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高校書店轉型公共文化空間 絕版圖書或可按需印刷

2020-12-21 新民網

圖說:隴上書店由過去的化工書店全新改造而來。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供圖(下同)

圖說:隴上書店轉型社區及大學的公共文化空間。圖為書店內景。

  【新民網·最新報導】集書店、咖啡、沙龍於一體,高校書店轉型社區及大學的公共文化空間。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全新改造的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隴上書店今天(4月20日)正式開業運行。

  隴上書店,坐落於上海市徐匯區梅隴路142號華東理工大學南門,該處曾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華理社」)主辦的化工書店。書店總面積188平方米,陳列圖書品種超5000種,冊數超過2萬冊,以科學和人文類圖書為主要方向,同時涉及歷史、藝術、生活、美學等多種圖書。

  去年上海分別出臺支持實體書店若干意見和「文創50條」,推動實體書店升級發展,推動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全覆蓋。在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華理社思考並籌劃對實體書店進行轉型升級,以滿足更高階的文化消費需求。

圖說:隴上書店為讀者提供舒適的閱讀空間。

圖說:可圍坐的沙龍區域將舉辦各種交流講座活動。

  「為高校師生、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學術、文化交流、休閒閱讀的平臺。」 華理社社長張輝介紹說,隴上書店的目標是打造以生活方式連接消費體驗的文化特色書店。書店內專門設立了可容納近30人-40人圍坐的沙龍區域,提供舉辦文化講座、學術交流活動、公益講座等活動的場所。此外,書店還將發揮大學的資源優勢、作者優勢,為凌雲社區居民及華理學區周邊中小學生提供一處舒適的閱讀空間;聯手社區、學區,組織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新書發布活動、講座等。

  據悉,除提供最基本的便捷支付渠道外,隴上書店在未來將依託華理社天貓旗艦店,考慮打造「實體書店+網際網路」的O2O模式的新零售,為華理大師生提供「網訂店取」、實現線上營銷、線下體驗、交易方式多樣化服務。

      此外,依託2017年華理社與當納利合作的關於絕版、斷版圖書POD(按需印刷)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未來可以嘗試在店內提供POD服務等新的商業模式,更好地為師生提供服務。(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李若楠 通訊員 金璟)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絕版好書」再版不易 「按需印刷」或成解決之道
    [摘要]楊海昆表示,目前按需印刷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可用於按需印刷的『中版閃印王』系統已升級到第四代,可以滿足宣紙、美術紙、銅版紙等各種紙張需求,列印出來的書甚至比照片還清晰。」其實,不少網友列出的絕版好書並非無處可尋。比如大家列出的汪曾祺的《晚飯花集》和《菰蒲深處》,至今仍有不同版本的圖書在售。不過網友們表示,讓他們迷戀的是老版圖書的封面設計。在他們看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的《晚飯花集》,綠色封底襯白花,質樸中透著簡約美;《菰蒲深處》採用的剪紙造型,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 滬上高校書店首度「出圈」,人文書香溢滿城市空間
    從麗娃河畔開到麗寶廣場,滬上高校書店品牌首度「破圈」輸出——隸屬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大夏書店,將書香從大學校園延伸至商圈,更新傳統書店的格式化布局,營造情景體驗式文化空間;開了27年的復旦經世書局日前從國權路搬到國年路,不光佔地面積翻了一番,空間功能與業態布局大擴容,「前門店後倉儲」的線上線下聯動,更刷新了滬上大學書店的時尚表情。
  • 滬上高校書店的「出圈」之路
    原標題:大夏書店從麗娃河畔開進虹橋商務區,復旦經世書局遷址重啟功能升級滬上高校書店首度「出圈」,人文書香溢滿城市空間如今,滬上校園書店建設有了新氣象,三年內將實現申城60餘家高校實體書店全覆蓋。隨著更多高校書店品牌走進社區、亮相商圈,人們期待有著深厚學術積澱的校園書店基因,以專業閱讀資源惠及大眾讀者,為城市新添多處文化地標,也讓人文書香溢滿城市更多空間從麗娃河畔開到麗寶廣場,滬上高校書店品牌首度「破圈」輸出——隸屬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大夏書店,將書香從大學校園延伸至商圈,更新傳統書店的格式化布局,營造情景體驗式文化空間;開了27年的復旦經世書局日前從國權路搬到國年路
  • 書店不再只賣書 三聯書店尚都裡店提供印刷定製服務
    ,同時也是國內首個提供圖書定製、按需印刷的體驗空間。提供按需印刷定製服務三聯書店尚都裡店與別處書店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書店二樓有個「e本印書店聯盟體驗空間」,讀者在這裡可以定製專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圖書。這裡就必須先介紹一下「e本印書店聯盟」。
  • 按需印刷助力出版社轉型升級
    原標題:按需印刷助力出版社轉型升級 庫存一直是令出版行業頭疼的問題,據《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圖書庫存碼洋已經突破1000億元,而當年的銷售卻不到800億元。
  • 按需印刷做大出版"長尾效應" 為真正需要的人解決需求
    大隱書局負責人何旋告訴記者,這個名為「e本印」的按需印刷項目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推廣,希望幫助傳統出版業做大「長尾效應」。去年底,多家書店、出版社加入了按需印刷聯盟。  此前,學林出版社於2014年開通了網上「人文社科學術著作自出版平臺」,按需印刷已成為其顯著特色。
  • 圖書出版新機遇,佳能助力《讀庫》實現個性化圖書按需印刷
    這是佳能(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能(中國))與國內著名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讀庫》的一次聯手創新嘗試,通過高品質的佳能數碼印刷產品及按需圖書印刷解決方案,為《讀庫》出版個性化圖書提供全程支持。佳能(中國)副總裁韋海恩與《讀庫》主編、國內著名出版人張立憲共同出席合作發布儀式。雙方此次攜手,可以看作是開拓國內按需圖書印刷市場的一次積極嘗試。
  • 新上外書店開業,滬上高校書店又添亮色
    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華東師範大學大夏書店、上海交通大學閱讀隧道、復旦大學志達書店、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鍾書閣對外經貿店、同濟大學同濟書店、上海大學泮溪書店……它們多以高校出版社為依託,資源豐富,尤具內容特色,為在校師生和廣大市民打造了一處處寧靜又美好的閱讀世界。即便在受到疫情影響的今年,不少滬上高校書店依然有著十分喜人的呈現。
  • 【閱讀】「旅行者的書房」三聯書店朱家角新店正式開業
    地址:朱家角鎮尚都裡新風路250號(放生橋)  青浦朱家角放生橋畔尚都裡,上海三聯書店的首家實體書店於日前正式開業,這也是國內首個提供圖書定製、按需印刷的體驗空間。  上海三聯書店的一樓,是圖書和文創產品的空間。陳逸凌說,三聯以出版社資源為依託,擁有出版人對圖書選品獨特的理解。此外,也期望以文創產品區域為平臺,將創意轉化為文化衍生品,讓書店成為「萬眾創業」的創意空間。
  • 圖書按需印刷解決方案
    一、 中國圖書按需出版印刷市場按需印刷(POD)是一項可以使出版商能夠每次只出版印刷一本書的嶄新的技術。這項技術已經對整個出版印刷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整個圖書出版行業中需求增長最快的就是按需出版印刷(POD)了。面對中國龐大而競爭激烈的圖書出版市場,如何儘快滿足市場快速變化、降低圖書庫存等要求,是每一個出版單位都要面對的難題。圖書按需印刷出版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受限於成本和傳統思維方式,目前在國內採用不是很普遍,在歐美,POD每年的增長率都超過了兩位數。
  • 隴上書店:昔日化工書店轉型人文書店,也是周邊社區文化空間
    張輝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做隴上書店,「是希望在梅隴這麼一個地方有這樣一個書店,可以做一些講座、沙龍,讓老師、學生、周邊社區居民有一個地方進行更多文化交流。我們更想把這裡定義為一個文化空間。」為此,書店內專門設立了可容納近30-40人圍坐的沙龍區域,提供舉辦文化講座、學術交流活動、公益講座等活動的場所。
  • 實體書店的轉型:如何立足自身打造「城市文化空間」?
    目前,實體書店的功能定位正從「圖書銷售公司」變身為「文化綜合體」,實體書店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而它們如何參與打造「城市文化空間」,成為推進全民閱讀工作的強力引擎,也正在成為我市各家書店認真鑽研的問題。圖書網購風潮聲勢漸大逼迫實體書店增加「文化附加值」「這還是原來的新華書店嗎?
  • 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賦能滬上實體書店「柔軟轉型」
    走進思南書局,一樓選配有近2500種歷史、哲學類圖書,並設有讀者專屬書房;二樓精選近2000種中外文學圖書及相關品牌雜誌;三樓、四樓則可舉辦多種文化創意展覽和一系列閱讀文化活動。思南書局實體店內。 張亨偉 攝思南書局實體店內。 張亨偉 攝  強大的選書團隊可謂書局的一大亮點。
  • 申城再添書香,高校實體書店達31家
    目前,滬上普通高校校園已擁有31家實體書店,或全新開業,或轉型升級優化,成為推動全民閱讀、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力量。  記者走訪了多家校園書店後發現,其中不少是大學、出版社、實體書店融合的典型案例,成為學者、作者、讀者持續交流的書香人文地標。據悉,本市校園書店建設正在繼續推進中,力爭三年內實現申城60餘家高校實體書店全覆蓋。
  • 轉型「學習場」,實體書店未來可期
    自2020年春節以來,滬上多家售書企業暫停營業,但「書店們」並沒閒著。以思南書局為代表的多家書店變身直播間,戴著口罩的店長們紛紛舉起手機化身「主播」,帶讀者「雲打卡」逛店。 看書五分鐘,拍照兩小時。如今,「網紅」書店遍地,但人均紙質書閱讀量卻並未有明顯增長。那麼,實體書店如何進一步創新經營模式,給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帶來更多獲得感?
  • 絕版好書"重出江湖"不容易 書蟲網上"跪求"再版
    其實,不少網友列出的絕版好書並非無處可尋。比如大家列出的汪曾祺的《晚飯花集》和《菰蒲深處》,至今仍有不同版本的圖書在售。不過網友們表示,讓他們迷戀的是老版圖書的封面設計。在他們看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的《晚飯花集》,綠色封底襯白花,質樸中透著簡約美;《菰蒲深處》採用的剪紙造型,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 書店策展力:開闢公共文化空間的另一種可能
    書店作為小型公共文化空間範本,在「策展」方面,具有豐富面貌和諸多可能性,它牽涉到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帶給我們一個有秩序的,讓我們可以快速吸收資訊並將其變為知識的方式。當時,他手下有40多個合作藝術家,但他仍覺得要將重心放在規模更小的書店上。於是,蘭伯特開始關注如何賣書、如何出版書和制書。蘇珊·范·博肯如此定義伊馮·蘭伯特書店:「我們不僅僅是書店,我們同時出版圖書。」1992年,蘭伯特先生開始收藏珍本,他將對書籍的喜愛投注到了珍貴作品的收藏上。
  • 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2018年臺灣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排行榜前20名原來,去年最後一天,臺灣地區的教育、文化部門聯合推出公共圖書館圖書公共出借權制度。這一制度最早於1941年由丹麥提出,2019年全球共有33個國家實施(包括29個歐洲國家及加拿大、以色列、澳洲和紐西蘭)。
  • 80歲新華書店升級體驗 滬「光的空間」新店將開張
    積極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命題,是為突破自我——今年秋天,由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將在滬揭開面紗,嘗試以書店+美術館的創意組合,為讀者提供立體化文藝體驗。  走過80年風雨歷程的老招牌,如何在當下競爭激烈的書店業態中重煥活力?上海書城總經理江利告訴記者,新華書店在堅守主渠道的同時,正不斷探索創新以文化為內涵的經營模式,打造全渠道的閱讀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