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濟南發現漢墓,出土千年前馬頭裝飾品,價值8億堪稱國寶文物
山東濟南發現漢墓,出土千年前馬頭裝飾品,價值8億堪稱國寶文物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離不開很多動物,牛是幫我們犁地的,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耕種,狗則被用來打獵,也被用來看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而馬則是人類的代步工具,它很複雜,繼造福人類的生活,同樣一匹好的馬匹,在古代更多是用於戰爭。
-
【忠州文物】戰國鎏金盤蛇環首青銅削
戰國鎏金盤蛇環首青銅削削是刀的一種,也是我國先民最早使用的青銅手工工具之一。 忠州博物館所藏戰國鎏金盤蛇環首青銅削,2001年出土於㽏井崖腳墓地第27號戰國墓,屬國家二級文物,殘長27.5釐米、環徑3.5釐米、刀寬1.8釐米、重0.12千克。此件青銅削,刀形狹長,直背直刃,柄部浮雕蛇紋,柄末有圓形環,通體鎏金。圓形環的設計,一是便於繫繩攜帶或懸掛,二是防止滑把,三是節省銅料。鎏金技術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一項傳統技藝。
-
陝西與清華大學合辦周秦漢唐文化展,189組件一級文物亮相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經陝西省文物局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共同商議,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兼及唐以前其他歷史時期)舉辦「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獻禮國慶。在精選的300餘件展品中,一級文物達189組件。
-
尋根上海——松江考古出土文物展掠影
尋根上海——松江考古出土文物展掠影佳展回顧松江是「上海之根」,其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從距今五千五百多年的崧澤文化時期開始,就有先民用石質生產工具開荒闢林其中,廣富林文化玉琮、鳳凰山與廣富林遺址出土的春秋時期銅尊、松江電大出土南宋金器與方塔、李塔、西林塔塔藏文物,首次聯袂回鄉,成為本次展覽的重要看點。這些人類歷史的碎片就像尋根之路上的絲絲亮光,指引我們共同探尋松江曾經的輝煌。
-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著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著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揚州博物館獲悉,「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因展覽調整需要,南京博物院藏西漢金獸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皇家文物首次在渝亮相
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由法門寺珍藏的3件一級皇家文物首次來渝,亮相該展覽。 本次展覽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九龍沉香博物館主辦。亮相展覽的3件法門寺皇家文物分別是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和鎏金銀龜盒。3件器物歷經千餘年時光,仍散發著耀眼的光澤。
-
濟南考古館展陳提升再開館,小清河復航出土文物將展出
藉此機會,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結合平時觀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展陳進一步提升,在國慶、中秋雙節期間,以嶄新面貌迎接廣大觀眾。展陳提升後,將更換知識型展板和說明牌。濟南考古館秉持「讓普通群眾進得來、看得懂」的理念,更換知識型展板22張、說明牌14塊,力求以專業的視角、通俗的語言講述更加豐富的文物故事。
-
本月31日起,「甘肅絲綢之路文物特展」亮相常博
本月31日,常州博物館今年上半年的一大重磅展——「絲路遺珍——甘肅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將在該館一樓臨時展廳開幕。甘肅省博物館珍藏的130餘件(套)絲綢之路相關文物,將全方位展現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文明成果。 甘肅地域東西長1600多公裡,佔陸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40%。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境,使甘肅成為古代中國通向西方門戶以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衝。
-
大運河文物展中的動物們:著急的青銅龍,未知犬豹的金獸!
最著急的龍首鼎:戰國青銅龍首鼎戰國 青銅龍首鼎 淮安市博物館藏這件藏於淮安市博物館的青銅龍首鼎,龍首上揚,頂部有雙角,雙目圓睜,高高突起,又以圓圓的腹部作為鼎身,腹耳直折向上,下有較高的獸蹄足。該墓葬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遺物近200件(套),其中蹀躞金玉帶是帶具系統中的最高等級,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件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墓葬中還出土了兩顆牙齒,鑑定年齡約50歲,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和高規格隨葬品,結合文獻記載與牙齒鑑定結果,確定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二號墓葬隨葬文物豐富。
-
海昏侯墓出土的這件文物究竟叫什麼?
當盧的系法復原模型這件文物本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一件展品,沒有黃金那麼吸人眼球,也沒有簡牘帛書那樣的學術價值的意義,但是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我發現這件文物的定名定錯了。我們也都去過不少的博物館,看過各種各樣的當盧,雖然當盧的樣式各種各樣,漢代的當盧還是有一定的特徵:基本呈長條形,上寬下窄,這也符合馬臉的生理構造;背面有兩到三個圓形或者半圓形的穿鈕,便於絡頭進行穿繫於馬面之上;裝飾技法由素麵、鎏金、錯金銀、鏤空等技法。
-
湖北曾侯墓珍貴文物亮相山西青銅博物館!
湖北曾侯墓珍貴文物亮相山西青銅博物館!9月18日,由山西博物院、隨州市博物館聯合策劃的「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二層臨展廳開展。這是山西博物院今年推出的「中國古代文明」系列主題展覽中的重量級展覽。
-
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商代青銅器鼎,可媲美殷商遺址出土的青銅鼎
近些年來,在山東境內陸續發現了商代遺址,對研究商朝山東地區的提供寶貴的文物資料。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前幾年在山東濟南發現商代大墓,出土珍貴的甲骨文,為國內除了殷墟之外唯一發現。2010年考古專家在大辛莊遺址發掘出豪華商代大墓,大辛莊遺址位於山東濟南王舍人鎮大辛莊東南,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
現場|今起穿越兩千年前的海昏侯,四大展揭示「傳奇海昏」
開幕當天,「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書香海昏——海昏簡牘展」等四大展覽同期開幕。還將首次呈現「南昌」銘文青銅燈、「海昏侯夫人」奏牘、「海昏侯家錢五千」等墓葬出土的重磅文物。我們可以透過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看到西漢王朝燦爛文化的縮影。」
-
失散文物「回家」,山西青銅博物館7月27日亮相太原
它即將在新成立的山西青銅博物館亮相。據山西博物院微信公眾帳號,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於7月27日正式開館。山西青銅博物館所在地,與太原博物館使用同一館舍。 山西省公安廳供圖2018年10月,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參觀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宣傳》展覽時提出,要建設山西青銅博物館。
-
陝西「明星文物」海外歷險記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秦兵馬俑、青銅水禽、漢代大玉璧、法門寺琉璃盤等30件(組)經常赴外展出的陝西「明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戰國銅鼎:曾流落海外100多年 在「陝西文物對外交流50年」展覽上亮相的30件(組)明星文物中,一尊青銅鼎勾起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吳永琪的一段記憶。
-
諸侯的禮樂:來自周王朝的青銅瑰寶展
> 佳展回顧 周倜分享 周倜,男,漢族,網名細雨江湖,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現為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南衛視華豫之門青銅器鑑定專家,山東省古玩商會副會長、銅器組負責人,齊魯古玩商會常務理事、青銅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實力派青銅器鑑寶專家,在青銅器收藏界摸爬滾打多年,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周倜多年遊藝學習於各大博物館,積累了不少博物館藏品資料,樂藝會特設專刊系列發布,為廣大愛好者提供一個多方位學習的機會。
-
39件文物精品將赴意展出
此次《秦漢-羅馬文明展》的文物從全國近20個省市「選調」,山東從濟南、淄博等三個地方調集文物。「濟南此次貢獻的文物是最多的,同年代文物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據於茸介紹,此次濟南市提供的5組 39件文物精品,分別為享譽海內外的洛莊漢墓出土的銅紐鍾(一組十餘件)、銅甬鍾(1組5件)和長清雙乳山漢墓出土的玉枕、玉握、玉覆面,加起來一共39件。
-
通城出土2000年前青銅劍和戈 或為戰國到西漢時期文物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出土的青銅劍和戈 7月28日,通城縣四莊鄉向家村易地扶貧安置點開工挖基腳,工人清理時發現青銅劍和戈。鹹寧市、通城縣兩級博物館專家到現場勘察,初步判斷是戰國到西漢時期的文物。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通城縣四莊鄉向家村,現場位於該村一小山包上,工人們正在打圍,村支書盧會明帶人在現場值守,許多村民前來圍觀。
-
山西青銅博物館重新開館 1200餘件青銅器文物再次亮相
今年6月4日,作為全國首座省級青銅器博物館,試運行一年的山西青銅博物館臨時閉館,開始對「吉金光華」基本陳列進行完善提升。9月18日,山西青銅博物館重新開放,1200餘件精選青銅器再次亮相,以新穎的展陳方式和全新的文化視角,為觀眾講述中國輝煌的青銅文明和獨特的山西青銅文化。
-
湖北出土青銅文物修復保護記:成堆「脆鍋巴」拼出數十條「龍」
工作照-超景深顯微頂級團隊為文物全面「體檢」近年來,我省曾國考古不斷有重大新發現,自2016年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批對千餘件病害複雜、損毀嚴重、急需保護的青銅文物涉及文物保護修複方案其中包括葉家山墓地出土950件(套)、郭家廟墓地出土的263件、蘇家壟墓地出土的62件。對文物病害分析評估,是文物保護修復的重要一環。考古出土曾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整合國內文物科技最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關力量,組建了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軸,北京大學、中科院光機所等為輪的科學測試分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