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衝突不可能終結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本質沒變 「意識形態」衝突不可能終結 ——訪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袁銀傳

2017年08月08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西方社會意識形態趨於多樣化《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盧卡奇、鮑德裡亞等學者都曾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化現象的批判開掘出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馬克思主義仍是指路明燈《中國社會科學報》: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物化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物化的批判有所發展。而上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於資本主義批判的視角,主要由經濟基礎轉向上層建築(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即意識形態),物化批判、科技異化批判、文化心理批判、消費主義批判、意識形態批判等是其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內容。意識形態是反映階級利益的價值訴求,支配意識形態背後的強大力量是物質利益關係,意識形態通過控制、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來實現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這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過時。

關鍵詞:意識形態;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發達資本主義;批判;馬克思主義;階級;資本主義國家;利益;物化

作者簡介:

  意識形態是反映階級利益的價值訴求,支配意識形態背後的強大力量是物質利益關係,意識形態通過控制、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來實現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這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思想,仍然是我們認識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的指路明燈。

 

  20世紀初以來,一批後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的經典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命題提出質疑,甚至提出「意識形態已經終結」。同時,亦有學者觀察到,經濟領域中的物質利益問題往往引發思想觀念領域中的意識形態衝突與鬥爭。究竟該如何認識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如何認識西方學者提出的「意識形態終結論」?本期學海觀潮邀請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袁銀傳對此進行深入辨析。

  西方社會意識形態趨於多樣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盧卡奇、鮑德裡亞等學者都曾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化現象的批判開掘出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物化批判是如何指向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意識形態批判的?

  袁銀傳:馬克思、盧卡奇和鮑德裡亞都對資本主義商品貨幣拜物教、在資本邏輯主導下物的價值升值而人的價值貶值、「人為物役」的「物化」和「異化」現象及其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作了深入分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僱傭勞動,指出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並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異化勞動,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提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向自身和社會復歸的思想。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提出的「物化理論」,主要揭示了物化對無產階級以及整個社會的具體影響機制。在資本主義社會,物化造成了人的數位化或符號化、人的主體客體化、人的原子化,最終導致了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識的生成。正是物化意識導致了整個社會對物化現象以及社會現狀非批判性的接受和認同,最終導致了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喪失。鮑德裡亞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消費社會》等著作中也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消費主導的社會,消費的主體不是具有自我判斷和選擇能力的理性個體,而是「符號的秩序」。在鮑德裡亞看來,儘管消費是主體的一種經濟行為,但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政治統治和意識形態控制的手段。他指出:「在今天的資本主義消費過程中,通過華麗的、令人炫目的凸狀性展示,商品在高超的美學和心理技藝的結構化廣告中,在兆示著地位和成功的品牌誘惑之下,生成了德波所講的炫耀式的景觀表象對人的深層心理結構的下意識統治和支配。」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種種「普適的價值體系」之下,一些人認為,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對立趨於淡化。一些西方學者由此提出,「意識形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然終結」。這種判斷能否成立?為什麼?

  袁銀傳:在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較早期資本主義時期通過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的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現代資本家更多的是通過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實現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和佔有剩餘價值。同時,由於在工人運動壓力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福利政策,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相對也有了較大改善,白領工人急劇增加。但就整個社會階級結構來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仍然存在。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就對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財富的分配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資本的回報率大大高於經濟增長率,並且預測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與勞動的不平等、貧富差距將會繼續擴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映不同階級經濟利益的意識形態衝突因而不可能終結。另外,「意識形態」概念在不同的話語體系中有不同的含義。在馬克思主義話語系統中,意識形態指的是關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方面應該如何運行發展的理論體系,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強烈地具有各自不同的黨性原則。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現代西方流行的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生態主義、女權主義等都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終結論」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含義。20世紀50—60年代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萬能論,認為社會存在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而20世紀90年代在蘇東劇變背景下,弗朗西斯·福山「意識形態終結論」的主旨,就是認為以美國、法國、瑞士等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實施的自由民主制度及其價值觀念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構成「歷史的終結」。但自那時以來,隨著美國霸權的衰落,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及其主流價值觀念——從社會民主主義到新自由主義,戰後建制派地位受到多次猛烈衝擊,各種被視為異端的社會思潮,如生態主義、女權主義、新納粹主義、民粹主義等的影響揮之不去。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多樣化。因此,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終結論」都是錯誤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中國的和平發展,迫使「意識形態終結論」、「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他在2009年接受日本《中央公論》雜誌採訪時就承認:「客觀事實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賽)

相關焦點

  • 歷史的終結與文明的衝突
    1989年夏,福山發表《歷史的終結?》一文,引起強烈反響,成書後名為《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1992)。1993年,亨廷頓發表《文明的衝突?》,1996年出版《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也極具轟動效應。這兩本書都名列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國際政治著作,代表了西方世界在冷戰出人意料地結束後的心理變化和對未來的預測。
  • 意識形態沒有終結——「竊聽故事」中的意識形態表述
    其實,在新世紀以來的影視作品中,以「竊聽」或情報為題材的作品並不少見,如《竊聽風暴》、《全民公敵》等。這些影片中往往摻雜著較多的意識形態因素,常常通過「竊聽」故事將敵對的竊聽者和竊聽機構描述為「自由」的敵人。然而在斯諾登事件中,我們看到,恰恰是美國這個以「自由」為標榜的國家,在實施著最為隱秘而廣泛的「竊聽」,這與上述影片中的意識形態指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 美媒:中美之爭類似美蘇爭霸 但不存在意識形態衝突
    如今,《紐約時報》中文網10日刊登題為「中國把『門羅主義』用到亞洲」的評論文章,稱中美在亞洲的衝突萌芽顯而易見,而兩國的安全競賽是21世紀的核心戰略問題,「這和蘇聯的情況是一樣的,只不過現在不存在意識形態衝突」。以下是文章全文:
  • 意識形態內涵的演化歷程及啟示
    從貝爾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到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去意識形態化思潮雖然變換了多種形態,但其核心目的不變:論證西方價值觀的不可超越性及其政治制度的永恆性,攻擊和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學者認為,「意識形態是20世紀西方思想史上內容最龐雜、意義最含混、性質最詭異、使用最頻繁的範疇之一。不僅在不同的時代、而且在同一時代的不同人那裡,都具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義。用『言人人殊』來描述它絲毫都沒有誇張的成分」。儘管如此,從西方意識形態的階級屬性和歷史屬性考察,其含義的演化歷程卻是十分清晰的。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其一是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它宣稱西方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民主取得了對其他所有意識形態對手的全面勝利,甚至預言會出現一個單調乏味的和平、寧靜的未來。另一個理論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極其悲觀,預言在美蘇對立終結後,將湧現一股新的由文明競爭和仇恨所推動的衝突浪潮。
  • 「意識形態」概念流變考梳
    5隻有依靠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指導,那些虛假的意識形態所建立的異化關係才會被認識到,並最終被消滅掉。 在認識論的維度,盧卡奇注意到了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未作直接界定而可能造成的誤讀風險,選擇以社會效力和職能為尺度,對意識形態重新界定。
  • 駁歷史終結論即共產主義終結論,因為馬恩眼下確實錯了(四)
    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一書裡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 張雪魁丨美國的意識形態霸權正加速走向衰落
    它涉及我們對世界發展變化的態度,諸如什麼是可改變的、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什麼是可能性的、什麼是不可能的,什麼是可選擇的、什麼是不可選擇的,它指涉的是人們對現存制度模式或社會秩序是否具有「可變性」的一種實踐態度。譬如,一段時間以來,「歷史終結論」大行其道,此論堅稱人類除非走向所謂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道路,沒有其他任何可能的選擇,這就等於宣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可改變性。
  • 胡錫進:中西意識形態衝突有緩和的空間嗎?這是個重大問題
    對中國來說,淡化中西之間的價值觀分歧,減少意識形態摩擦是一項有戰略意義的事情,是削弱美國拉山頭對付中國的一項關鍵舉措。老胡今天談一個問題:我們能淡化中西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擴大彼此的共同價值嗎?所以,對中國來說,淡化中西之間的價值觀分歧,減少意識形態摩擦是一項有戰略意義的事情,是削弱美國拉山頭對付中國的一項關鍵舉措。我認為,中西之間的制度差異原本沒有理由過度意識形態化,也不應轉化成價值觀衝突而無處不在,更不應被地緣政治化。
  • 俄學者:俄美衝突的經驗教訓,中國可借鑑
    事實上,美蘇冷戰也分很多階段,不同階段的對抗烈度大相逕庭:既有處在核衝突邊緣的古巴飛彈危機,也有籤署很多重要雙邊和國際條約的「緩和期」。不過,對抗總趨勢恐怕會持續很長時間,直到一方發生根本變化,或像蘇聯那樣消失。環球時報:外界很擔心中美間發生軍事衝突,您認為這可能嗎?盧金:總的來說,可能性很小。
  •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書評:自由民主社會真的終結了嗎?
    她寫道:「很少有一本書的命運,福山的《歷史終結與最後的人》一樣坎坷,自1992年出版以來……是一本說理之作逐漸演變成一個意識形態的符號……」 雖然是門外漢,委婉的說,劉瑜的評論太單純了。歷史哲學尤其是研究預測未來的歷史哲學不可避免的會成為政治哲學,成為政治,必然有意識形態蹤跡。
  •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發展脈絡
    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解讀真正賦予「意識形態」現代語境解讀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有的國外學者曾經這樣評價,在意識形態概念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的重要性怎樣強調都不為過。第一,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方式決定著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社會精神生活的產生與變化發展,是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一切社會精神生活的現實基礎。
  • 民調顯示兩岸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仍未終結
    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臺灣《遠見雜誌》在11月29日晚間公布了該雜誌11月所做的最新民調結果,這次的年度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針對的是臺灣民眾對經濟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看法,顯示有多達66.3%的臺灣受訪民眾認為,未來十中國大陸不可能實現與臺灣統一
  •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挑戰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黃相懷  關於意識形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確的一個基本看法是,意識形態問題從來就不僅僅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意識形態問題從來就不只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而是深刻影響其他領域和整個社會生活的問題。
  • 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及其意義
    一文,宣稱作為一種政體的自由民主制,「也許是『人類意識形態演化的終點』和『人類政體的最後形式』,並因此構成『歷史的終結』」。[1]時至今日,這一理論儘管遭受了眾多學術流派從不同層面展開的批判與指責,但此論題引發的爭論仍然餘波未平。
  • 意識形態釋義
    在變革時代,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及其意識形態都要發生或快或慢的變化,文明和時代精神都要發生巨大變化。這在東歐的變化中看得很清楚。有人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存在意識形態的一體化而只有多元化,那西德為什麼把東德的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弄到那種地步,連一些老弱病殘者都不放過。這次事件使我們重新認識了資本主義在吞併社會主義時,意識形態所遭受的命運。社會結構發生裂變,意識形態不變是不可能的。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全球性問題該何去何從?
    」1993年,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該文宣稱,冷戰後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將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明的衝突」。這種「文明—宗教—種族三位一體」的衝突論被部分西方學者譽為一種理論範式的創新。
  • 丹託:藝術的終結之後
    然而,當1984年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哲學家阿瑟·丹託提出藝術終結論時,仍然震驚了藝術界,並且大洋兩岸都有迴響(與此同時,德國藝術史家漢斯·貝爾廷也提出了藝術終結的思想)。接著,便是遭到諸多質疑。遠的不說,我們國內就有沈語冰的長文《哲學對藝術的剝奪:阿瑟·丹託的藝術批評觀》指出丹託的錯誤就在於:他不該將藝術與真理、道德的關係理解為線性發展的關係;而看不到它們之間的同時共在關係。
  • 西方人常常忘記的,非西方人從未忘記——亨廷頓《文明的衝突》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詳細描寫了各文明間的關係。文明之間關係的演變經歷了兩個階段,現在正處於第三個階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現後的3,000年中,除了個別例外,它們之間的交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間斷的和緊張的。歷史學家用來描述這些交往的詞——「遭遇」,準確地表達了它們的性質。
  • ...的文明範式——歷史政治學視野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它們同具有與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國家合作或結盟,並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發生衝突。國家根據其他國家的意圖來確定威脅,而這些意圖以及看待它們的方式受到文化考慮的強大影響。公眾和政治家認為威脅不太可能產生於他們感到能夠理解和可信任的民族,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語言、宗教、價值、體制和文化。他們更可能認為威脅會來自那樣一些國家:它們的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他們對之不理解和感到不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