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法國古生物學家艾伯特·拉伯在尼日的撒哈拉沙漠發現了一塊鱷魚的牙齒和一塊鱗甲。之後研究發現,這種牙齒和鱗甲並不屬於現存鱷魚當中的一種。1964年,有地理學家發現了一塊鱷魚的頭顱,同樣不屬於現存鱷魚。經過兩年的研究,菲利普·塔丘特認為這些鱷魚的化石來自7000萬年的白堊紀史前生物帝鱷的身上。此後,陸陸續續有科學家在白堊紀的一些地層當中發現了帝鱷的脊柱、四肢骨頭,以及髖骨等等骨骸。
目前帝鱷的正模標本存儲於尼日國立博物館當中。帝鱷是曾經在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鱷類動物之一,成年帝鱷的體長可以達到13米,體重將近11噸。雖然說帝鱷的頭顱和當代正常人的頭顱一般大小,但是如果將帝鱷放置在人為模擬空格當中,那麼它們可以佔據11個空格的位置,而人類僅僅可以暫居1個空格。可想而知,如果人類遇上帝鱷的話,基本上是沒有生還的可能。
帝鱷的嗅覺很是靈敏,即使在水中也一樣可以嗅到獵物的氣息,現存的鱷類動物同樣也繼承了它們這一特點。此外,帝鱷的牙齒在當時幾乎是沒有動物可以比擬,即使是當時代的恐龍。通過分析帝鱷的化石,科學家發現它們的頜部存在132顆牙齒,它們的牙齒不僅大顆,而且很是鋒利,呈現圓錐形,各樣大型或者滑溜溜的史前魚類都是它們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的盤中餐,甚至一些小型的恐龍也不在話下。此外,帝鱷的鱗甲也很大隻堅硬,最大的鱗甲可以達到1米,在它們穿梭森林途中給予了很好的保護。
除此之外,帝鱷還有自己的獨特的發生系統,它們利用自己發出的聲音來劃定自己的生存範圍,不允許其他的動物的入侵。同時它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發聲來和異性做出交流,吸引異性,當然了對於後代的交流也是依靠它們自己的獨特的發聲。作為兩棲動物,帝鱷更喜歡待在水中捕獵食物,因為在水中它們可以很好的隱藏自己。而一旦確認自己的捕獵目標,帝鱷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獵物拖拽下水,從而在水中將其解決。
一般而言科學家經常發現的都是帝鱷的頭顱化石,目前已經發現超過6個頭顱了。但是對於恐龍而言,科學家是很難發現其頭顱的,這其實和不同動物的身體特徵有很大的關係。恐龍的頭顱很容易碎,而帝鱷的頭顱很是既厚重又堅硬,所以經常可以找到完整的帝鱷頭顱。而對於帝鱷的年齡判斷,往往科學家是根據史前爬行動物都會有的皮內成骨的成長環來判斷,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種判斷方法並不科學,因為當時代的地球環境太過於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