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內容摘要:西方社會意識形態趨於多樣化《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盧卡奇、鮑德裡亞等學者都曾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化現象的批判開掘出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馬克思主義仍是指路明燈《中國社會科學報》: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物化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物化的批判有所發展。而上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於資本主義批判的視角,主要由經濟基礎轉向上層建築(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即意識形態),物化批判、科技異化批判、文化心理批判、消費主義批判、意識形態批判等是其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內容。意識形態是反映階級利益的價值訴求,支配意識形態背後的強大力量是物質利益關係,意識形態通過控制、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來實現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這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過時。
關鍵詞:意識形態;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發達資本主義;批判;馬克思主義;階級;資本主義國家;利益;物化
作者簡介:
意識形態是反映階級利益的價值訴求,支配意識形態背後的強大力量是物質利益關係,意識形態通過控制、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來實現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這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思想,仍然是我們認識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的指路明燈。
20世紀初以來,一批後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的經典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命題提出質疑,甚至提出「意識形態已經終結」。同時,亦有學者觀察到,經濟領域中的物質利益問題往往引發思想觀念領域中的意識形態衝突與鬥爭。究竟該如何認識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如何認識西方學者提出的「意識形態終結論」?本期學海觀潮邀請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袁銀傳對此進行深入辨析。
西方社會意識形態趨於多樣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盧卡奇、鮑德裡亞等學者都曾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化現象的批判開掘出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物化批判是如何指向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意識形態批判的?
袁銀傳:馬克思、盧卡奇和鮑德裡亞都對資本主義商品貨幣拜物教、在資本邏輯主導下物的價值升值而人的價值貶值、「人為物役」的「物化」和「異化」現象及其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作了深入分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僱傭勞動,指出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並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異化勞動,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提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向自身和社會復歸的思想。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提出的「物化理論」,主要揭示了物化對無產階級以及整個社會的具體影響機制。在資本主義社會,物化造成了人的數位化或符號化、人的主體客體化、人的原子化,最終導致了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識的生成。正是物化意識導致了整個社會對物化現象以及社會現狀非批判性的接受和認同,最終導致了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喪失。鮑德裡亞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消費社會》等著作中也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消費主導的社會,消費的主體不是具有自我判斷和選擇能力的理性個體,而是「符號的秩序」。在鮑德裡亞看來,儘管消費是主體的一種經濟行為,但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政治統治和意識形態控制的手段。他指出:「在今天的資本主義消費過程中,通過華麗的、令人炫目的凸狀性展示,商品在高超的美學和心理技藝的結構化廣告中,在兆示著地位和成功的品牌誘惑之下,生成了德波所講的炫耀式的景觀表象對人的深層心理結構的下意識統治和支配。」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種種「普適的價值體系」之下,一些人認為,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對立趨於淡化。一些西方學者由此提出,「意識形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然終結」。這種判斷能否成立?為什麼?
袁銀傳:在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較早期資本主義時期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現代資本家更多的是通過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實現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和佔有剩餘價值。同時,由於在工人運動壓力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福利政策,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相對也有了較大改善,白領工人急劇增加。但就整個社會階級結構來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仍然存在。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就對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財富的分配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資本的回報率大大高於經濟增長率,並且預測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與勞動的不平等、貧富差距將會繼續擴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映不同階級經濟利益的意識形態衝突因而不可能終結。另外,「意識形態」概念在不同的話語體系中有不同的含義。在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中,意識形態指的是關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方面應該如何運行發展的理論體系,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強烈地具有各自不同的黨性原則。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現代西方流行的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生態主義、女權主義等都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終結論」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含義。20世紀50—60年代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萬能論,認為社會存在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而20世紀90年代在蘇東劇變背景下,弗朗西斯·福山「意識形態終結論」的主旨,就是認為以美國、法國、瑞士等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實施的自由民主制度及其價值觀念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構成「歷史的終結」。但自那時以來,隨著美國霸權的衰落,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及其主流價值觀念——從社會民主主義到新自由主義,戰後建制派地位受到多次猛烈衝擊,各種被視為異端的社會思潮,如生態主義、女權主義、新納粹主義、民粹主義等的影響揮之不去。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多樣化。因此,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終結論」都是錯誤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中國的和平發展,迫使「意識形態終結論」、「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他在2009年接受日本《中央公論》雜誌採訪時就承認:「客觀事實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