹,許宏認為,二里頭正是大樹的主幹,向上全是枝丫,因此沒有辦法成為中國的代表。


許宏將二里頭和蘇美爾,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相提並論。許宏說,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出現在二里頭,所以易中天講中國史,從3700年前開始,把政治實體的誕生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並非胡說,相反,這一結論吸納了包括許宏本人在內的諸位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


文明的概念極為廣大,遠遠超出了國家產生的範疇。許宏之所以將自己的第三本小書命名為《大都無城》,正是因為這在他看來,是文化自信的表徵。許宏梳理了從二里頭到東漢這1900年間的歷史,他發現這其中居然有2/3的時間都邑不設防,沒有外城,正所謂「諸侯守在四夷,又焉用城」,直到曹魏的鄴北城和洛陽城才開始城郭齊備。


2016年,《大都無城》被評選為華文好書,為該書撰寫評語的劉蘇裡認為,這本書雖然小,卻從小的側面撥動了中國歷史的大脈搏。那麼,什麼是中國?許宏現場提到了自己的一篇文章《青銅催生中國》。他說,青銅時代意味著王朝禮制時代的到來,也因此,青銅禮器可以作為二里頭是否是最早中國政治實體的重要證據。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二里頭遺址發掘60周年 | 許宏:解密「最早的中國」
    60周年,亦是許宏擔任二里頭考古隊隊長的第20個年頭。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暨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學術研討會即將於2019年10月18日開幕,屆時隊長許宏將在新落成的二里頭博物館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發現至今60年,李伯謙在其中整整57年,他告訴記者,在二里頭村,徐旭生發現了殷商時代的陶片,並將其記錄下來,隨後,考古學者開始對二里頭長達60年的發掘,一個註定載入中國考古學史的名字由此漸為公眾熟知。出土眾多考古「中國之最」「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再現眾星捧月之「最早中國」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伴隨著近60年的考古發掘,偃師二里頭遺址破解了中華民族一個重大秘密:距今3800年—3500年前,這裡出現了最早的王朝都邑,上演過夏的繁華以及夏商王朝的更迭。按照規劃,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等。地上一層公共區域東側設置有可容納400餘人的影視廳,觀眾可以在這裡觀看二里頭遺址專題片,了解「最早的中國」的歷史進程;地上二層文物展廳旁邊設置有文物修復展廳,觀眾可近距離觀看文物修復過程,感受「復活」歷史。
  • 科學發掘60載,二里頭為啥這麼厲害?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頭遺址工作隊隊長許宏研究員介紹,這主要包括: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遺址有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最早的「井」字型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紫禁城」——二里頭宮城;最早的有中軸線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宮室建築群;最早的成組多進院落宮室建築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遺蹟和祭祀區域;最早的大型圍牆官營作坊區;
  • 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化——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
    □河南日報記者 田宜龍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娜 沈若宸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讓「最早的中國」展示在世人面前。10月19日至20日,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洛陽舉行。1959年夏天,中國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其後展開了一場為期60年、歷經三代人的考古發掘。「60年來,二里頭遺址發掘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和青銅器,發掘出一批宮城基址和宮城建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育彬說,對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在實踐中完成保護文物、進行考古發掘科學研究的使命,是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 未來帶您認識最早的中國
    ,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二里頭遺址有著數不清的「之最」。展品主要來自二里頭遺址近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二里頭文化區內重要遺址出土遺物,以及在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開展過程中留下的文字、圖像資料等。博物館計劃於2019年建成,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和展示利用示範區。
  • 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
    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將在世人面前展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個聽起來平平無奇卻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耀眼的名字。
  • 二里頭遺址歷經60年的考古發掘,三代考古人講述他們的專屬記憶
    河南商報記者專訪到數位親歷二里頭遺址發掘的考古人,跟著他們一起回望這段不朽的文明。第一代考古人劉忠伏:爬上14米高的腳手架「航拍」1975年,劉忠伏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1978年正式加入二里頭遺址的發掘,是第一代考古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 反對把二里頭遺址稱為「二里頭文化」並冠以「夏都」名號
    為什麼「二里頭遺址」能夠被認定為「二里頭文化」的中心聚落,官方的「版本」是1977年夏鼐先生最早命名了「二里頭文化」。夏鼐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國內外都有大量的考古實踐,對我國考古學文化分期貢獻巨大。
  • 【反對把二里頭遺址稱為「二里頭文化」並冠以「夏都」名號】
    為什麼「二里頭遺址」能夠被認定為「二里頭文化」的中心聚落,官方的「版本」是1977年夏鼐先生最早命名了「二里頭文化」。夏鼐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國內外都有大量的考古實踐,對我國考古學文化分期貢獻巨大。
  • 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多項精彩活動連連看
    原標題:多項精彩活動聚焦二里頭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田宜龍李宗寬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雪娜沈若宸)今年是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記者從10月18日洛陽市政府召開的媒體吹風會上獲悉,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之際,洛陽市將舉行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精彩活動。為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洛陽提出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並於去年舉辦了首屆世界古都論壇。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的主題為「古都保護與城市生活」。
  • 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年 實證夏都已成學界共識
    孫自法 攝中新網洛陽10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 李貴剛)為紀念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二里頭遺址發現60年,來自全球五大洲的考古、歷史等領域專家學者19日齊聚千年古都洛陽,一起見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迎客,共襄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和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場盛會。
  •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國寶
    中國最早的青銅酒禮器——青銅爵、「超級國寶」綠松石龍形器、詭異的獸面紋銅牌飾……二里頭遺址發掘近60年,除龐大的宮室建築群、大型青銅器冶鑄作坊遺址、綠松石器製造作坊等被發掘出外,有不少國寶級文物也橫空出世。本文擷取二里頭出土的部分精品文物與讀者共享。
  • 在二里頭 觸摸「最早的中國」
    二里頭發現至今60年,李伯謙在其中整整57年,他告訴記者,在二里頭村,徐旭生發現了殷商時代的陶片,並將其記錄下來,隨後,考古學者開始對二里頭長達60年的發掘,一個註定載入中國考古學史的名字由此漸為公眾熟知。     出土眾多考古「中國之最」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
  • 二里頭遺址:興華夏之禮 立最早王都
    華夏第一王都的氣象,今天可用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中的幾個 「中國之最」來概括: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 (後世宮城直至明清 「紫禁城」的源頭)、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作坊……究其精神內核,則是一個 「禮」字。
  • 二里頭遺址,揭示古老文明的無字天書
    考古隊員順藤摸瓜,發現居然有一條東西向的大路,與之前宮殿區東側大路垂直交叉,主幹道的十字路口找到了,許宏稱其為「中國最早的十字路口」。隨後,第三條和第四條道路也相繼被找到。至此,二里頭都邑中心區縱橫交錯的井字形道路網重見天日。已發現的4條大道,寬闊整潔,走向與1、2號宮殿基址圍牆方向基本一致。
  • (新華調查·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
    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將在世人面前展現。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個聽起來平平無奇卻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耀眼的名字。
  • 科學發掘六十載 揭開二里頭遺址的面紗
    自1959年發現二里頭遺址,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為代表的考古人便開始了對古老文明的追尋之旅。六十年一甲子,直接參與二里頭考古的人很多,一代人完成了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承接著一代人的希望…… 今年是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多場學術研討舉行。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洛陽偃師,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建設項目——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同步開園,中國最早的王朝圖景得以生動呈現。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是1959年二里頭遺址被發現以來新的裡程碑。
  • 揭開二里頭遺址的面紗
    自1959年發現二里頭遺址,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為代表的考古人便開始了對古老文明的追尋之旅。六十年一甲子,直接參與二里頭考古的人很多,一代人完成了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承接著一代人的希望……今年是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多場學術研討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