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平調:鮮活舞臺背後的左支右絀

2020-12-21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生存,還是傳承?——國家級非遺寧海平調現狀觀察

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程曉剛文/圖

取200公斤以上雄性肉豬的獠牙,經加工後,演出者即使睡覺都要將其含在口中,以舌攪動,結合齒、唇、氣的功夫,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練習「耍牙」。經過兩三年的訓練,終於可以施展變口技藝,從2顆牙,到4顆、6顆、8顆,最頂尖的傳承人可以在表演時吐露10顆獠牙。這便是寧海平調最令人稱奇的絕技,在傳統劇目《金蓮斬蛟》中,「耍牙」生動刻劃了劇中人物獨角龍的野性與靈動。

據記載,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餘姚腔流入浙江寧海,和當地的民間曲藝、吹唱班結合,用寧海地區方言念白和演唱,聲調時而高亢時而婉約,一唱眾幫,形成寧海平調的獨特韻味。至2006年,寧海平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日前,記者來到浙江寧波,觀看了寧波市優秀劇目展演劇目之一、新編寧海平調《葛洪》的首演。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江瑤執導,編劇楊東標、孫仰方創作。兩位編劇自2018年3月到寧海縣岔路鎮實地採風後投入創作,經6次修改,於今年6月定稿。寧海縣平調藝術傳承中心經過緊張排練,在10月9日將這部取材於當地、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平調新劇搬上寧波逸夫劇院的舞臺,並將於11月11日赴溫州參加浙江省第十四屆戲劇節展演。

寧海縣平調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唐潔妃告訴記者,葛洪是東晉道士、醫學家,他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急救手冊」,其中就包含對青蒿療效的記載。諾貝爾獎獲得者、寧波人屠呦呦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提到,她從該記載中獲得靈感和啟發,最終提取青蒿素。葛洪曾長期落腳於寧海梁皇山四周的村鎮,即今天的岔路一帶,採藥行醫,創作這部戲是為了紀念他。

相關焦點

  • 百姓雲舞臺,有戲「藝」起來!平調《葛洪》,專屬寧海人的獨有驕傲
    2020-03-27 16:15 來源: 澎湃新聞 寧海發布 百姓雲舞臺,有戲「藝」起來!國家級「非遺」寧海平調原創大戲《葛洪》,你「雲欣賞」了嗎?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寧海平調(越)劇團「寧海平調」傳承基地
    傳承項目:寧海平調申報單位:寧海平調(越)劇團命名時間:2009年6月  寧海平調(越)劇團團部(百花劇場)現有演出場地2000平方米,學員6人,年投入經費10萬元,年授課次數12次。目前已有3名學生掌握平調「耍牙」絕技,其他學生還在培訓中。  寧海平調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曾經是燦爛的戲曲藝術。
  • 傳承地方戲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寧海平調」走進浙江工商職院
    「原本為學分而來,現在為戲曲而著迷」  帶隊參加此次活動的唐潔妃是寧海縣平調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演員。據唐潔妃介紹,寧海平調是寧波寧海古老的地方劇種,產生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浙江工商職院將寧海平調引入人文素質...
    唐潔妃介紹說,寧海平調是寧波寧海古老的地方劇種,產生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戲曲,寧海平調既傳承了宋元南戲的遺韻又兼有清代戲劇傳奇的特徵,集中體現了浙東古代民間風情和文化理念。
  • 新編平調大戲《葛洪》在甬首演
    寧海新聞網訊(記者卓佳洋通訊員邵穎玢)昨晚,新編平調大戲《葛洪》在寧波逸夫劇院首演,吸引了眾多戲迷前往觀看。縣領導葉秀高、王鴻飛、童青燕參加。  作為繼《白雀寺》後我縣推出的又一部平調大戲,《葛洪》總時長105分鐘,講述了晉朝時期寧海瘧疾瘟疫頻發,葛洪與妻子鮑姑不計個人安危,以百姓利益為重,奔走行醫,並研發了以青蒿汁為主的有效藥物,消退瘟疫的故事。
  • 鄉土寧海 | 亂彈守護人
    舞臺語言往往結合地方官話,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別具特色。 寧海亂彈在台州亂彈的基礎上形成,融合了寧海本地的特色,將寧海的民俗鄉韻、地方文化、方言俚語滲透其中,逐步改良成了寧海亂彈。建國後一度興盛,七八十年代曾在城裡鄉間廣受歡迎,之後逐漸衰落。 白嶠亂彈始於建國之後。
  • 寧海古戲臺:傳承歷史文化的精神家園
    前天上午,寧海縣平調藝術傳承中心演員在強蛟鎮薛岙村的古戲臺上表演國家級非遺項目——「寧海平調」中的「耍牙」絕技,200餘名村民前來觀看。(徐培良 攝)張悅 製圖記 者 孫吉晶通訊員 卓佳洋 徐銘懌本月8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寧海平調」中的「耍牙」絕技在寧海強蛟鎮薛岙村有著百年歷史的古戲臺上亮相。
  • 浙江寧海百年古戲臺亮「耍牙」絕技
    吳立高 攝日前,國家級非遺項目——「寧海平調」中的「耍牙」絕技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薛岙村百年古戲臺上重新「活」了起來。百年古戲臺不僅是寧波寧海鄉村的「社交場所」,還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精美的雕刻工藝,成為研究清代建築史、戲曲舞臺藝術史、江南民俗史及木雕文化等的物質載體。
  • 非遺傳承,武安平調落子專場開唱了!
    為傳承和弘揚武安地方戲曲文化,7月2日晚,我市戲劇曲藝家協會舉行了以「向黨生日獻禮,助力旅發大會」為主題的平調落子李派藝術演唱會,王新榮、周素霞、張紅英等優秀演員參加了此次演出。武安平調落子演唱會以王新榮的一曲武安平調《江姐》選段「寒風撲面」,拉開了演唱會序幕。王新榮是武安平調落子泰鬥級人物李魁元老師的開門大弟子,也是我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所唱曲目贏得在場人員熱烈掌聲。
  • 武安平調落子《賣妙郎》時隔37年再上演
    武安平調落子《賣妙郎》演出現場。  12月27日晚上,邯鄲市武安平調落子經典劇目《賣妙郎》時隔37年之後,在武安賓館精彩上演,優美動聽、細膩婉轉的平調落子唱腔,以及跌宕起伏的劇情,令臺下觀眾感動落淚,掌聲經久不息……  武安平調落子劇《賣妙郎》是武安平調落子劇團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獨創的一部優秀劇目,劇情以劉惠英賣子孝敬公爹為主線,周文選中榜得官並被招為丞相之婿,休妻劉惠英。
  • 大平調劇團發展的幾點建議
    大平調劇團發展的幾點建議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摘要:大平調劇團近些年在豫北、魯西、冀南地區發展十分迅猛,在戲曲演出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農村大部分舞臺都不乏其精彩演出,他們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作品,贏得了廣大觀眾群體的認可和褒獎。同時也為大平調的發展與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
  • 徐霞客遊記開篇寫「寧海」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裡,至梁皇山……」397年前的5月19日,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到了寧海。這一天的行程結束後,他在歇腳地落筆寫下了這句話。名聞中外的巨著《徐霞客遊記》就此開篇。   徐霞客為何不選擇從家鄉開遊,而要選擇在寧海?而且,還專門選擇了寧海開始寫他的遊記?
  • 寧海古戲臺「活」了
    8月8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寧海平調」中的「耍牙」絕技在寧海強蛟鎮薛岙村有著百年歷史的古戲臺上亮相。「耍牙」傳承人薛巧萍的精彩演出,不僅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歡樂,也讓百年古戲臺重新「活」了起來。為了把古戲臺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該鎮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對轄區內的古戲臺進行修繕修復,使其重新承擔起鄉村小舞臺的功能。「修繕後的古戲臺,重新煥發出昔日的風採。」強蛟鎮宣統委員褚崢嶸說,它們成了當地群眾看演出、聽講習的文化活動中心,傳承歷史文化的精神家園。
  • 邯鄲武安平調落子《賣妙郎》時隔37年再上演!催人淚下
    12月27日晚上,邯鄲市武安平調落子經典劇目《賣妙郎》時隔37年之後在武安賓館精彩上演,優美動聽、細膩婉轉的平調落子唱腔,以及跌宕起伏的劇情,令臺下觀眾感動落淚,掌聲經久不息……武安平調落子劇《賣妙郎》是武安平調落子劇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獨創的一部優秀劇目
  • 大平調劇團發展的幾個建議
    摘要:大平調劇團近些年在豫北、魯西、冀南地區發展十分迅猛,在戲曲演出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農村大部分舞臺都不乏其精彩演出,他們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作品,贏得了廣大觀眾群體的認可和褒獎。加之各鄉、各村的數量,豫北大約有40多個業餘大平調劇團。(截止2014筆者實地考察濮陽地區又增加了9個)。大平調劇團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的背後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觀眾流失、劇目老化、技藝失傳、演員缺少、服裝道具破舊等等。本文就大平調劇團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武安平調落子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武安平調落子 2020-04-0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的平調落子是個啥?
    其實,「平調落子」之謂,並非指一個劇種,而是平調、落子兩個劇種,後來才發展成二者不分家的情況。現在的區分主要是:平調多演大戲,落子多演小戲。  一  平調多演大戲  平調發源於河北省武安縣(今武安市),流布於冀南、豫北、晉東南一帶,自清代中葉形成以來,久演不衰。
  • 國家級非遺大平調傳承人張相彬推薦稀有劇種大平調(大平調部落)
    大平調(中國)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豫韻戲痴!大平調部落分享。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地方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歷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平調就逐步定名為大平調,相沿至今。
  • 平調落子劇《大喇叭》唱響石家莊大劇院
    記者 劉瀾瀾 攝長城網10月7日訊(記者 劉瀾瀾)「鼓點幾聲喇叭響,引人急憤惹人狂,能讓人哭讓人笑,能扎肝肺能穿腸……」10月7日晚,由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排演的平調落子劇《大喇叭》在石家莊上演。「這是一部抗日題材的劇目,主要表達了抗戰時期一群以吹歌為生的老百姓以喇叭、聲音為武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