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古船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古船 (94年1印 品好 免平郵)

作者:張煒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類別:文學

出版時間:1987-08-00  印刷時間:0000-00-00  上書時間:2008-07-04

開本:  頁數:0 頁  印張:

裝訂:平裝  印量:30000冊  品相:9成品相

價格:10 元

簡介

鐵色的磚牆城垛的確也顯示了窪狸鎮當年的輝煌。蘆青河道如今又淺又窄,而過去卻是波瀾壯闊的。那階梯形的老河道就記敘了一條大河步步消退的歷史。鎮子上至今有一個廢棄的碼頭,它隱約證明著桅檣如林的昔日風光。當時這裡是來往航船必停的地方,船舶在此養精蓄銳,再開始新的遠航。鎮上有一處老廟,每年都有盛大的廟會。駛船人漂蕩在大海上,也許最愛回想的就是廟會上熙熙攘攘的場景。老河道邊上還有一處處陳舊的建築,散散地矗在那兒,活像一些破敗的佔堡。在陰鬱的天空下,河水緩緩流去,「古堡」沉默著。一眼望去,這些「古堡」在河岸一溜兒排開,愈來愈小,最遠處的幾乎要看不見了。可是河風漸漸會送來一種聲音:嗚隆、嗚隆……越來越響,越清晰,原來就是從那些「古堡」裡發出來的。它們原來有聲音,有生命。但迎著「古堡」走過去,可以見到它們大多都塌了頂,入口也堵塞了。不過總還有一兩個、兩三個「活著」,如果走進去,就會讓人大吃一驚:一個個巨大的石磨在「古堡」中間不慌不忙地轉動,耐心地磨著時光。兩頭老牛拉著巨磨,在沒有開端也沒有終點的路上緩緩行走。牛蹄踏不到的地方,長滿了綠苔。一個老人端坐在一旁的方凳上,看著老磨,一會兒起身往磨眼裡倒一木勺浸溼的綠豆。這原來是一處處老磨屋。那嗚隆嗚隆的聲音更像遠處滾動的雷鳴。河岸上有多少老磨屋,窪狸鎮上就有過多少粉絲作坊。這裡曾是粉絲最著名的產地,到了本世紀初,河邊已經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粉絲工廠,「白龍」牌粉絲馳名世界。寬寬的河面上船帆不絕,半夜裡還有號子聲、吱吜吱吜的櫓槳聲。這其中有很多船是為粉絲工廠運送綠豆和煤炭,運走粉絲的。而今的河岸上還剩下幾個老磨在轉動,鎮子上就剩下了幾個粉絲作坊。令人不解的是那些破敗的老磨屋為什麼在漫漫的歲月中一直矗立著?它們在暮色裡與殘破的城牆遙遙相對,似乎在期待著什麼,又似乎在訴說著什麼?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11月生於山東龍口;原籍山東棲霞人。1980年發表小說,1983年加入中國作協。作品獲得多項文學獎,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懷念與追記》、《我的田園》、《家族》、 《拍慧》等。中篇小說《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憤怒》,散文《融入野地》等,曾引起熱烈反響。

1993年發表《與大學生的馬拉松長談》,主要收錄與大學生的對話實錄,曾引起熱烈反響。

現已在國內和海外出版單行本30餘部。

1984年7月起,任山東省作協會專業作家;1993年起,擔任中國國際徐芾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張煒小說《古船》推出西文版
    原標題:張煒小說《古船》推出西文版 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的小說《古船》西班牙文版近日在京首發。據出版方Royal Collins公司中國區總裁宋波介紹,西文版《古船》由伊莉莎白、安娜、蘿拉三人聯合翻譯,歷時3年,力爭做到「信、達、雅」。《古船》西文版將分別在歐洲、非洲、北美、南美開始發行。
  • 張煒作品《古船》簡介
    張煒作品《古船》簡介 《古船》 張煒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資料圖)這部具有深百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
  • 張煒經典著作《古船》首發西文版
    《古船》是著名作家張煒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自上世紀1986年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印量巨大。《古船》曾經獲得莊重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古船》的當代意義      作為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張煒先生著作頗豐,佳作不斷。
  • 張煒暢談《古船》創作背後的故事
    1月11日下午,在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中國出版集團中版書房活動區,作家張煒與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劉方,一起聊《古船》創作背後的故事和當代作家手稿本的價值。1986年,《古船》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首次刊發,次年出版單行本。
  • 「古船———張煒作品朗讀會」舉行
    「古船———張煒作品朗讀會」舉行 2011-06-20 07:22:00    作者:師文靜   來源:齊魯晚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古船 張煒 朗讀 作品 演出
  • 張煒經典著作《古船》西文版全球首發
    本報訊8月27日,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張煒的經典著作《古船》西班牙文版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全球首發。《古船》是著名作家張煒先生的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曾經獲得莊重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 張煒《古船》:古老農村嬗變中的心靈陣痛與文化衝突
    作家 張煒中國著名作家張煒的長篇小說《古船》由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譯者會員、土耳其漢學家吉來翻譯,近日將在土耳其出版上市第二版。
  • 山東作家張煒代表作《古船》波蘭文版權輸出籤約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國倉表示,輸出《古船》波蘭文版, 為波蘭讀者了解現當代中國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文本,對於進一步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文化交流與民心溝通,無疑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亞洲研究中心教授、著名漢學家狄伯傑教授對與張煒先生的這次見面感到非常高興。
  • 《古船》手稿本發布 張煒:落筆慎重至今未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作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經典之一,張煒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古船》手稿本日前由人文社出版,至今仍然一筆一畫寫稿的張煒近日接受採訪時直言,其實自己的五筆打得很好,但覺得稿子的味道還是不一樣,「就像我們吃麵條都願意吃手擀麵,機制面和手擀麵還是不一樣。」
  • 時隔33年 作家張煒《古船》手稿本在京發布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1986年,著名作家張煒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首次刊發《古船》,次年出版單行本。這部長篇小說一出版,便引起了閱讀風潮。時隔33年後,《古船》手稿本日前在京發布。
  • 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作品集在山東首發 含《古船》等
    22日上午「張煒創作40年研討會暨手稿、版本展」在省檔案館舉行,作品集《張煒文集》也在山東省檔案館首發。張煒是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是新時期以來一直活躍在當代文壇上的重要作家,也是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王蒙稱他「是中國當代最富創造力和用心靈寫作的作家之一。
  • 張煒《古船》限量手稿本上新,籤名+鈐印! | 微店預告
    原標題:張煒《古船》限量手稿本上新,籤名+鈐印! | 微店預告 作家 張煒 《古船》出版至今銷量巨大、版本眾多、好評如潮,與《九月寓言》《刺蝟歌》一起,進入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品之列。
  • (山東人物)張煒:「想像力首先從語言開始」(組圖)
    ·[山東文化人物]張煒在書院當學子 自稱學到不少東西  ·[人物]張煒在書院當學子 自稱學到了不少東西  ·我寫她是因為我愛她——著名作家張煒談煙臺魅力  ·張煒:每一個地方都是外省  ·張煒:創作的豐富多樣  ·我想抓住「真正的語言」——訪山東作協主席張煒  ·痛苦的真實:讀張煒《外省書》  ·神話作家張煒
  • 與大師同行(13)一部一脈相承的文學史詩——讀張煒先生
    自1986年長篇小說《古船》橫空出世,對張煒總有一種熱切地期待,期待他不斷推出重磅作品,以史詩品格繼續豐富自己的文學譜系。因為《古船》描繪的圖景,重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到改革開放之初;《家族》 進一步向前延伸,重點展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壯闊畫面。其他作品,或是對上述歷史階段某個時期的深度開掘,或與時俱進地展示正在經歷的生活和產生的思慮。  直到2016年長篇小說《獨藥師》的出現,在張煒筆下,我們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後膠東半島上的風起雲湧。顯然,他的歷史觸角又向前延伸了一步。
  • 著名作家張煒簡介
    張煒,山東龍口人,原籍棲霞。當代著名作家。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兼任山東師範大學、魯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山東省龍口市政府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全國青聯委員、山東省青聯副主席等職。
  • 「應該輕得像鳥,而不是像羽毛」——張煒:龐然大物怒而飛
    但是張煒作品往往側重於書寫苦難的前因和後果。所以我們看《古船》,當然是有對當時歷史背景下苦難的呈現,不過你會發現他幾乎不去正面去寫苦難本身,他雖然也寫了老隋家的悲慘遭遇,卻沒有採取赤裸裸的現場再現或血淋淋的正面強攻。他不是直接寫這個家庭受到的戕害、荼毒,而是通過隋抱樸、隋見素兄弟二人的談話,以迂迴、間接的方式予以轉述、回顧,由此探究苦難的因與果。
  • 張煒小說與徐福傳說
    張煒生於龍口海邊,很多關於徐福的古蹟傳說,都曾親見親聞,對此,他素來引以為榮,且格外重視它們的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完成長篇小說《古船》之後,張煒重返故鄉龍口掛職,長期旅居膠東,開始留意搜集研究民間歷史資料。大概就是這一時期,徐福重新進入他的視野,觸發了他的探究興趣,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張煒說過:"在中國,我總覺得從古到今,很少有誰能像這個人物一樣值得尋味。他就是秦代的徐巿。"
  • 40餘年手寫1800多萬字作品 揭秘作家張煒的文學世界
    這是張煒的真實創作經歷。他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著有《古船》《九月寓言》等多部作品。2011年,憑藉10卷本小說《你在高原》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他寫詩、寫兒童文學作品,也研究傳統文化。在他看來,真正的純文學不會時過境遷,而必將與時俱進。
  • 張煒:大地上的牧馬人,野性中回歸平靜
    現當代的作家中,張煒無疑是很有特色的一位。他的作品帶著草原上的自然的味道。翻開他的書,仿佛能看見這樣一副畫面:馬蹄揚起,群草飄揚,牧馬人騎著馬,飛奔而來。我習慣以「大地上的牧馬人」來稱呼張煒,以「野地中的狂歌者」來描繪他所營造的鄉土意象。張煒如一株肆意張揚著粗樸枝葉的玉米杆,持久地發散著自然氣息。
  • 一個人絕望過後的曲折故事——張煒和十卷本小說《你在高原》
    《你在高原》的寫作伴隨了張煒22年的行走。「行走」和張煒一幫1950年代出生的親密朋友的集體出走有關。張煒把這撥人的行為稱為「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激情」。張煒以一位地質工作者的視角寫出了這場行走,原稿甚至有一個副題:「一位地質工作者的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