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年花好月圓,中秋佳節如約而至。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多數人陶醉於節日的熱鬧氛圍中時,你可曾回頭好好琢磨過中秋節的來歷?你可曾向孩子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你可曾告訴孩子為何中秋節大伙兒都吃月餅?當孩子好奇地問你外國人是否過中秋節時,你又會如何回答?中秋文化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中國人都有著歲月偷不走的中秋情懷。(中國文明網)
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在歷史中也從來沒有缺少過文人墨客對其歌頌和感懷。其實,透過那些飽含真情的詩詞,我們也可以將中秋節的家國情懷看得淋漓盡致。中秋節對於我們普通的人來說,那就是意味著家人的團聚,是一種家的情懷;中秋節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卻意味著一種國家理念的散播,因為中秋節不僅中國在慶祝,廣大海外華人華僑更是有著強烈的情感,他們的情感就是一種國家的情懷。這些內容,讓我們通過那些經典的詩詞來重溫,也將中秋節的文化氣息進一步點燃。
宋代詩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應該算得上膾炙人口的一篇。他在詩詞中寫的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不僅在當時留下了歷史烙印,更是演繹成為現代流行歌曲廣為傳唱。在這首詞中,蘇東坡其實是在懷念自己的弟弟。這無疑也就是最好的家庭觀念的表達,是手足之間的情誼,更是溫暖家庭的表達。在今天,我們對於兄弟之間的情誼,尤其是天各一方的兄弟之間到底還有沒有這樣的情愫?古詩詞的溫婉能夠演繹成為現代的情感,這才是中秋詩詞能夠流傳到今天的現實價值所在。
在唐代,有這樣一名浪漫主義的詩人,儘管其性情充滿浪漫,但落實到中秋詩詞上,他也頓時變得深沉起來。在那首《靜夜思》中就是最好的表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對於李白來說,明月的意象和「霜」聯繫在一起,這估計是一種思鄉的表達。果不其然,他在後兩句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給出了明確回答。浪漫的詩人都如此,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尤其是再有人遠在他鄉的時候。這樣的詩詞太多,對於家鄉的懷念都表達在中秋的詩詞裡,留給我們後代人觀摩欣賞。這些,對於今天我們來說,不僅需要吸取其中的精髓,更應該品讀出其中的家國情懷。
杜甫在《月夜懷舍弟》中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點亮了中秋夜裡對故鄉的思念。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在最後一句「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更是將國家的亂和家鄉的思念聯繫在一起。無疑這就是古詩詞的精華所在,對於杜甫來說,他所處的時代已經和李白有所不同,而他在這樣的詩詞中也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可見,家國情懷總是縈繞在古詩詞中,尤其是中秋詩詞中。這樣的情況也有著特定的因素,比如古代交通不便利等情況。
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中秋節不僅意味著家人的團圓,更意味著國家情懷的釋放。而這樣的釋放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透過那些描寫中秋詩詞中讀出其中的真諦,因為這樣的詩詞不僅僅是對中秋的描寫,更是古代先進文化的表達,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品讀。(孫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