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我是那個命定感受黑暗的人(圖)

2020-12-12 網易新聞
  

長江商報消息

  卡夫卡獎首次授予中國作家

  本報訊 (記者 盧歡)在莫言獲得諾貝爾

文學獎

的之前之後,另一位以荒誕的寫作風格和表達社會現實的思想深度在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中國作家閻連科也總被文學界人視為「諾獎」人選的大熱門。他在海外文壇的知名度日益攀升,也得到了包括馬悅然弟子、瑞典漢學家羅多弼在內的推崇。北京時間10月22日晚11點,閻連科遠赴捷克,在卡夫卡文學獎協會舉辦的頒獎典禮上領取了「2014年度卡夫卡獎」。

  無論文學還是經歷,他都實至名歸

  作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卡夫卡獎由弗蘭茨·卡夫卡協會和布拉格市政府於2001年設立,歷屆獲獎者均為世界級作家,如菲利普·羅斯、哈羅德·品特、村上春樹等,而這一屆是該獎首次授予了中國作家。

  從授獎辭來看,評委們的共識是,閻連科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很像赫拉巴爾在捷克斯洛伐克,無論文學還是經歷,他都實至名歸。他有著犀利的諷刺和對現實的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這和卡夫卡的創作精神一樣。他們認為,閻連科一直在尋找20世紀以來中國命運的矛盾。「在他的寫作中,神實主義取代了現實主義。神實,是指超自然的,神奇的。他的寫作背叛既有規則,自己建立新的規則……他的每部作品都是描繪現代中國,用古代中國的抒情,描述不斷變化的現狀。」

  此前,閻連科「冷處理」了這一文學獎項,專門就此解釋說:「獲得一個文學獎,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心態上不加以自我警惕,很容易會陷入一個危險境地:誤以為自己真的從此就成了國際文學大師了。內心和生活的秩序對我的寫作很重要。我不希望它被打亂。」

  寫作,用那有限的光亮照著

黑暗

  頒獎當晚,閻連科作了主題為「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的演講,追憶了與「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和「黑暗」相關的中國故事。他說,自己是那個命定感受黑暗的人,看到了當代中國,蓬勃而又扭曲,發展而又變異,腐敗、荒謬、婚戀、無序,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超出人類的常情與常理。他希望試圖透過寫作,走出黑暗,獲求光明。

  閻連科講述了與他同村的盲人的故事,稱自己從他的身上「感悟到了一種寫作—它愈是黑暗,也愈為光明;愈是寒涼,也愈為溫暖。它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讓人們躲避它的存在。」他進而指出,他和他的寫作,就是那個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著黑暗,儘量讓人們看見黑暗而有目標和目的閃開和躲避。

  在他看來,只有文學,在黑暗中才能發現最微弱的光、美、溫暖和誠實的愛。「所以,我竭盡全力,都試圖從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種偉大的溫暖與悲憫;感受心靈飢餓的冷熱與飽暖。」

  閻連科。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盧歡

本文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閻連科長篇小說《日熄》獲第六屆「紅樓夢獎」首獎
    人們最具體的飲、食、住、行和醫、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境,使得那裡芸芸眾生者的人心、情感、靈魂,在那個作家眼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焦慮和不安,恐懼而興奮。他們等待著什麼,又懼怕著什麼。
  • 閻連科獲卡夫卡文學獎 把獲獎看成「天上掉餡餅」
    (下頁為閻連科領獎現場演講全文) 附:閻連科演講全文在頒獎儀式上,閻連科作了名為《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來賓和我尊敬的評委:從某個角度說,作家是為人和人類的記憶與感受而活著。因此,記憶與感受,使我們成了熱愛寫作的人。
  • 《她們》:閻連科書寫家族女性的故事
    鄉村女性的苦難與抗爭《她們》全書分為七章,閻連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自己年輕時相親的故事說起,那種強烈的時代感或許會讓新一代的青年感到驚訝。第一章《她們》中閻連科寫了「我」的四次相親,題目分別是《一次相親》《又一次相親》《第一次相親》和《掙脫與命定的事》。
  • 【學院新聞】閻連科《日熄》獲第六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六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今日揭曉,我院教授閻連科以其長篇小說《日熄》獲得這一獎項。
  • 閻連科《日熄》獲第六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六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今日揭曉,著名作家閻連科以其長篇小說《日熄》獲得這一獎項。評委會稱,作為「命定感受黑暗的人」,凝視時代的黑暗的光束,閻連科蘸著時代的黑暗書寫了一部堪稱當代經典的華文杰作。
  • 光影獨白 | 花木蘭「充軍」:閻連科的《她們》
    《她們》算是閻連科最淋漓盡致和直白地抒發了這種感受的作品,不全是愛,也不全是憶苦思甜。和漢德克的《夢外之悲》——當代最著名的寫母親的長篇散文——相比,閻連科的呢喃絮叨反而讓人感到溫暖,顯出他對這一「題材」的珍惜,因為這不是一個寫作題材,而是生命本身最脆弱又最堅韌的部分——以這些作家身邊平凡的女性為載體,呈現的卻不只是女性。
  • 光影獨白|花木蘭「充軍」:閻連科的《她們》
    《她們》算是閻連科最淋漓盡致和直白地抒發了這種感受的作品,不全是愛,也不全是憶苦思甜。和漢德克的《夢外之悲》——當代最著名的寫母親的長篇散文——相比,閻連科的呢喃絮叨反而讓人感到溫暖,顯出他對這一「題材」的珍惜,因為這不是一個寫作題材,而是生命本身最脆弱又最堅韌的部分——以這些作家身邊平凡的女性為載體,呈現的卻不只是女性。
  • 閻連科獲卡夫卡文學獎 為首位獲該獎中國作家
    這是卡夫卡獎成立14年來首次將該獎授予中國作家,閻連科也是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之後,第二位獲此獎項的亞洲作家。授獎詞上寫道:「無論從文學還是經歷,閻連科都實至名歸。他有著犀利的諷刺和對現實的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這和卡夫卡的創作精神一樣。」在頒獎儀式上,閻連科作了名為《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的演講。
  • 閻連科——渴望光明的守夜人
    「我非常知道,你們中間有一半人是因為方舟才到來的,另一半人是因為王家衛和馮小剛沒來,你們才來的,剩下的幾個好朋友,才是真正為我來的……我們有什麼講得不得體,請大家一定諒解。人總是會說錯話,做錯事,要給我們改正的機會。但我也經常屢教不改,改得慢,所以更要請大家諒解。」開場白一出,近千人的大會堂爆發出陣陣笑聲。
  • 5年了,「田湖的孩子」閻連科回歸了
    我一定要拉到河南這塊地方去,這是鄉村給我的禮物,也是我的局限。鄉村對我來說是萬花筒一樣,泥巴一樣,我需要什麼樣子就能捏成什麼樣子,但上海我完全不會寫了。我喜歡王安憶的小說,我完全寫不來。」在這個非虛構作品裡,閻連科也寫到了人的善意,人性的美好,但也有批判。
  • 閻連科寫「她們」:痛切並溫柔的人生
    曾經獲得過卡夫卡文學獎的作家閻連科也不例外,新書《她們》收錄了他書寫家族以及家鄉女性的多篇散文。十年前,閻連科出版了一本書寫家族中父輩的散文《我與父輩》之後,一些出版界人士和讀者鼓勵他再出一本寫家族女性的書。「之所以硬著頭皮沒有寫,是因為我不想把家族中的女性寫成父輩一樣的人。因為在那塊土地上,雖然女人也是人,然而那塊土地又規劃她們終歸是女人。」
  • 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上升 閻連科新作書寫「她們」的平凡與偉大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十年前寫完《我與父輩》後,做出版的朋友再三攛掇、鼓勵閻連科,希望他趁機再寫一本關於自己家族女性的書。但閻連科覺得時機還不到,「因為我不想把我家族中的女性寫成父輩一樣的人。她們是和所有男人一樣的人。她們也是和所有男人不一樣的人。關於父輩和我和別的男人們,我似乎是清晰知道的。關於母輩和姐姐、妻子、嫂子及表姐、表妹們,還有這之外的「她們」,我似乎熟悉卻又陌生著。無從知也就無從寫,釐不清也就等待著。」閻連科十年之後,他終於提起筆,將文字投向世代更迭中女人的命運。
  • 閻連科:《她們》帶來改變
    而2009年閻連科寫完《我與父輩》後,逐漸萌生了為家族女性寫一部作品的念頭,這個「計劃」實施完成,卻是在十年之後。「千萬不要說《她們》是《我與父輩》的姊妹篇,之所以時隔十年之久才寫出《她們》,就是為了與《我與父輩》區別開來,我希望我的每一部書都不一樣。」
  • 薦讀 | 閻連科《她們》:一份沒有處方的女性問題診斷書
    全書開篇,筆調輕快、幽默,筆力卻深厚、凝練,短短兩行字,卻立刻就能將人抓住,頗有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的風格。可他的婚姻又是時代大框架裡的命定,和命定中的微小偶然。在崇拜戰鬥英雄、崇敬文化、尊重學歷的年代裡,作為軍營中的筆桿子,會遇見哪些姑娘,又會被哪些姑娘挑選;會用哪些標準挑選姑娘,又會被姑娘以怎樣的標準挑選,這幾乎是命定的。作為家中的幼子,兄姐或出門在外,或嫁人離家,他該何時結婚,該娶個什麼樣的媳婦兒,好讓家人放心,也幾乎是命定的。於是,在這樣命定的大框架裡,他和她相遇了、結婚了。
  • 《日熄》:閻連科,面對千萬夢遊者,清醒的人是孤獨的
    《日熄》:閻連科,面對千萬夢遊者,清醒的人是孤獨的 閻連科,是國內少有的具有自省意識的作家,不斷的自我指認讓小說中的「閻連科」也具有了寓言意味。可誰又能斷定,這整個夢遊鬧劇,不是念念,或者說閻伯閻連科所做的一場夢呢?相較於多數作品,作者隱藏在故事背後,把控著故事的走向,閻連科巧妙地游離在事件之間,如同游離在現實與夢境之際, 陷入故事之中的我也像進入了夢境,「醒來」之後,看著它檢視自己,是否分得清現實與夢的差別,我的生活被分為了兩部分,哪個真實,哪個虛幻。兩者皆有秩序之內的困境。
  • 閻連科:生病讓我愛上閱讀卡夫卡的《城堡》
    作家閻連科 資料圖人民網北京8月12日電(關偉娜)閻連科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和其他全國、全軍性文學獎20餘次,其作品被譯為多種語言,是中國當代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
  • 閻連科:我損失了作家最好的十年
    閻連科【編者按】「到了我這個年紀,什麼都無所謂了;到了我這個年紀,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再也不會自我管理了。」歲月成就了閻連科的作品,也磨礪了閻連科的性情。56歲的閻連科將什麼都看得很淡,獲得卡夫卡獎,他最大的欣慰是自己的生存空間會變得大一點,在此之前《四書》未能出版,閻連科已為今後的寫作做好打算,不為出版只為寫得灑脫。往後十年的事他都看開了,唯獨對過去的「十年」耿耿於懷,因為《為人民服務》和《丁莊夢》不能發表,閻連科蹉跎了十年的寫作生命,而40歲至50歲的十年正是作家創作的黃金時期,「它給我帶來的傷害可能是讀者無法想像的。」
  • 作家閻連科:母親教給我的「女性生命課」
    01時隔10年,作家閻連科直面內心,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她們》。在這樣一部書寫女性的散文集裡,我感受到閻連科說「是母親教給我女性生命課」的那種力量。他母親本來大字不識一個,但神奇的是,這位農村女性一旦決定開始認字,她的識字能力,竟可以用驚人來形容。閻連科的二姐這樣總結母親的識字量,「生活需要她認識多少字,她就能認下多少字。」
  • 理一理五帝的關係才覺得舜是那個命定的帝王
    理一理五帝的關係才覺得舜才是那個命定的帝王!舜帝我說舜是那個命定的帝王為什麼呢?來看下面這張圖就明白了。堯舜禹黃帝關係圖從上面關係圖可以看出,從玄囂到帝堯,出兩位帝王,傳四代。我說天意,不是為了說明偶然,而是舜就是這個時候該來當帝承載治世責任的意思,舜上任之後,推行仁,不濫用刑法就是一項救世創舉。因為從前,有罪的人是要被割去身體上一個部位的殘忍刑法的,而舜將用流放替代了這種刑法,相當於第一次有了人本的概念。舜到了最後也是死在南巡的路上,被葬在今零陵山上。也就結束了一生的責任。
  • 閻連科的暮年危機
    寫作者也是人,沒有小說出版就沒有收入,閻連科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從三十多歲加入作協,因為《受活》這部小說,他被迫卸下軍裝,重新成為老百姓,然而《為人民服務》一下子讓他成為海外關注的焦點。中國傳統歷來架構在國民身上的一套理論叫「家醜不可外揚」,更不用說像閻連科這樣軍人出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