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2020-07-30 史墨理談

說起《水滸傳》我們不禁感嘆梁山一百單八將的英雄豪氣;我們不禁憤慨高俅的奸詐,宋江的軟弱;禁惋惜一些英雄好漢最後被朝廷陷害而亡。

宋江的支持朝廷的招安,一舉將水泊梁山推向了滅亡的深淵。林衝,武松,魯智深三人極力反對招安,不肯跟隨宋江一起去領賞,也有其它英雄好漢看穿了朝廷的陰謀和宋江的假心假意,在招安途中離開宋江,才免得被朝廷所害。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魯智深生擒方臘

看過影視劇版本《水滸傳》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影視劇中,不論是新版還是舊版,都是刻畫的武松與方臘酣戰,在失去一條手臂後才得以將方臘生擒。兩人糾纏扭打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但實際上在原著中卻不是這樣描寫的,原著中是魯智深生擒了方臘,並且打鬥的場面並不多,場景不算是精彩。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因此兩個版本《水滸傳》的導演都將民間流傳的版本&34;作為拍攝內容來拍攝。魯智深也是在生擒方臘以後看清了宋江為了朝廷招安不惜犧牲兄弟虛情假意,勸慰各兄弟離開宋江。

原著中是這樣描寫魯智深生擒方臘的,頗有神人相助的玄妙。原著中這樣寫魯智深&34;。在追丟了夏侯以後,魯智深正在林子裡迷茫,突然有一位老僧人出現,只是讓方臘在一處有吃食的茅屋等候,並將一會兒出來的人制伏,好不巧合,方臘一會從林中出來,魯智深將其生擒。雲裡霧裡的魯智深就這樣立下了生擒方臘的大功。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原著中描述的老僧人,頗有些神佛指引的感覺,這又給魯智深的身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仿佛真的和聖身羅漢有什麼關係。

魯智深與宋江對峙,看破宋江虛情假意

魯智深在生擒方臘後,宋江為了也佔一份功勞就想留著魯智深,等到上京領賞的時候能夠多佔一份功勞。便和魯智深對峙起來。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34;宋江對魯智深這樣說道,不難看出確實有幾分諂媚的意味。隨後為了勸說魯智深隨自己招安,便勸說魯智深。對他說,他如果隨自己回到京城,一定能憑藉生擒方臘的功勞,還俗做官,娶妻生子,以此來光耀門楣。不得不說,這套說詞對當時很多人來說都十分具有吸引力,但魯智深卻直接表示:&34;。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我們知道魯智深在最開始出場時,便是&34;的魯提轄,早對官場的有很好的了解,再加上朝廷多次襲擊梁山,魯智深對官場更是沒有什麼嚮往。並且魯智深已經出家已久,雖然是個&34;但是除了&34;早已六根清淨,他自一開始就不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更別說去做官了。因此一口拒絕了宋江的建議。

即便被魯智深拒絕,但是為了能佔到一份生擒方臘的功勞。宋江只好再次勸說,對魯智深許諾說,他可以在京城的名剎古寺內做一名主持,也是十分風光的事情。宋江以為這樣就可以真心勸說魯智深隨自己上京城領賞。可正是這兩次勸說讓魯智深真正看透了宋江的為人,看到了他不惜犧牲兄弟利益換取榮華富貴的本性。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便一口回絕說&34;魯智深本來性子就急躁,說話直爽,加上看不慣宋江這樣勸說的做派,便一口懟了回去,弄得兩人好不尷尬。但是我們從魯智深的話中完全可以聽出,對於招安行事莽撞的他都知道,這裡面必定會有蹊蹺,眾人一旦招安恐怕是兇多吉少,更直接諷刺宋江對待兄弟們的虛情假意,不講義氣。可是為了佔一份功勞宋江也不能說什麼,只能心中不痛快,命令眾人押解方臘上京,歸降朝廷。

六人聽得魯智深話,看透、離開宋江,得以善終

宋江即便對魯智深的不滿,但為了領賞也只能暫時隱忍。本來想著魯智深還能與宋江&34;一段時間,但沒過多久魯智深就坐化了。讓各路好漢十分的悲痛,這可是給宋江了一個大好的機會,這樣生擒方臘的功勞全部落在了自己身上,弄得宋江也是開心了一陣子。魯智深坐化後免卻了見證水泊梁山不復存在的悲劇,對於十分講義氣的他也算是一種幸運。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在魯智深坐化以後宋江就更加著急上京領賞的事情了,他本來以為剩餘的好漢都能和他一路上京,卻沒想到也有六人和魯智深一樣看破了他的薄情寡義,離開了上京的隊伍,得以善終。

當時,身體一向硬朗的總教頭林衝生了病,因此必須留下養病,不便舟車勞頓,再加上他本就不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即便他沒有生病也不會隨宋江上京。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林衝生病必須有人照顧,只是留下了獨臂的武松照顧,武松獨臂照顧自己的生活都稍有些費勁,不知道為什要留得他來照顧林衝,多半估計是武松自己不願意跟隨宋江,就強要自己留下的,宋江也沒有對武松過多的挽留,就讓他留下了。武松也表示自己願意皈依佛門的,就在林衝養病的六合寺出家成了一名出家人,林衝最後在六合寺病逝,武松在六合寺活到八十歲,無疾而終,兩人都算是善終。

&34;盧俊義最後中了高俅下的毒,落水而亡,但是他的僕人燕青卻比盧俊義早看清楚宋江的薄情和朝廷的陰謀,多次暗示勸諫盧俊義離開,盧俊義不聽,無奈燕青留下書信便離開了,與李師師遊歷山河,過神仙眷侶的生活。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上京路中看破陰謀的李俊裝病,並強留下一直與他交好的童威,童猛二人,與二人說了原委,兩人幡然醒悟,最後三人一同去了海外,治理一方國家,得以善終。

生擒方臘後,只有這七人看透宋江,轉身離去免被朝廷所害

結語

一心投靠朝廷的宋江,拋棄兄弟,最終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直被朝廷欺騙卻一直心甘情願。幸虧有七個人看穿了他的心思,看透了朝廷的虛心假意,及時離開,得以善終。當各路好漢都落幕時,我們不禁想起,一百單八將齊聚的畫面,大家卻沒有一直走下去,令人扼腕嘆息。

相關焦點

  • 徵討完方臘後,魯智深暗示離開宋江,但只有6人聽懂了
    梁山團體中,支持招安的兄弟很多,只有武松、魯智深等少數幾人,覺得朝廷奸臣當道,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也對招安不抱期待,才反對招安,但最終在大多數人的推動下,梁山還是選擇向朝廷招安了。徵討方臘時,由於魯智深生擒了方臘,所以他是徵討方臘之戰中,功勞最高的人之一,去汴京後,得到封賞也不會少,但是魯智深非常清醒,他知道此去兇多吉少,所以不願意去汴京接受朝廷封賞。
  • 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好漢離開宋江,但只有6人聽懂,得以善終
    三人皆是決心反對招安的,也都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三人都在宋江前往朝廷領賞之時,動身離去。三人皆是看透了官場的腐朽,也正是如此,三人的光芒遠在梁山頭領宋江之上。尤以魯智深的表現最為出眾。擒方臘的並非武松,而是魯智深無論是老版還是新版,《水滸傳》中都有武松單臂擒方臘的場面。
  • 武松獨臂生擒方臘後,宋江說了4個字,讓他非常寒心從而選擇出家
    《水滸傳》講述的是在北宋末年,奸臣當道民不聊生,貪官相互勾結剝削勞苦大眾,一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迫害而不得不上梁山落草為寇,並形成了一股可以和朝廷相抗衡的勢力的故事。下面我們主要討論宋江和武松之間的關係:其實宋江一開始和武松關係是非常要好的,對宋江這個大哥也是非常的尊敬。
  • 魯智深擒住方臘後,當面懟了宋江
    有的病逝於行軍途中,有的歿於朝廷迫害,有的葬送於徵討方臘。而這些人物中的魯智深,在擒住方臘後,當面懟了宋江,另有五人聽懂魯智深話中含義也選擇了離開,最後這幾人終得以善終。當時除了宋江這一起義隊伍,還有一方勢力,便是方臘領導的農民義軍。這兩方勢力對朝廷來說頭疼不已,因久攻不下梁山,便想到招安其勢力,借力打力。宋江是被朝廷發配的,對於做官依然有所留戀,在朝廷拋出橄欖枝後,終是沒有抵擋住誘惑,接受了招安,在這之後,宋江帶領自己的弟兄奉朝廷之命討伐方臘等反叛集團。這才有了魯智深機緣巧合擒獲方臘的故事。
  • 拿下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好漢離開宋江,卻只有6人聽懂了
    估計大多數人看的水滸傳都是影視化的。不過,這也不會影響觀影效果。相信看過的人都會由衷感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的俠肝義膽,最重要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傳奇,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大家可還記得魯智深,他本來是一位出家的和尚,後來上了梁山,成為了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一,他的英雄事跡也有很多,像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生擒方臘等
  • 真假「宋江」與方臘
    《水滸》故事有一個很具體的歷史原型,北宋確實有一個叫宋江的人,曾經統領三十六個盜匪,在山東地區作亂。他們的故事經過說書、戲曲等等文學改編,先成了一部叫《宣和遺事》的歷史小說,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水滸傳》。歷史上真實的宋江為什麼作亂,目前還找不到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一段類似的故事做一個合理的推測。這段故事,就是《水滸傳》後半部的大戲,方臘叛亂。
  • 魯智深生擒方臘時說了2句話,在場有6人聽懂,遠離宋江得以善終
    這一段在原文中描寫的非常清楚,魯智深採取了守株待兔的形式,非常輕鬆的就生擒了方臘,獲得了最大的功勞。正所謂好人有好報,然而這並不是最關鍵的地方,因為當時宋江聽到了魯智深對這件事的描述之後馬上就開口說話了。
  • 朝廷利用梁山軍攻打方臘,讓其兩敗俱傷,為何宋江沒看透
    朝廷在很多方面和梁山軍一樣,都是各懷鬼胎,各打各的算盤,宋江和梁山絕大多數人是希望能夠通過加入朝廷之後完成身份轉變,從而從土匪變成正兒八經有編織的體制內的官員,等於是完成了洗白。而朝廷更厲害,就像宋江看到的是利息,而朝廷卻看到的是本金。
  • 魯智深生擒方臘後,有誰理解他的一句提醒?只有5人懂了得以善終
    文/小海 標題:魯智深生擒方臘後,有誰理解他的一句提醒?只有5人懂了得以善終 俗話說的好「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就是說的年輕人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看完水滸之後容易被裡面的江湖習氣所感染,拉幫結派,衝動做事。其實水滸中不只是這些江湖義氣,還有這很多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心理戰。
  • 朝廷為什麼招安了宋江,卻沒有招安田虎、王慶、方臘?
    宋江在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後,先後平定了田虎、王慶、方臘,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梁山108條好漢傷亡過半。正因為此,蔡京、童貫、高俅等人才敢肆無忌憚地施計,毒死了宋江與盧俊義。宋江多次釋放被抓上梁山的朝廷高官。就連害得林衝家破人亡的太尉高俅,被抓到梁山後也是好吃好喝侍候著,畢恭畢敬地送下山。
  • 魯智深2句話揭穿宋江真面目,只有6人聽出玄機,離開宋江都得善終
    即使這兩位官員還沒聽說過魯智深拔柳的故事,也只需要到大相國寺去打聽一下。也就是說,魯智深盡力救林衝。林衝轉身把魯智深賣了。說他是無意的,恐怕沒有多少人會相信他。畢竟,他還是80萬禁軍的首領。同時,他在江湖上也有一些名氣。魯智深救了林衝後,回到了大相國寺。結果,他被兩名官員舉報,並被高俅逮捕。
  • 真實的歷史上,宋江投靠朝廷後,結局如何?
    但是隨後梁山好漢們出徵王慶,豪傑們就開始徹底走了下坡路:許多好漢慘死,一些人歸隱;再然後去徵討方臘,更令人唏噓,雖然在最後的章節裡魯智深生擒方臘,但過程中卻再陣亡59名好漢,而且方臘以及他的弟兄們也算是好漢,互相殘殺,觀眾們的心情就開始低落了。不僅如此,好漢們廝殺,奸臣們還在背後使壞,更令人抑鬱。
  • 魯智深擒拿方臘後,兩句話戳穿宋江,聽懂此話的梁山六人得以善終
    當著那麼多人的面,絲毫不給宋江面子,不僅不給,還好似打了宋江的臉。通過魯智深對宋江的這兩句答覆,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魯智深早已看透或者參透了接受朝廷招安之後的下場,或者說魯智深看透了班師回朝之後梁山人的結局。
  • 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好漢離開宋江,可惜只有6人聽懂,都是誰
    其實,活捉方臘後,魯智深便暗示大家跟隨宋江的結局,無奈只有6人聽懂,也因此獲得善終。魯智深到底說了什麼?又是哪六人聽懂魯智深話裡的意思?然而,梁山好漢從活捉方臘後,便分成了兩股力量,一股是跟著宋江的詔安派,另一股是拒不接受詔安的閒雲野鶴派。最終,反而是後者過得更好一些。接受詔安的大部分好漢,都再次遭到朝廷迫害,只有寥寥幾個倖免。其實,方臘被擒以後,魯智深就知道梁山兄弟到各奔東西的時候。當時,魯智深與宋江的對話便清楚的說明一切,但只有少數人聽懂。
  • 水滸裡最有謀略的好漢,先後三次救了宋江,平定方臘後悄然離去
    水滸裡最有謀略的好漢,先後三次救了宋江,平定方臘後悄然離去 在《水滸傳》中有許多傑出的英雄好漢,而說起最有謀略的,人們首先會想起手持羽扇的智多星吳用或者是精通陣法的地魁星朱武,但其實他們的謀略都比不上這位三次救宋江於危難之際,平定方臘後悄然而去的混江龍李俊
  • 歷史上平定方臘的不是宋江而是童貫,擒方臘的不是武松而是韓世忠
    、齊與河南、河北一帶,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義軍從江蘇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派伏兵包圍,交戰之後損失慘重,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率眾投降,由於朝廷對其寬大處理,他們接受了朝廷招安,成為了宋朝官軍。
  • 《水滸傳》:真實的宋江與方臘,誰才是強者?
    北宋朝「南徵方臘」就發生在他55歲那年,他著有一本書,名字叫《泊宅編》,在卷五中十分完整、清晰地記錄了朝廷平叛的整個經過,與《宋史》中記載的基本一致,也未提及宋江。方勺既是當地人,又與方臘同時代,是整段歷史過程的經歷者。所以他在《泊宅編》中的有關記載,可信度是極高的。歷史上有沒有宋江這個人?
  • 水滸:公孫勝徵討方臘之前離開梁山,並非看透宋江,而是看清一事
    梁山接受朝廷招安後東徵西討,其中公孫勝為梁山立下汗馬功勞,不過卻在徵討方臘之前公孫勝卻要離開梁山。他對宋江說自己要回家照顧老母,雖然宋江知道公孫勝厲害,但是卻挽留不住,所以最後公孫勝就此離開了梁山。所以公孫勝絕對是梁山結局最後的人之一,一心修道,逍遙快活。
  • 為什麼朝廷招安了宋江,卻沒有招安田虎、王慶、方臘?
    在小說中後來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而且自己方面也以傷亡慘重的代價平定了田虎、王慶、方臘。後來他又因為被蔡京、童貫、高俅等人算計,從而丟掉了性命。說到這裡,就可能會有人有疑問,同為"寇",朝廷招安了宋江,為什麼沒有招安田虎、王慶、方臘呢?
  • 水滸中的聰明人,二人是李俊跟班,因看透宋江結局,選擇出海創業
    宋江坐樓殺惜,被發配江州,正巧路過了這處險惡之地。在揭陽嶺酒店,宋江和解差被蒙汗藥放倒,要不是混江龍李俊得到宋江要被發配此地的消息,恐怕孝義黑三郎早就成為李立的售賣的「熟牛肉」和「饅頭餡」。李俊救下宋江後,將深厚跟隨的兩個伴當童威童猛,介紹給宋江,並說明兄弟二人擅長潛泳和駕船,水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