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怎樣念佛才能達到必定往生的效果?來跟祖師學學

2020-12-11 慧光雲聚

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恆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晉朝慧遠大師,雁門樓煩人,小時候非常好學,對儒家六經都有廣博的通達,尤其擅長莊子、老子。當時的高僧道安法師在太行恆山建立寶剎,慧遠從遠處來歸投。當他聽到道安法師講述《般若經》時,就豁然開悟了。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師學習。求學時,對佛法精思諷誦,夜以繼日(他非常勤奮,非常精心的思維諷誦,從早到晚不間斷)。道安法師感嘆地說:「使道法流傳東土的人就在慧遠了!」

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寖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於山東。遂號東林。

晉朝太元六年,慧遠大師經過九江,見廬山空曠安閒,可以在此安居,就建立精舍,稱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弟慧永已經在廬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遠大師一起住。但慧遠大師的學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為他在廬山東邊再建了一座寺院,稱為「東林寺」。

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

慧遠大師於是率領大眾行道,開鑿水池,種上蓮花,水上立了十二葉蓮花,隨水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時節。後來四方的清信之士聞風而來,共有123人。慧遠大師說:「諸君來此地,能對淨土不用心嗎?(意思是既然都到了東林寺,就應當共同立志求生西方。)」因此造立西方三聖像,建立淨業社,讓劉遺民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上。

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慧遠大師住在廬山30年,從沒入過世俗紅塵。居山時專心淨土,靜心觀想,曾三次見到西方聖像,但他沉默不說。

義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龕,正從定中起來,見阿彌陀佛的色身遍滿虛空,佛身所放的圓光中有無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見到淨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淨土的水是旋轉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佛對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過後七天,你見光時就生淨土了。」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遠同母弟。與遠同事安公。徧學眾經。亦有高行。隆安中。辭兄入蜀。以西方為期。住郫縣龍淵寺。大宏佛化。義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遺命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雲(東林傳廬山集)。

又見到蓮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賢,都在佛身邊。見到慧遠大師,都向前作揖說:「師父早日發心,怎麼來得晚呢?」

慧遠對弟子法淨、惠寶說:「我住山之後,十一年中,三次目睹聖像,今天是再次見到,我決定往生淨土。」之後留下遺囑。到八月六號,端坐入於涅盤,83歲。

當時有位慧持法師,是慧遠同母的弟弟,和慧遠一起承事道安法師。慧持也是遍學諸經,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間,他辭別兄長到了四川。平生也是以西方為歸,住在郫縣龍淵寺,大弘佛法。義熙八年圓寂,76歲。在他圓寂時,囑咐諸弟子務必嚴持戒律、專心淨業。

慧永。姓潘。河內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恆山。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至廬山。刺史陶範舍宅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平時厲行勤苦。願生安養。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問故。答曰。佛來也。言訖而化。年八十三。異香七日乃寂(東林傳)。

晉朝慧永法師,河內人,12歲出家,承事沙門竺曇現。最初在恆山習禪,後來和慧遠大師共同依止道安法師。(慧永、慧遠是同門師兄弟,一個住在廬山西林寺,一個住在東林寺。)

太元初年,慧永法師來到廬山。當時的刺史陶範供養他舍宅,因此創立了西林寺。

慧永平時生活儉樸,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食,一心精進,約束自己的行為。臉上常含微笑,說話從不傷人。他在山峰頂上另外建了一間茅屋,常在那裡禪思。到他的茅屋時,就能聞到奇異香味,因此稱為「香谷」。平時有一隻老虎跟他同住,有人來了,就叫老虎離開。他平時修行刻苦精進,一心願生極樂世界。

義熙十年,他生了病。有一天忽然整理衣服,要鞋子想站起來。別人問是什麼緣故,他說:「佛來了!」說完就圓寂了。當時83歲。往生後,七天充滿異香。七天後異香才消失。

僧顯。姓傅。北地人。貞苦善戒。誦經業禪。常獨處山林。或數日入定。晉太興末。南遊江左。經歷名山修己恆業。後遇疾綿篤。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壽佛光照其身。所苦頓愈。是夕起澡浴。為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陳誡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內有殊香。旬餘乃歇(高僧傳)。

晉朝僧顯法師,北方人,修行刻苦、善持戒律,誦經修定。常常獨處在山林中,有時一入定就好幾天。

晉朝太興末年,他往南方到江左一帶遊歷,經過名山時還堅持修自己的道業,從沒離開過。後來遇上生病,疾病纏身,病情嚴重。這時他就專注念想西方,心非常懇切。由於他的誠心所感,見到阿彌陀佛放光照他的身體,身上的病苦頓時就好了。

這天晚上,他起來沐浴,跟同住和侍奉的人說起自己的所見,告誡他們要畏懼因果。到清晨,端坐化去,屋裡有奇特的香氣。十多天香氣才消失。

(註:本文選編自智圓法師講記)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肯盡孝道,便可入聖賢之例,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光老矣,不能常訓示汝。汝肯努力盡子道,則便可以入聖賢之域。將來往生西方,乃汝所得之法利也。」(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續)復周法利書二)印光大師是一個通達儒釋道的大家,其儒家、道家的學問可能比專家還高深,四書五經隨手拈來。
  • 慧淨法師:念佛必定往生 參、行道不難
    也就是說,這「聖道門」必須是聖者的根器才能夠修的,而「淨土門」則不必一定要聖者的根器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了。綜合言之,整個佛法可分為二門:「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的,是聖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講修行,須什麼行都要修,這就如陸道步行,所以是「苦、諸、久、墮」,既然有退墮的可能,那就表示證果的可能性不確定。而易行道的淨土門是怎麼樣呢?
  • 淨空法師:信願念佛,往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
    自性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平等的,我們這個心跟釋迦牟尼佛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跟毘盧遮那的心,跟一切眾生的心,是一個心。所以禪宗裡頭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也就是圓融了,全都包了。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全宇宙,空間,十方;時間,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法漏掉的。萬不是數目字,是形容,代表圓滿。宇宙之間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哪來的?
  • 念佛感應錄:放下心事,隨佛往生
    我立即讓小妹告訴父親趕緊念佛,並讓她通知院長(敬老院的曹院長也是佛弟子)。放下電話沒多想,在佛像面前念佛,求阿彌陀佛早點接引父親,儘量讓父親少受痛苦。 凌晨3點鐘不到,小妹又來電話說父親開始難受,有昏迷現象。我來到敬老院,看到曹院長居士握著父親的手一直念阿彌陀佛,母親、弟弟和大妹都在現場。
  • 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淨土嗎?
    達照法師答:歷代淨土的祖師都告訴我們,包括佛經也告訴我們,往生淨土它所具足的條件是三資糧,就是信、願、行具足——相信極樂世界,發願求生淨土,然後有空自己要行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那麼到臨終的時候,要不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淨土?這裡面就有個問題,就是你在平時隨業受報的過程當中,我們都是每一種重的業先出現的,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極樂淨土的業先成熟了,哪怕你心裡沒有在念阿彌陀佛,你只想著極樂世界,心很寧靜,或者旁邊的人都在幫助你念阿彌陀佛,其他的惡業沒有現前,你就能往生,這叫帶業往生,並沒有一心不亂的功夫。
  • 八哥鳥念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有一位僧人教它念阿彌陀佛,這隻八哥就學會了念佛,一天到晚念個不停。養鳥人就把八哥鳥送到寺院,在寺院不停念佛。後來這隻八哥鳥死了,寺院僧人就為它做一副小棺材埋了,後來從埋八哥鳥的地方生出了一枝蓮花,原來是從鳥嘴裡長出來的。
  • 無條件的救度:雖不懂信願念佛必定往生,因為信願歸於稱名念佛
    下品下生的眾生之所以能夠「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進而脫離地獄、往生極樂,憑靠的是什麼?經文說「稱佛名故」。由於「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因此 無所謂信,無所謂願,顯示若信若願,皆歸稱名,「只要念佛,必定往生」,信者信此,願者願此。亦即信者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願者願往生而「稱名以往 生」。
  • 唐 懷玉《淨土聖賢錄》白話文031
    關注「因果學堂」學習因果教育,圓滿幸福人生印祖曰:至於念佛實驗,豈不能折伏科學者之讒口。汝何不看淨土聖賢錄,是諸人之臨終實驗,何不許人談。而今之談佛者,又何必捨此種實驗,而徒嘆束手。真是懷抱夜明珠,徒自恨黑暗。可不哀哉。
  • 佛教:如何念佛?才能往生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佛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往生,即往生佛國淨土。但是,並非所有的念佛都能往生,也就是說,那麼多人念佛,真正能夠往生佛國淨土的人並不多,這是什麼原因呢?佛像其實是否能夠往生,跟念佛往生的原理有關,也就是說,你懂得這個往生的原理,那你念佛往生就沒有問題,否則,念再多的佛號,也不可能往生。
  • 【念佛感應錄】王調木居士專念彌陀 預知時至 往生淨土
    家人頗感意外,先父接著道:「大概我未吃全齋,所以阿彌陀佛到現在都不來接我。」從此,先父一心不退,茹素念佛,每日早、中、晚各禮佛數十拜,終年不輟。家父往生前兩個月,常對二姊說:「我來日不多,趕快幫忙尋求一位臺灣人懂臺語且專修念佛的男眾法師皈依。」然始終不知這樣的一位法師人在何方,緣此每當禮佛,唯有祈求臨命終時,得蒙彌陀接引,能無障礙往生極樂淨土。
  • 高僧語錄:諦閒大師說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淨土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諦閒大師全集》:「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則佛號不清,心不至誠;亦不可太緩,緩則容易昏沉,心亦不誠敬。故須念佛,要不緩不急。每日定數,至多三萬,至少一萬。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間斷。正當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徹。從口中念出,耳裡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聖凡不隔。
  • 學佛者怎樣才能帶業往生?看懂了這兩點你就會明悟!
    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這個問題,大概是在民國70年間(1980)的時候所引起的論諍。當時陳健民居士組織了一批學生查經,查出一個結論說往生淨土不是帶業往生,必須消業往生,而且也出書。這個論點一提出來就引起佛教界的反彈,認為如果要消業才能往生的話,那有誰能往生?所以必須是帶業往生。這個問題,當時異說紛紜,不過現在已沒有人再談這個問題了。不過看懂了這兩點你就會明悟。(一)我們先就結論來回答,其實不是帶業往生,是消業往生。那業誰來消?
  • 堅信今生必定往生!真正的修行,很少有人知道
    今生能否往生?這是念佛人的一個心病,也是念佛人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若堅信今生必定往生,自覺有了歸宿,則內心安定,隨緣做事,逆來順受,老實念佛,提高品位。反之,則內心慌亂,怕這怕那,四處探詢,雜學雜修,無所適從。信心從何而來?為此,今天我們來談談念佛人從哪些方面建立和堅定今生必定往生的信心。
  • 你看,念佛能往生淨土,還能免除病苦和災難!
    當時就在他弟弟的官府中,刺舌血,書寫《阿彌陀經》,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不久就告辭回家,平常自己讀書教導孩子,以修行佛道自樂。 不久之後,他的兒子進入縣學,於是叫他的兒子以教學讀書養活自己。從此不問家事,一心一意地念佛,無論寒暑及生病都沒有間斷。
  • 如何是淨土?如何念佛?如何是往生淨土?
    如何是淨土?如何念佛?如何是往生淨土?心外求佛,則魔佛現來。心外見持戒,則律魔現起。心外見眾生,則眾生魔起。心外修定,則禪魔起。心外求法,則眾魔競來。心外見國土山河,則觸處即為魔鄉。心外見魔,則魔族轉盛。梵王!心外無得失,心外無是非,心外無貧富,心外無嫉妒。是故令降心魔。苟不知如是事而別求是者,狂亂顛倒,內外魔族競起,為惡趣導引。作佛之事永斷如是等。」
  • 念佛感應錄:千裡助念,彌陀來迎
    她剛好與我談起此事,我告訴她,此時唯有念佛,使父親能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對父親最大的盡孝,也才能給父親真正的利益。我還向她介紹淨土宗臺北念佛會,除長年念佛之外,還有協助家屬往生事宜之處理,以及每日念佛結束後的為亡者唱名回向。朱女士聞後欣喜,隨即前往念佛會,申請參加四十九日內之周日上午念佛作七法會;平常也依法師的教導,每天念佛回向給她父親。
  • 學佛問答:精進不能快速往生有什麼好處?怎樣才能提前往生?
    答:純粹淨土宗的念佛是直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即使心裡念佛,也是念這六個字,而不是思念的念),易行道之所以易,首先就是要容易操作,這也是為什麼動物鸚鵡八哥都可以往生的原因,雖然它們不會憶佛,不知道極樂世界,甚至不知道念的是什麼,都不妨礙它們往生,這就是彌陀名號本願力的作用,自然牽引它們往生極樂世界。
  • 念佛能往生淨土嗎?
    念佛能往生淨土嗎?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常說念頌佛號便能往生淨土,於是阿彌陀佛的念頌便成了佛弟子之間的接頭暗號,成了象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你好,早上好,再見般通俗化。佛祖在《地藏經》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名號「利益存亡」……念佛號都有功德無量,只是作用不同而已,念阿彌陀佛的往生淨土,念觀音菩薩名號能解難,念地藏菩薩名號能解業……念佛都能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說法,當然若世上真有如此方便法門,實普天之幸!但六祖對此產生了疑問: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口念心不念,真能往生淨土嗎?
  • 成剛法師答疑念佛怎樣才能達到成片
    問:念佛成片,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成片呢?成剛法師答:佛在阿彌陀經裡,首先說極樂世界但有諸樂,沒有眾苦,說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正報,佛的莊嚴相好;依報,佛的琉璃世界,七寶俱全。佛說這個,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但有諸樂,沒有眾苦。
  • 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無論你是什麼工作,工人也好,家庭主婦也好,只要你一心念佛,二六時中都能憶佛念佛。 第二,要修福、修慧。修福,就是我們經濟上不錯的,要扶弱濟貧;修慧,就一定要多聽經聞法,看你跟哪個法師比較有緣。經典裡面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沒辦法往生,少福德沒辦法往生,少因緣也沒辦法往生。那麼,如何三個都能具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