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青銅酒禮器——青銅爵、「超級國寶」綠松石龍形器、詭異的獸面紋銅牌飾……二里頭遺址發掘近60年,除龐大的宮室建築群、大型青銅器冶鑄作坊遺址、綠松石器製造作坊等被發掘出外,有不少國寶級文物也橫空出世。本文擷取二里頭出土的部分精品文物與讀者共享。
綠松石龍形器
該綠松石龍形器出土於宮殿區的3號宮殿基址的貴族墓,放置於墓主人的右臂之上,呈擁攬狀,一銅鈴置於龍身之上。龍身長約65釐米,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大小僅有0.2釐米至0.9釐米,厚度僅0.1釐米。
龍頭隆起於託座上,呈淺浮雕狀,吻部略微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梁,眼睛呈梭形,輪廓線富有動感,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
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綠松石片組成菱形主紋象徵麟片,分布於全身,龍尾呈圓弧隆起,非常逼真,若遊動狀,躍然欲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這件綠松石龍用工之巨、體量之大、製作之精之巧、用綠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見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出土時,考古工作者在獲取了墓葬的基本材料後,將其整體套箱起取,運回實驗室清理。
該文物的出土,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有的學者認為,這件綠松石龍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國龍」。
獸面紋銅牌飾
這件文物1984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11號墓,長約16.5釐米,寬8至12釐米,以青銅鑄成主體框襯,整整齊齊地鑲嵌著數百片綠松石,雖歷經三千多年仍無一鬆動脫落,工藝精湛,保存得非常完好。銅牌上古銅色與藍綠色相間的綠松石交相輝映,可以想像牌飾持有者的氣派。
許宏介紹,二里頭出土的類似銅牌飾有3件。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是一種極具二里頭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屬於禮器範疇。以青銅鑄出的圓角凹腰狀的牌體正面弧凸,上鑄獸面紋,再以細小的綠松石片鑲嵌其中。這類器物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胸腹部附近,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的紐,或許是縫於衣服上的。
獸面紋的獸究竟表現的是哪一種動物,龍?虎?鳥?狐?熊?學者說法不一。
乳釘紋青銅爵
該乳釘紋青銅爵高22.5釐米,流、尾長31.3釐米,壁厚0.1釐米。杯身為細腰瘦腹的筒狀,一側有便於端握的把手,下部為三根扁長尖足。杯口窄長流、尖長尾,斟酒時,酒從長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釘狀雙柱矮小,既好看,又實用。
該青銅爵1975年在二里頭遺址被村民發現,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完整青銅酒禮器之一。乳釘紋青銅爵年代久遠,製作精美,堪稱國之瑰寶,為人們探究中國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