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學者 壹學者思政研究
本文作者:陳豔飛(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大複印:(☚點擊查看目錄)
轉載來源:《北京教育:德育版》
| 正文 |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是由各個構成要素同向協力生成的結果狀態和整體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要素中,教育者是實施主體,對其他要素起著聯結和調控的作用,是最為根本的能動要素。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對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的親和力具有關鍵性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內涵解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有的主動趨近,並積極悅納和內心認可的一種感召力、說服力、親近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是一種基於強大的主體人格產生的感召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由其性格、能力、品德、氣質等特質熔鑄而成,是教師吸引學生的主要力量源泉。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指出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多麼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魅力的作用。」[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有的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師德、積極的個性特點、平和寬容的情緒心境等會轉化為一種強大的教育磁場和和諧相容的心理氛圍,對學生產生強大的感召力。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是一種基於紮實的理論學識產生的說服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講話時強調:「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3]教師廣博的學識、聰敏的才智,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基礎在於發揮理論的說服力,通過透徹的理論引發學生的所思所感,進而使其親近教師所傳授的理論和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基於理論學識形成的說服力,一方面,體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傳授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固有的科學嚴密的邏輯體系所蘊含的說服力;另一方面,體現為教師基於對社會現實和學生訴求敏銳捕捉,並創造性地運用理論加以科學闡釋和有效回應所形成的說服力。
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是一種基於有效的傳授過程產生的親近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傳授理論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過程,教師的親和力離不開傳授過程。它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話語等進行匹配和優化形成的親近力。例如,教師在傳授過程中與學生進行的情感交流互動、基於教育對象內在要求精選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話語體系組織教學語言、對學生心理感受和需求的時時關注和對教學活動的持續優化,等等。
最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不是對教育對象無原則的妥協和一團和氣,而是有其內在的邊界。這是因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教育者處於支配和主導作用,調控著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承擔著培養教育對象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教育者不僅是教育對象成長發展中的「朋友」,也是其「指引者」「幫助者」。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不能以一味順應或迎合學生為代價。正如孔子所言:「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提升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要堅守政治底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堅定政治立場,嚴格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不能為取悅學生和迎合學生的「獵奇」心理,而調侃主流價值、模糊是非界限,甚至發表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反動言論。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以「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5]為前提。二是不越師德紅線。師德規範是教師的基本行為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不能違背師德規範的基本要求。2014年教育部出臺的《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為高校教師師德行為劃出了七條紅線,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了基本的行為遵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彰顯和提升親和力的過程中,必須明確「邊界意識」,堅守政治底線、不越師德紅線。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關鍵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其親和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賴於各個要素親和力的彰顯。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等多要素的親和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教育主體,是提升親和力的關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社會階級的代言人,代表著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發展要求。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任何學校裡,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麼來決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學人員來決定。」[5]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核心範疇,充當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的角色。與其他要素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最具能動的顯性力量,對其他要素髮揮著組織和協調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地運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等要素,引導和提升教育對象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過程。三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發揮作用的特點和效果來看,它具有潛隱性和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影響是一種非權力影響力,它能夠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身示範、身體力行,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能夠通過自身魅力的彰顯對教育對象產生榜樣帶動作用,激發教育對象的內在動機,使其產生模仿、從眾行為,進而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穩固行為習慣。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親和力相互作用的關節點,發揮著整合、轉換、彰顯的功能。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形成不是單個要素的親和力簡單組合的過程,而是彼此有機協調、同向發力的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規範的基礎上,能夠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對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親和力進行整合。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根據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接受偏好對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進行有效轉換,使其為教育對象所接受。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例,它客觀地呈現出一系列的知識點,但要想為教育對象認同離不開教師結合學生的訴求對其進行創造性闡釋,賦予其溫度。正如分析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指出:「課程必須由一個個知識點構成;但對於成長中的植物和孩子的心靈來說,溫暖才是最重要的」[7]。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集中體現。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認可也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親和力來感受並作出評價的。在實踐中,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散發的親和力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產生親近感和悅納感。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著力點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要始終以教育對象為中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實現課堂向課下的有效延伸。
首先,以教育對象為中心。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作用對象和評判主體,對教育對象的準確把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提升的關鍵。對於教育對象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否具有親和力主要是基於其對自身需求的滿足。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就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精準把握並有效滿足教育對象的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它表明教育對象需要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在物質文化生活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堅持以教育對象為中心,關注教育對象多方面、多層次的新需要,精準把握教育對象的「所思」「所想」「所惑」。在精準把握教育對象需要的基礎上,做到精準供給,給予其精細化、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滿足,增強教育對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歷史的實踐的交往的主體,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人與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一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情動人,發揮情感的力量。情感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和有效的黏合劑,「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8]。它能夠通過營造「情感磁場」迅速地消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距離,使教育者的知識傳授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說教,而是充盈著生動的情感交流、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情感共鳴的過程。二是要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與教育對象的同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熟知學生的所思所想,「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係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9],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還應立足學生的角度注重換位思考,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話語表達採取有效的引導方式,實現與學生的思維同構和話語同構。三是要注重師生間的對話,引發學生的接納心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通過啟發、鼓勵、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使知識學習成為有意義的體驗過程和分享過程;通過對教學內容個性化的詮釋,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想像,使其產生積極的接納心向。
再次,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是教師符合客觀教學規律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過程和結果。特別是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遷和學生群體特點的巨大變化,教師單憑熱情和經驗是難以有效地提升親和力的。它有賴於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有效把握和自覺遵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10]。具體來說,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要做到自覺遵循以下教育教學規律:一是施教規律。「所謂施教規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圍繞教育者而發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11]它要求教育者要堅持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和發展訴求匹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使親和力的發揮做到有的放矢;把握言傳身教的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僅通過「言傳」,更注重「身教」,在師生互動中彰顯自身的親和力。二是接受規律。是否為教育對象所接受認可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親和力的重要判斷標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強化對學生的研究,根據學生的接受動機、接受特點、接受方式、接受規律等,選取親和力彰顯的著力點。
最後,實現課堂向課下的有效延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教師的親近和悅納,但它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實現,需要實現課堂向課下的有效延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局限於課堂,要通過課下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及時把握學生的行為表現和思想動態,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與學生建立起亦師亦友的和諧關係。具體來說,一是可以通過午餐會、座談會等面對面交流的形式,或藉助郵件、QQ、微信、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等,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困惑所在。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深入日常教育一線,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深入學生宿舍進行交流談心、開展豐富的娛樂活動、參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強化與輔導員的溝通交流,如定期召開雙方的情況交流會等,建立起穩固的交流和協調機制,以及時獲取學生的多方面信息,強化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
原文參考文獻:
[1][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默梵.教師的課堂管理藝術[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61.
[3]習近平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4-9-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4]論語[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9.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6]列寧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9.
[7]肖川.教育的情趣與藝術[M].長沙:嶽麓書社,2008:39.
[8]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432.
推薦關注
『壹學者思政研究』
▼
「壹學者思政研究」是為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的學人而建。日常發布《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用稿通知、精選文章,以及高校思政課的前沿動態、研究課題、教學指導等內容。
《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現已開通,歡迎您關注!
原標題:《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