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調查顯示半數以上子女「不孝」
這座石雕描述的是「二十四孝」中「拾葚異器」的故事。
孝子蔡順是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恪守的傳統美德之一。古時「孝道」的典範,莫過於「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相傳由
元朝人郭居敬輯錄,後來的印本配上圖畫,通稱為「二十四孝圖」,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近代中國,「二十四孝」被重新審視。在「新文化運動」鬥士魯迅筆下,這些孝子故事中所固有的不人性因素,受到了最辛辣的質疑。
進入21世紀,一組耗資超百萬元的「二十四孝」石雕卻出現在浙江溫嶺農村中,一場關於新舊孝道的激烈討論由此引發……
<責任編輯:劉星>
村民自願捐資100多萬建石雕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浦岙村是一個以石雕產業聞名的村。2005年底,村裡的廣場上樹起了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二十四孝』有24個故事,這24座石雕花了一百多萬元,是一些村民自願捐資建的。」浦岙村村支書毛衛榮說。
溫嶺市石雕商會副會長連志祥是浦岙村副村長,也是「二十四孝」主題石雕的捐資者之一。他說,在村裡人流比較密集的廣場擺放「二十四孝」主題石雕,是想提醒大家在生活富裕的同時不忘孝敬老人,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據了解,近年來,農村「厚葬薄養」、「只養不孝」風氣較為嚴重。一些小輩對老人生前的贍養吝嗇,在老人去世後辦起喪事來卻鋪張浪費,一次花費幾萬元的現象非常普遍。
無獨有偶,溫嶺其他地區也選擇了「二十四孝」作為倡導「孝道」的「武器」。據了解,城西街道芝岙村、大溪鎮金岙村等地群眾自發從網上下載了「二十四孝」圖畫,在村裡的宣傳欄中展出。溫嶺的一家企業印刷了二十四孝卡片,免費向人們發放。而河北省滄州市育紅小學日前為了在學生中開展行孝教育,也將「二十四孝圖」貼進了校園。這種教育方式令廣大學生家長或褒或貶,議論紛紛。
宣揚孝道應從教育開始「孝經,是一本難念的經。」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翟玉和對中國農村養老現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子女18%孝,53%差。不孝現象大多表現為冷暴力、軟折磨。子女與父母同住一個院,但長年不說話,形同路人。「啃老族」則對父母無限索取,直至榨乾。
在孝道缺失的現代社會,重提「二十四孝」是否有積極意義?隨著「二十四孝」主題石雕的曝光,支持和反對之聲不絕於耳。
一些政協委員認為,「二十四孝」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影響在群眾心目中根深蒂固,但其中有明顯的封建糟粕。目前一些村出現「二十四孝」回歸,只能說明孝在現代社會的缺失。「二十四孝」中有像「郭巨埋兒」等一些不符合現代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標準的成分。不加區別地去宣傳,後果嚴重,必須一分為二,對這些故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即使在浦岙村的老人中,對「二十四孝」石雕的意見也並非一邊倒的贊同。81歲的連有發說,「二十四孝」中有不少愚昧內容,孝道宣揚應該從教育開始,讓學生從關愛父母開始關愛老人。
溫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慕毅飛說,「我們談『孝』,目的是要把兩代人往一處拉,但『二十四孝』起不到這樣的作用。老人一旦將古人的孝與自己子女的孝一比,肯定越看越有氣。而年輕人看到其中的極端故事,只會感到反感。如此一來,兩代人的鴻溝不會彌合,反而越來越大。」
<責任編輯: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