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13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網主辦,投中資本協辦的「第14屆中國投資年會·有限合伙人」峰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本次會議以「縛蒼龍」為主題,探討在如今複雜的經濟周期、疫情風險的環境下,行業如何「謙卑地認知,樂觀地應對,廣泛地協作」。
會上,在合創資本管理合伙人錢強的主持下,和暄資本集團管理合伙人陳榮華、三一創投董事長高大明、鈦信資本創始合伙人高瑩瑩、唐興資本創始人宮蒲齡、亦莊產投副總經理楊全文、中巖投資管理合伙人張挺、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副總裁張小娟七位有豐富高精尖科技產業投資經驗的投資人,就各自對硬科技的理解,以及投資硬科技企業的邏輯展開討論。
經過激烈的討論,投資人達成了四點共識:第一,全社會的共識是中國就是要科技創新,要往硬科技投資硬、科技發展的方向走;第二,投資硬科技對投資人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要求大家能夠專業專注,本身要有一定的資源;第三,選擇標的是要看項目市場落地的潛力;第四,要觀察創始人是否有從一個技術專家發展成為企業家的潛質。
圓桌主題:UP,UP,硬核科技的暢想
主持人:大家好!首先非常榮幸我來主持本次的交流,感謝投中網和投中信息能夠給大家提供這樣的平臺。今天的話題是有關硬科技的投資,希望大家能夠多分享一些乾貨。首先請各位投資人做個自我介紹。
和暄資本 陳榮華:我是和暄資本的陳榮華,股權這塊主要是做網際網路新經濟這個領域。硬科技這塊,我們也看到了中國新經濟巨大的機會,我們有一些布局,最近在投商業航天、商業火箭、衛星這方面的項目。目前總的海外資產規模10個億,主要在一級有7億美金。
唐興資本 宮蒲玲:唐興資本是我剛創辦的機構,我圍繞硬科技領域堅持投了20年,目前的投資方向是發揮我們過去的優勢,硬科技主要投軍民融合、電子信息、先進位造、大健康相關的領域。
三一創投 高大明:我來自三一集團,三一集團是中國最主要的一家裝備生產商,我們是硬科技領域裡面比較硬的科技。我們超過了日本的小松,僅次於美國的凱恩比勒。
我們是投資以自有資金為主,我們認為中國的工業現在基本上佔到全球的差不多四成左右的份額,接下來真正外延性增長的機會,不會像過去30年那麼多,接下來中國的工業發展往技術的品質上走。中國工業企業家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如何來把好多事情做深、做好、做透,而不是盲目的擴張。
我們提煉的投資主題是所謂的工業升級這個概念,具體的賽道主要是三個細分賽道,第一是往上遊做,新興材料,分離器件做成半導體器件的。第二個領域是裝備,主要的邏輯往細分做。第三個做聯接,中國的通信技術整體來說比工業水平在全球的位置要高一些,我們把一些成熟的數位化的一些工具在工業場景進行落地、應用。
基本上每年的投資規模是在3、4億左右,我們跟一般產業機構不一樣,工業網際網路我們也投資,同時我們自己運營,自己是大股東,也做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比較靠前的品牌,所以我們有時候既坐主駕駛,又坐副駕駛,主駕駛是投資,副駕駛圍繞這幾個領域會有自己控制性的創業的平臺。
鈦信資本 高瑩瑩:鈦信資本 高瑩瑩:大家好,特別感謝投中的邀請,今天可以跟各位朋友一塊做個交流,硬科技是鈦信資本投資的主要的行業方向,鈦信做股權投資有4年多的時間,還是行業新兵。鈦信有幾個特點跟大家先介紹一下,總結下來有「三投三不投」。
第一個是投精不投多。投資精品項目,鈦信投的都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我們統計了一下,大概有2/3,全球排前三的行業龍頭。第二個是投重不投輕,好的機會、好的項目就會重度投,現在項目平均單筆投資金額2個多億,最近在我們看好的基因測序的賽道,超長周期的賽道,核心資產,華大智造我們是投了6個多億。第三個是順勢不跟風。確實我們做投資要順應趨勢,但是不能盲目跟風。一定要通過深入研究去判斷投資機會,很多熱點風口是不具有底層邏輯支撐的。我們要投的是具有底層邏輯的長期趨勢。
舉個例子,之前投的道通科技,今年年初在科創板IPO上市,這個項目並不是汽車領域的熱點的方向,行業的底層邏輯,企業團隊都非常好。這個項目我們給投資人帶來了10倍的回報,10個多億的投資收益,這個量級的投資收益,一定不是跟風投資帶來的。這是鈦信作為行業新兵的三個特點。
亦莊產投 楊全文:我來自亦莊產投,是地方國資企業,我們主要的投資方向是聚焦硬科技,主要包括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醫療器械、機器人、高端裝備5個領域。我們投的項目比較多,直投的項目大概150多個,金額應該有幾百億,基金規模更大一點,到現在為止大概70多支基金,任教出去500多億,參與基金的規模有6000億,我們參與了幾個大的,國家集成電路一期二期,先進位造業基金,北京科創基金等等一些比較大體量的基金。下面還有金融服務板塊、租賃、擔保。亦莊要做的很大的一個的國家層面的工作,主要由這個公司來承擔廠房、其他的硬體的投資這方面的。另外一塊還有一個產業基地,原來叫移動矽谷創業中心,現在改成國家信創園,繼續擴大規模,今年也拿了一塊地,會提供更多的空間來承載新的用戶。
中巖投資 張挺:我是中巖投資,主要負責琅邪母基金的投資,從2003年開始就做了集成電路的併購,當時跟楊總也做了機器人、智能網聯方面的投資,現在進入到模擬,從下遊往上遊遷徙,做一些前瞻性的科技方面的投資。
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 張小娟:大家好,我是來自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的張小娟,高精尖基金是北京市財政局和北京市共同發起設立的一支引導基金。這個基金是2015年設立,當時重點投資領域就是適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我們重點聚焦於一些科技創新、高端製造和一些創新的業態。投資領域也比較廣泛,整體上覆蓋了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健康診療、軍民融合、新能源汽車、自主可控信息系統等。
基金主要是母子基金的形式,母基金全部是財政資金的認繳,基金規模200億,經過5年的發展,基金形成了有27個合作的子基金,投資規模已經超過了200億。穿透下去投了120個項目,投資的體量達到70個億。
主持人:謝謝各位,我也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來自於合創資本,團隊成立於2010年,主要專注於初創期和早中期的科技型企業的投資,這十年投資了近90家企業。我們專注於電子信息和醫療器械領域的投資,重點包括通訊及汽車電子領域的半導體晶片和器件、信息化服務、信息安全、人工智慧等。
最近幾年,中國的模式創新和人口紅利已經走到了一定階段,目前來看科技創新是啟動中國經濟發展再次騰飛的一個動力和引擎。因此無論是政府、市場還是全社會,大家都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中國要發展硬科技。所以推出了科創板,創業板的註冊制也馬上要實施了。我想對投資硬科技的都是一些利好。
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分享一些乾貨。第一個問題圍繞大家對硬科技的理解,以及我們各自在投資硬科技的項目中的一些判斷標準或者是投資邏輯。
做硬科技投資,首先要有愛心、有耐心
和暄資本 陳榮華:之前我們投軟科技多一些,包括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這兩年開始,我們關注一些硬科技,原因也是在於我們看到了這個領域,包括機器人,5G。商業航天的一些機會。我們看大行業的時候會看主流的趨勢,真正在落地的時候,還是看具體項目。有時候碰到幾個核心項目,在子領域有很強領導力的時候,我們會在這個投資公司的上下遊去延伸來看相應的機會和做評估。這是我們一個大的邏輯。
硬科技在整個國際環境相對比較緊張的狀況下,我們確實會看很多機會。今天上午談到很多中國的進口替代的機會,包括像傳統上歐美很強的一些晶片,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好的標的。我們在這些領域自己不斷的學習,把核心的需求,真正能夠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包括能做這個事情、有能力的團隊篩選出來。
唐興資本 宮蒲玲:主持人剛問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對硬科技的理解和認知。硬科技首先是比較特殊的領域,由於大量的科技人員和科研人員經過長期的研究、積累所形成的一個門檻比較高、不可輕易的複製的技術。而這個技術可能在業務方面,也有明確的應用場景。
另外,這個技術應該是能代表在某一個細分領域裡,是引領性的或者是前沿性的技術項目。它可以普遍應用在我們的各個領域,比如說我們投的硬科技,會應用在軍工、航空航天,包括電子信息的半導體方面,也可以用在各行各業、製造領域等。包括我們的新材料,應用到製造基礎產業的應用上,包括醫療等。
至於投資邏輯。從事這麼多年的硬科技的投資,也有一些體會的或者是一些感觸,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做硬科技投資是蠻難的事,對投資人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甚至跟其他的消費,或者其他領域的投資,對團隊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主要是硬科技自身的屬性,投資的周期長,投入大,風險大,但是相對的收益也會高。它的可複製性會差一些。但在整個應用端的競爭相對來說沒有其他像消費領域的一些項目競爭那麼激烈,因為它門檻高。
此外硬科技領域還有一個屬性,大部分硬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都是科研人員、教授,或者是工程師,所以,大家對企業的管理和和運營、對市場的認知都比較陌生,特別在跟應用端的對接和落地方面,有很多的欠缺。
根據硬科技的特點,我們做硬科技投資,首先一點要有耐心、得有愛心。首先不能急功近利,不光自己的投資可能會遭受損失,也會害了企業,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作為硬科技投資,應該有耐心,堅持價值投資,要尋找真正的價值。此外還要看技術有沒有明確的市場運用場景,能不能有跟市場明確接地氣落地的產品和項目,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我們開早會還在說,我們的打法上,也要做調整。我們要強化我們的投資效率,和要整合資源,不僅要有洞察能力,更主要的是你幫助企業的能力,能為企業做什麼,決定了你能不能投得了好項目。
主持人:感謝宮總,講的也很全面,大概記錄了一下,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第二個是市場應用,要跟具體的商業場景相結合,第三要有耐心,第四是企業家的格局。感謝宮總。
三一創投 高大明:非常認真聽了,也有很多共鳴,我自己是這麼看,既然有硬科技,對應的肯定有軟科技這個詞,比較接近的可能是軟體和硬體區分。當然,今天的軟的概念不單單是軟體,大家公認的網際網路模式類也能放在這個框裡。剩下是咱們今天講的硬科技,硬科技晶片非常火,特別是科創板出來之後,但硬科技不單只是晶片工業,軟科技話主要跟比特打交道,硬科技是原子,比特的傳輸是光速的,原子的傳輸是你需要搬運的,這就決定了從產品實現和技術路徑上肯定不一樣的。
這兩年跟大環境有關係,中國很多頭部的公司,最開始都是走所謂貿工技的路線,不管說華為、三一最開始也是這樣,我們最開始實際上就是攢機器、擰螺絲,我們出問題肯定很多,一旦出問題,馬上衝到現場為客戶排查,客戶隨便罵隨便批評都沒問題,相當一部分中國製造業企業是這麼起來的。慢慢往上走的話,比如三一所處的產業鏈,最開始是組裝和服務,逐步把產業做深,再往前走繞不開核心的零部件。
工程機械十年前就碰到像中興、華為事件這樣的問題,我們的規模很大,但某些核心環節,特別是中上遊,從最上遊的設計端、軟體,到比較上遊的材料端,我們真的很差,大部分的產業,組裝特別容易出GDP,組裝1千億,最後利潤率只有3個點4個點,看起來很大,軟體的繞不開的很弱。特別是很多結構複雜,像工業領域的齒輪、軸承等等,到最後看,全世界就是這麼幾家。
所以在今天,特別是貿易戰的情況下,更加放大了硬科技的短板,短板對應就是投資的需求。投資人的話,我理解我們的角色是補足現實和願景之間的差異,否則投資的錢沒有意義。因為中國的政策,二級市場也有很多做硬科技的取得比較好比較高的回報。像寧德時代(300750,股吧),從IPO的時候,到現在基本上也有接近10倍的漲幅。
看硬科技的項目,相對來說有這麼兩個點,第一,需求是比較清楚的,第二門檻,技術路徑。網際網路經常有90後、00後莫名其妙,也沒有什麼高大上履歷的小夥子、小姑娘也可能做得很好,硬科技的創新,研發履歷還是要能說得通的。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單一回報不一定像網際網路公司那麼大,但整體來說,需求的風險和技術實現的風險還是可控的。不追捧泡沫,立足基本面、立足市場研究的話,整體來說10個項目只會有2、3個會死掉,但每個項目會有5、6倍的回報,對一個基金還是不錯的。
最後講講,我們每天打交道的硬科技創業者,對我們自己做早期、中早期的硬科技投資,要把自己當成技術專家。在我的團隊裡,基本都是比較典型的工科研究生畢業,有2、3年左右行業的經驗,不需要有金融的經驗,整個團隊的搭配是分有的是材料組,對材料比較熟的;另一塊是裝備,對動力比較熟;再一個是對通訊數位化比較熟的。
今天工業的環境和過去十幾年不太一樣,大量的工業技術是通用的,我們把這三種材料的、裝備的、通訊類的技術整合起來,碰到硬科技的項目都可以從這三個專家組裡面抽調人。任何一個東西過來,物理上拆解,拆解之後講明白,再對著企業的生產銷,最終和企業財務上的數據做到互相解釋。
這是我們在硬科技裡面投資,我們有這麼一個小技巧,希望能做到產品、公司內部的業務流程和財務數據,這三條線互相做一個印證。
主持人:謝謝高總,高總從物理微觀的比特和原子的角度,對硬科技投資做了一個剖析,同時也給大家分享了很多實際具體操作時的乾貨,包括投資風險控制、投資團隊的搭建,以及投資時對於具體項目判斷的方式和方法。
我本人一直從事早中期和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投資,按理說早期項目的失敗率會比較高、投資風險比較大,但從我們團隊實際投資了快90個早中項目的實踐來看,真正完全打水漂的比例非常低。以模式創新為主的項目,失敗了往往什麼都沒了,一地雞毛,而投資硬科技項目,有一個好處,項目即使不是那麼成功,但總還是會留下一些積累,包括IP、團隊等,如果你投資時的估值有優勢,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最終真正形成損失的比例還是比較小。
下面請鈦信資本的高總分享一下。
泡沫期衝進來,大家還是要慎重
鈦信資本 高瑩瑩:在資本市場十幾年,我也一直在反思、總結,怎麼能夠把投資做好,特別是挑戰比較大的硬核科技的投資。
最近硬核科技因為有國家政策的大力的扶持,所以市場關注度是非常高的,這裡面需要更理性和謹慎的來看待這些投資項目。投資,看起來門檻不高,做好很難。首先我們要很好的來定義投資,投資和投機有什麼樣的區別?投機是基於事件的,尋找一個催化劑,基於一個事件的機會做決策,而真正的投資,一定是基於整體的全方位的研究,最終做的一個有安全邊際的決策,我們才把它認為是一個投資的決策。
總結下來一定要有四個維度全方位的分析,第一個好行業,第二個好生意,第三個好企業,第四個好估值。做投資這些年,每個維度上都必須回答清楚幾個關鍵的核心問題,我們先要把這些問題很好的做有底層邏輯的分析判斷。
好行業不一定是好生意。我們看到很多朝陽行業,雖然看起來是好行業,行業的增速非常快,趨勢性的機會很明顯,但是很多企業自身很容易到天花板,很多科技類的企業,這方面很明顯,這一類其實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生意模式。一個好的生意模式,就是企業在過去花的錢、花的時間,在未來是有用,企業過去積累的優勢和成果,在未來是可延續、可複製的。
第三個好企業。在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工作的十年時間裡,有幸服務過、投資過很多行業龍頭企業,這些對好企業、標杆樣本的親身經歷,對於做投資非常有幫助。總結下來好企業有兩個特點,一是要有很強的戰略定力,這是大企業和好企業的差別。二是要有非常成熟的,逐漸打磨起來的體系化的能力。這兩個都具備,其實就具備成長成為巨頭的能力。像之前服務過的科技龍頭幾年時間可以有10倍以上的增長,其實都是符合了好企業的特點,本質在於有好的組織。
第四個好估值。再好的項目也需要有一個合理的估值,才能夠給投資人帶來好的回報,我們對於估值在二級市場上有很好的資本市場的監測模型,未來的走向和資金屬性的變化趨勢。這裡面比較深的體會。投資大師格雷厄姆曾經講過,股價短期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最終看企業的價值,不僅要看成長速度,也要看確定性、生命周期,等等,很多都是在估值上需要重點去關注的,做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才能做謹慎、理性的投資決策。
主持人:鈦信資本的高總分享了投資硬科技企業的一個標準,「四好標準」:好行業、好生意、好企業、好估值。我覺得總結的很精闢。下面請亦莊國投的楊總。
亦莊產投 楊全文:硬科技投資真得有很多話說,今天時間比較緊,說三點:
第一點,硬科技投資,確實是處於一個比較好的上升周期。現在這個周期應該說泡沫相對來說比較大,所以我們自己因為布局比較早,尤其在集成電路這塊應該十年以前就開始布局,現在陸續進入收穫期。這時候如果在泡沫期要衝進來的話,大家還是要慎重一點,不管是二級市場、一級市場都一樣,還是有價值投資的規律在裡面。如果它的估值過高,還是風險比較大的。
第二點,作為投資人,還是需要有一些整合資源的能力,結合我們自己的實踐,前期從海外陸續併購7、8個標的,都是集成電路方面的,從美國、歐洲把這些標的買過來之後,都是跟上市公司進行了重組。
易達半導體這是明星項目,當時收購3億美金,這個項目我是親自參與的,3億美金的時候市場上有一些聲音說估值比較高,當時一年的收入幾億美金,不是很大,利潤也不是特別高。但我們去了之後,第一感覺這真是一個好東西,好寶貝。跟後來的中美貿易摩擦也有關係,導致這個項目現在越來越受追捧,我們的帳面上的估值漲了將近10倍,200億美金的估值。後面我們也會有一些資本市場上的運作,我想表達的意思,你做硬科技這塊,還是需要有一些產業上的資源,幫助你的企業,能夠去發展,能夠去壯大。
我們有政府背景的基金,跟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綁在一定的,你就立足在這個土地上。所以我們是一直都是非常響應國家的戰略,尤其是現在,也許以前有人說科技是無國界,通過這次事件,我們也深深感覺到,可能說得不太對,科技有時候還是有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的,包括其他的政治因素在裡面。所以我們會繼續嚴格的執行國家的戰略導向,去做國家鼓勵我們去做的事情。
主持人:楊總剛才從另外一個視角做了一個分析。我總結一下,第一,確實目前對硬科技的投資,整個全社會都處在上升期,但是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泡沫的風險。第二,要求投資團隊或者說整個投資方要有資源整合的能力,第三個,作為國有資本的代表,投資硬科技也是體現國家的意志。下面請中巖資本的張總分享。
科技投資要看重反脆弱性
中巖投資 張挺:我原來做機器人的定位和導航研究,2008年美國國務院限制中國留學生到美國讀航空航天、先進位造,從那時到2020年不太能學上這些專業。我們2003年做這個專業,當時用毫米波雷達做定位和導航,當時也讀神經網絡,當時的GPU也沒有起來。
時間到了今天,大家能看到中國手機產業的發展,有3D的攝像頭傳感器,中國出現了第三代機器人,伴隨式機器人,3D的鏡頭可以全彩色感知這個世界,遠處兩個點實時測距。從集成電路的發展可以看到整個下遊的巨大的投資機會。
我們當時在海外併購標的的時候,從財務角度來看,投資會很難,我們2013年做項目的時候,即使很專業的產業投資人都很難下決心。做這種投資一定不是看到而相信,而是相信才看到,是對產業的理解,看到未來趨勢在哪裡,才能賺到科技創新的錢。從財務報表看,是看不到行業動態的趨勢。包括像團隊的創新力,認知力,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用數據量化出來的。投資了之後,收益會比較尷尬。
我們做科技類投資很看重反脆弱性,這個團隊是不是整建制的科技團隊。那種從臺灣拉了一兩個技術人員,從政府那兒拿了很多資金,行業人看就是不靠譜的項目。做科技類投資,在快速發展的行業裡面,要有整建制的核心團隊,團隊的能力還要得到驗證。有很多機構幫海外的技術團隊打開跟中國客戶的關係,現在大家往歐洲、韓國買這些標的,這些標的技術做得很好,跟客戶進行業務拓展的話,的確是需要很多中國的產業方幫他對接資源,告訴他跟客戶溝通的方式,服務的方式。
我們看中國科技創新,為什麼目前會是比較好的機會。除了國產替代,還有一個新的下遊,不管是5G也好,智能製造、機器人的新需求,疊加的這兩個市場,中國的公司雖然有些技術稍微落後,但是我們離客戶比較近,服務能力比較強,擅長做技術服務的公司是有很多的機會。
我們跟華為產業院溝通,華為不得不轉向中國供應商的時候也發現,中國的企業性價比很高,以前華為是完全不用中國晶片的,後來慢慢有一些在轉,在轉的過程當中,能感覺到中國很多企業已經做了不錯的積累,需要的只是機會。
比如EDA,2016年想去美國買技術,後來被西門子拿走,中國的財務投資人看不到它稀缺性的價值,有的時候想投的太多了,相信它就是好。現在做EDA的時候,本身行業動態的發展,EDA不只是在設計的時候用,可能在精準製造的時候也需要有EDA,這塊的話,整個產業鏈要起來,每個地方都有布局,讓客戶的轉換成本不會太高。其實客戶換一個EDA工具,適配成本是相當高的,可能會失敗,一下子幾百萬沒了。
看科技投資的時候,一定要看到技術的前瞻性。科技公司對上下遊產業鏈的公司,客戶的痛點要很清晰,這是我們看優秀科技公司的投資邏輯,團隊永遠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張總發言中有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相信才看到」,不論做哪個行業,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念,意志上能夠戰勝未來發展過程中各種困難。現在請北京高精尖產業基金的張總分享一下。
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 張小娟:前面幾位投資人已經對什麼是硬科技,科技投資,談了很多自己的體會。我也是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我從引導基金的角度來談一下,我對科技投資的一些理解。
科技創新不是單個企業的事情,而是會對整個產業鏈上下遊都可能帶來一些深刻的變革,所以,通過科技企業推進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們高精尖基金的初心和使命。圍繞著這個目標,我們也是立足於我們自身的資源,聚焦北京的高精尖產業,重點投資中後期的定位。
我們投資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相當於是聚集一些優秀的社會投資機構,實現一個快速的布局,在這個階段,我們是藉助市場化的投資機構的力量,招商引資,快速的實現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的布局。
第二個階段,我們是聚焦北京市的一些重點企業,還有一些上市公司,想通過資本的力量,把這些優秀的產業資源和一些優秀的社會投資機構,把它們聚集到一起,實現這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從龍頭向其他的個體企業來輻射。
第三個階段,已經到了重點項目突破,由我們來根據產業路線圖來做一些主動的選擇,來實現我們項目的一個精準突破。
作為一個母基金並沒有直接投資於科技型企業,而是通過專注於科技型企業的投資機構來實現我們的訴求,所以我們會選擇和我們的投資邏輯比較匹配,在投資階段和一些過往的投資業績方面重點考察,比如說他對一些企業的深耕和了解,對企業的一些專注和堅持等等。
現在,大家都覺得硬科技投資是非常熱的狀態了,基本上是一個虹吸的效應,我們希望通過引導機構和投資機構在一起,爭取以硬科技、原始創新、科技創新為起點,逐步向其他的產業進行溢出,最終帶動整個國家和北京市的經濟實現一個高質量的發展。
主持人:因為時間限制,我們不能再做進一步深入的交流了。對今天的圓桌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第一, 對硬科技的投資,無論是社會、資本市場還是在市場客戶這個層面,大家都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需要科技創新,需要投資更多的硬科技。
第二, 投資硬科技,對投資人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要求大家能夠專業、專注,需要長期積累。自身要具備或能夠整合一定的資源,無論是背景資源、技術資源還是市場資源等。
第三, 大家強調在選擇硬科技項目時,硬科技要具備市場落地的能力,即商業化的能力,以及與未來商業前景的結合。
第四, 最後一點,投資硬科技,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始人,都需要具備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創始人的學習能力要比較強,具備從一個科學家、技術專家轉變成企業家的潛在能力,這些都是大家非常看中的。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