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山東財經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在濟南聯合發布了《海洋經濟藍皮書: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9-2020)》(簡稱藍皮書),並舉辦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
該藍皮書是「中國海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20年的研究成果,由課題組聯合國內外10多家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同撰寫而成。全書33萬字,共分為七部分、研究報告22章,收錄整理了國際國內海洋經濟發展年度大事記和中國海洋經濟主要統計數據。藍皮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這是目前國內海洋經濟管理領域的唯一藍皮書。
藍皮書以「國際標準—世界眼光—獨特視角—專題深入」為主線,系統科學地把握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趨勢與前景,對國內外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產業布局、海洋戰略空間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藍皮書認為,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較為穩健,勢頭良好。隨著涉海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海洋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有序推進。國家對新型海洋產業和開發寄予厚望,但新型海洋產業在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上還存在諸多挑戰,與其「海洋經濟發展加速器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重點」的定位尚有一定差距。
藍皮書顯示, 2020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和全球突發性因素的影響,我國海洋經濟增長呈現明顯減緩的跡象。新冠肺炎疫情會導致我國海洋產業增加值降低,作為對突發事件極為敏感的海洋第三產業受衝擊較大。根據疫情防控效果及政府對復工復產的支持,藍皮書預計2021年前後,我國各海洋產業部門能夠有效恢復,在2020年的基礎上, 202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將突破9.9萬億元,海洋經濟增速達到9%;到2022年,海洋生產總值將突破10萬億元,國內各類海洋產業基本恢復正常,增加值有望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藍皮書建議,未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要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避免海洋產業「過多過濫」。建議依據是,2001-2019年,我國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礦業、海洋油氣業、海洋交通運輸業與濱海旅遊業等六大傳統海洋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呈整體波動下降趨勢。近年來,我國傳統海洋產業所面臨的資源、環境、技術及生產成本等方面問題依然突出,現有條件難以完全滿足其創新實踐的要求,如何實現傳統海洋產業的再升級是困擾我國海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研究員認為,藍皮書資料翔實豐富,內容系統全面。從海洋經濟主要產業鏈的相關分析出發,以經濟計量學預測模型為主線,利用主觀與客觀、經典與現代的預測方法,分別對國內外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安全、沿海地區海洋強省、藍色經濟領軍城市、自由貿易區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確鑿嚴謹的結論,對制定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和戰略發展規劃、加強海洋科學管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藍皮書發布儀式之後,山東財經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汪同三研究員受聘擔任名譽院長。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山東財經大學二級教授、藍皮書主編殷克東擔任院長。
研究院設立海洋經濟數量分析與建模、海洋複雜系統與工程管理、海洋強國戰略與政策評估和智能決策與智慧海洋建設四個研究方向。主要建設目標是,聚焦於「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和「海洋命運共同體」倡議,以「雙一流」建設為目標,立足齊魯大地,聚焦產業需求,做好經管學科與海洋學科相結合、國內與國際合作相結合、自身發展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的三篇大文章,努力打造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海洋經管研究的高地和助力山東經濟轉型發展的試驗田,為海洋強國建設以及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專程前來參加發布儀式的國家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相關人士表示,海洋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決策部署。《海洋經濟藍皮書: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9-2020》作為「中國經濟藍皮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進經濟學、海洋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進展,引領海洋經濟的分析預測研究,創新海洋經濟理論、方法研究與海洋經濟學科發展的新領域,扮演著先驅者、探路者的角色,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於洪良 張豔霞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