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早期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中國的歷史是五千年嗎?中國的歷史,究竟該從哪裡算起?為什麼說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為什麼說殷墟是中國信史的開端?考古人是幹什麼的?考古人會怎麼看歷史?早期王都又是什麼樣子的?
近幾十年來,隨著考古新發現、新材料的利用和社會科學方法的引入,中國歷史學開始提速變道,與傳統史學相比,在方法和視野上都有了重大改變,獲得了若干新結論。如何把專業研究圈子裡的新方法、新結論向公眾傳播,勾勒一段更接近真實歷史的中國歷史?
為此,博集天卷和新亞文化策劃出版了《中國通史大師課》,將一線考古人許宏,秦漢歷史研究學者王子今,宋史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張帆,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阿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鴻賓等中國歷史學界的頂尖學者聚集在一起,給普通人講述中國通史。
近日,在更讀書社(東城隆福店)舉辦的《中國通史大師課》新書分享暨系列講座首站,許宏為現場讀者解讀了早期中國。在中國文明史上,二里頭遺址晚於良渚,又早於殷墟,與二者相比,二里頭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在考古學界,二里頭卻被學者譽為「華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國」。
11月17日,許宏在活動現場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的重要性。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的觀念其實很晚才形成
為什麼二里頭如此重要?在許宏看來,二里頭就是「最早的中國」。
許宏認為,二里頭是整個東亞大陸人類群團從多元走向一體,從「滿天星鬥」變成「月明星稀」的一個節點,二里頭的發現,前無古人,開啟了諸多制度的先河——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所在的洛陽盆地,佔地不過1000多平方公裡,卻先後有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前後歷時1500年。除此之外,這裡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和車轍,發現了「井」字形大道,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四合院式的宮殿建築群,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發現了與祭祀有關的巨型坑。許宏說,對於歷史研究和考古學來說,這些都是匯聚了濃重王朝文明的要素,遠比他們所發掘的被譽為「超級國寶」的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更加重要。
今年是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也是許宏擔任二里頭考古隊隊長的第20個年頭。從1959年徐旭生的夏墟調查,到2019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這六十年間,二里頭考古隊先後經歷了趙芝荃、鄭光和許宏三任隊長,分別對應著「20後」、「40後」和「60後」。因此,許宏認為今年是自己的總結之年、轉型之年,田野工作也將自此告一段落,在這之後,他會有更多的寫作安排。他的第四本書《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目前已經進入寫作的最後階段。
2019年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2000餘件藏品。
許宏對自己的定位是考古人寫史,與歷史學家不同,考古學主要研究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有一套不同於文獻史學家的觀察研究歷史的方法。許宏曾經帶領他的團隊,花了七年多的時間,整理出五大本二里頭報告,共計四五百萬字,一共有62位作者參與撰寫。但在另外一方面,這套書的定價非常昂貴,而且即便是歷史學家,有人也覺得讀不懂。為什麼呢?許宏認為,這套書僅僅相當於將無字地書變成了文言文。
那麼,怎麼辦呢?許宏做了一個嘗試,他用自己二十年來的積累,寫成了《最早的中國》、兩版《何以中國》以及《大都無城》這四本小書,並將有關於早期中國的知識和成果融合在《中國通史大師課》的第一部分之中,開篇就講最早的中國,因為這是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最熱門的議題。
《中國通史大師課》,許宏等著,博集天卷丨嶽麓書社2019年10月版。
在《中國通史大師課》中,許宏寫道,「五千年」的說法與孫中山等成立的同盟會有關,而孫中山這一說法中的年代數據,據傳來自當時同盟會創辦的《民報》。有人推測《民報》採取了北宋理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書》的說法,認為黃帝紀年接近5000年。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具有5000年歷史這個觀念其實是很晚才形成的。
二里頭為什麼重要?
二里頭為什麼重要?重要就重要在二里頭的發現,前無古人,開啟了諸多制度的先河。許宏說,二里頭的發掘經歷了三任隊長,從「10後」到「90後」,不止三代人。
科技使考古插上翅膀,為什麼這麼說?許宏以最簡單的糧食顆粒為例,二里頭人吃什麼?答案是二里頭時期已經五穀齊備。這個結果怎麼來的呢?從土裡浮選出來的。浮上來的叫輕浮,包括糧食顆粒,也包括雜草和種子等;中浮主要是一些打制玉器的碎屑;下浮是雞骨頭、狗骨頭、鳥骨頭之類。顯然,這裡邊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但許宏說,在沒有浮選技術以前,土是可以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考古人必須是多面手,因為他們要研究人類過去的全部。
位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3號基址,攝於2002年5月23日。
一定要把中國放在全球文明史的視角來看,活動現場,許宏強調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從良渚、陶寺、石峁,到二里頭,許宏說,二里頭文明的崛起,意味著以中原為中心時代的到來,然後到西周大分封,才奠定了當代中國的基礎。二里頭是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因此許宏把它簡稱為「最早的中國」。二里頭和秦王朝被許宏視為中國古代分封制的兩大節點,如果將整個華夏族群比作一棵大樹,許宏認為,二里頭正是大樹的主幹,向上全是枝丫,因此沒有辦法成為中國的代表。
許宏將二里頭和蘇美爾,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相提並論。許宏說,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出現在二里頭,所以易中天講中國史,從3700年前開始,把政治實體的誕生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並非胡說,相反,這一結論吸納了包括許宏本人在內的諸位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
文明的概念極為廣大,遠遠超出了國家產生的範疇。許宏之所以將自己的第三本小書命名為《大都無城》,正是因為這在他看來,是文化自信的表徵。許宏梳理了從二里頭到東漢這1900年間的歷史,他發現這其中居然有2/3的時間都邑不設防,沒有外城,正所謂「諸侯守在四夷,又焉用城」,直到曹魏的鄴北城和洛陽城才開始城郭齊備。
2016年,《大都無城》被評選為華文好書,為該書撰寫評語的劉蘇裡認為,這本書雖然小,卻從小的側面撥動了中國歷史的大脈搏。那麼,什麼是中國?許宏現場提到了自己的一篇文章《青銅催生中國》。他說,青銅時代意味著王朝禮制時代的到來,也因此,青銅禮器可以作為二里頭是否是最早中國政治實體的重要證據。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