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漲說歷史原創,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每一個畫家都有自己擅長畫的領域。齊白石擅長畫蝦,徐悲鴻擅長畫馬,而文與可擅長畫竹。
竹子剛生出來的時候,只有一寸來長,但是它的節和葉已經分明,已經具備了。在它還是竹筍的時候,他的外面包裹著一層層的籜,就像蛇腹下到橫鱗一樣。其他畫竹子的人,只是一節節地畫出來,一葉葉地堆積復加,這樣畫出來的竹子雖然也是像模像樣的,但是少了竹子該有的神韻。
文與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畫家,最擅長畫山水畫,尤其是竹子。文與可畫竹子的時候,他的心裡已經有一棵完整的竹子的形象了,拿起筆來,按照心中所想的,筆尖和心中的那棵竹子完全契合,手起筆落,好像輕輕鬆鬆隨隨便便就可以畫好竹子了似的。真的很容易,就像我說的這樣。
文與可與蘇軾是好朋友,他曾經給蘇軾說過,他畫竹的秘訣就是:畫的時候要一口氣畫完,同時運筆還要快,迅速描繪出心中想的那棵竹子的形象,稍慢一點都不行,只要稍一放鬆,心中的那棵竹子就消失了。這不是我隨意找來的,憑空捏造的畫法,真的是文與可的口述,是蘇軾記載下來的。
可是為什麼蘇軾沒有成為畫竹子的高手呢?蘇軾自己給出了答案:我心裡明白,是這樣做的道理,但是做不到啊!
這樣心手不一的狀況,並不是只有蘇軾才有的。明明在心裡已經有了構想,但做起來卻是另一番境況。明明覺得這件事自己可以辦到,具體步驟也已經想清楚了,可是事到臨頭,突然全都不記得了。有的時候即便是記得,做出來的結果和心中預想的也不一樣。和指畫竹子是這樣,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蘇軾總結說,這還是不熟練的原因呀!
文與可畫竹子,只是一個個人愛好而已。通常喜歡竹子的人,個人修養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竹子的氣節,竹子的風骨,都可以在他的為人上找出來。文與可只覺得自己畫的竹子看著還不錯,並沒有多好,更沒有想過要靠字畫來發財致富。
但是別人不這麼想,很多人都喜歡他畫的竹子,甚至有人給他送來了白絹,讓他在上面作畫。而且這樣仰慕他的畫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他們真的喜歡文與可的畫嗎?他們只是借墨竹標榜自己罷了。
文與可可沒有因為那些人喜歡他的畫而得意,反而更加討厭他們了。而且文與可也是個有脾氣的人,他憤怒地把白絹丟到地上,大聲罵道:「這些白絹哪裡配的上我的竹子!只配給我做襪子!」果然很有竹子不趨炎附勢的個性。
後來,文與可不在洋州做太守了,此時的蘇軾正是徐州的太守。為了擺脫那些瘋狂的粉絲們,文與可撒了一個小謊,並寫信告訴了蘇軾,他在信中說:「最近呀,我已經告訴大家,我們畫墨竹的這個流派的傳人,已經傳到了徐州的蘇軾那裡,讓他們找你去求畫了。看來做襪子的材料都要匯集到你那裡去了,你多多保重吧。」
在這封信的末尾,表達了他打算用長絹,畫一幅萬尺長的寒竹來。蘇軾也愛開玩笑,對文與可說,如果要畫萬尺高的竹子,這恐怕會需要二百五十匹絹呢!我知道你就是不想給他們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一大批絹罷了。
玩笑歸玩笑,文與可當即就把他在篔簹谷所畫的篔簹谷傾斜的竹子送給了蘇軾,還解釋說:「這竹子雖然看上去只有幾尺高,但有它卻有萬尺的氣勢,說不定真的會長萬尺之高呢!」這竹子沒什麼好看的,可是它贏在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