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冒著大雪封山的危險從縣城驅車六個小時,在漫山大雪路況不明的驚嚇中摸索到了123公裡外的木裡大寺。
木裡的瑪尼堆
木裡在哪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這個地名。我在採訪前也完全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地方。這個不起眼的地方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四川西南省界的邊緣,它是中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這個小小的縣城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人多記一筆,直到20世紀初一位叫做「約瑟夫 洛克」的美國人的到來。洛克是20世紀初活躍在中國西部山區的美國人,他兼具探險家、地理學家、植物學家和語言學家數種身份,曾醉心於納西文化的研究,並著成了其學術巔峰之作《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
木裡廢墟
其實,木裡與瀘沽湖僅一山之隔,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洛克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的文章《黃喇嘛之地——木裡》已經向世人揭開了木裡神秘的面紗,後來由於戰爭等歷史原因,再度被鎖深山,被世人遺忘。
蓋地瀑布
說起洛克與木裡的淵源,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正是因為他跟洛克的交情,才使得洛克在管制森嚴的木裡地界暢通無阻,三次探險均收穫頗豐,他就是木裡王——「項此稱扎巴」。當時的木裡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木裡王既是土司又是大喇嘛,是最高權利的掌控者,是一位深諳統治之道的君主,他用嚴厲的刑法將木裡地界管理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但是,久居深山常年沒有外界的消息,使他非常渴望知曉外面世界的變化,1924年1月寒冬,洛克帶領著他的隨從們從麗江出發,經過五天的艱難跋涉來到木裡。洛克的到來正好滿足了他強烈的求知慾,兩人常常促膝交談好幾個小時……於是,洛克在木裡獲得特權,走遍了寺廟的每一個角落和境內的山山水水,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木裡廢墟
木裡曾屬雲南,後又劃歸四川,位於今天四川省的西南部,涼山州的西北部,是全省唯一的藏族自治縣。雅礱江和貢嘎山脈穿境而過,和其他兩條山脈與河流將木裡分割為四大塊,海拔最高的地方5958米。木裡還是納西人祖先遷徙路線中一個重要的驛站,是他們祭祖活動必去的地方之一。所以,對於研究自然地理和納西文化的洛克來說,木裡是一個很好的去處,難怪他後來要將木裡作為滇、川、藏交界區域的探險考察大本營,三度來到這裡。
去往木裡大寺的道路
史料記載,木裡有三大寺廟,十八座經堂,分布在全境。規模最大的是三百多年前建成的木裡大寺,佔地八萬多平方米,有數百間僧舍、近800個僧人和兩座20多米高的大殿。為了一睹洛克筆下那金碧輝煌的宏大寺廟,我們冒著大雪封山的危險,從縣城驅車六個小時,在漫山大雪路況不明的驚嚇中摸索到了123公裡外的木裡大寺,途中在狹窄的雪路上與一輛大貨車相會時,還被剮蹭了一下,險象環生。
木裡大寺廢墟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經堂是國家於1982年撥款在原址上修建的。我奇怪為什麼這個全縣最大最主要的寺廟會離縣城如此遙遠,後來問過活佛才知道,舊時寺廟所在地是縣城的中心,現在的新縣城是解放後才搬過去的。
圖為十世木裡香根昂翁洛絨益西 扎巴旺秋活佛
十世木裡香根昂翁洛絨益西 扎巴旺秋1976年出生於四川木裡縣,1992年在木裡寺坐床,他主要住在木裡大寺,其他寺廟有事時才去。香根活佛很年輕,那一年他才26歲,每天的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念經、處理宗教事務,想起剛才在院子裡看見兩個小僧人在打桌球,我忍不住問活佛:
「您有沒有娛樂的時間?」
他說:「很少。」
「那會不會覺得悶?」
他答:「不悶,習慣了。」
當年,洛克帶著他的助手在木裡到處遊走,採集標本,拍攝照片,這裡的風光讓他著迷,這裡的寺院和僧人讓他驚嘆。洛克當年拍攝的照片留下了項此稱扎巴和他的那個時代,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是洛克送給木裡的一份厚禮,他給後人留下了一段看得見的木裡輝煌史。
差不多半個世紀後,我們循著洛克的足跡,踏入此間,風景依舊,人物已經換代,但繁衍生息於此的人們,那種堅忍,那種注重內在的修持,那種專注於自己使命的擔當,卻是一脈傳承,一代又一代,讓我們不覺肅然起敬,也不由感慨萬端。(中國西藏網 文、圖/陳丹)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