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卡夫卡獎首次授予中國作家
本報訊 (記者 盧歡)在莫言獲得諾貝爾
文學獎的之前之後,另一位以荒誕的寫作風格和表達社會現實的思想深度在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中國作家閻連科也總被文學界人視為「諾獎」人選的大熱門。他在海外文壇的知名度日益攀升,也得到了包括馬悅然弟子、瑞典漢學家羅多弼在內的推崇。北京時間10月22日晚11點,閻連科遠赴捷克,在卡夫卡文學獎協會舉辦的頒獎典禮上領取了「2014年度卡夫卡獎」。
無論文學還是經歷,他都實至名歸
作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卡夫卡獎由弗蘭茨·卡夫卡協會和布拉格市政府於2001年設立,歷屆獲獎者均為世界級作家,如菲利普·羅斯、哈羅德·品特、村上春樹等,而這一屆是該獎首次授予了中國作家。
從授獎辭來看,評委們的共識是,閻連科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很像赫拉巴爾在捷克斯洛伐克,無論文學還是經歷,他都實至名歸。他有著犀利的諷刺和對現實的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這和卡夫卡的創作精神一樣。他們認為,閻連科一直在尋找20世紀以來中國命運的矛盾。「在他的寫作中,神實主義取代了現實主義。神實,是指超自然的,神奇的。他的寫作背叛既有規則,自己建立新的規則……他的每部作品都是描繪現代中國,用古代中國的抒情,描述不斷變化的現狀。」
此前,閻連科「冷處理」了這一文學獎項,專門就此解釋說:「獲得一個文學獎,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心態上不加以自我警惕,很容易會陷入一個危險境地:誤以為自己真的從此就成了國際文學大師了。內心和生活的秩序對我的寫作很重要。我不希望它被打亂。」
寫作,用那有限的光亮照著
黑暗頒獎當晚,閻連科作了主題為「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的演講,追憶了與「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和「黑暗」相關的中國故事。他說,自己是那個命定感受黑暗的人,看到了當代中國,蓬勃而又扭曲,發展而又變異,腐敗、荒謬、婚戀、無序,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超出人類的常情與常理。他希望試圖透過寫作,走出黑暗,獲求光明。
閻連科講述了與他同村的盲人的故事,稱自己從他的身上「感悟到了一種寫作—它愈是黑暗,也愈為光明;愈是寒涼,也愈為溫暖。它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讓人們躲避它的存在。」他進而指出,他和他的寫作,就是那個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著黑暗,儘量讓人們看見黑暗而有目標和目的閃開和躲避。
在他看來,只有文學,在黑暗中才能發現最微弱的光、美、溫暖和誠實的愛。「所以,我竭盡全力,都試圖從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種偉大的溫暖與悲憫;感受心靈飢餓的冷熱與飽暖。」
閻連科。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盧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