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具體的飲、食、住、行和醫、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境,使得那裡芸芸眾生者的人心、情感、靈魂,在那個作家眼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焦慮和不安,恐懼而興奮。他們等待著什麼,又懼怕著什麼。
──閻連科卡夫卡獎受獎演說《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
今日,作家閻連科以長篇小說《日熄》獲得第六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
閻連科的長篇小說《日熄》2015年由臺灣麥田出版,講述夢遊者不知道自己是夢遊者,不是夢遊者卻拼命偽裝成夢遊者的故事。「我,是那個命定感受黑暗的人。於是,我看到了當代的中國,它蓬勃而又扭曲,發展而又變異、腐敗、荒謬,混亂、無序,每天、每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超出人類的常情與常理。」
評委會這樣評價閻連科《日熄》:
酷熱的八月天,麥收季節,一夜之間,夢遊症如瘟疫般蔓延於伏牛山脈的皋田小鎮內外。原本平常日光中隱伏的欲望,在鬼影憧憧的人群中爆發為荒誕不經的復仇、搶掠和「李闖式起義」——以及匪夷所思的自我救贖。以中原大地的「死亡儀式」(葬喪傳統及其「變革」)為發端,小說展示了道德秩序和價值的大面積崩壞,一直擴展到「日頭死掉,時間死掉」的末日奇觀。永遠的黑夜意味著夢遊瘟疫的永無休止,意味著末日救贖的無望。小說藉由敘事結構的安排,對歷史時間的扭曲和現實的變形,把小說提升到超越語言的層面。無言之隱,泣血之痛,連文本中的那位作家「閻伯」也只能希冀自己可在夢遊中與之相逢。
閻連科被國內文學界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1958年出生於河南嵩縣,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和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應徵入伍後從事文學創作,成為專業作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多次獲得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中國文學獎項。代表作品有《日光流年》、《受活》、《風雅頌》、《四書》等,作品被譯成法、英、德、日、韓、西班牙、挪威、丹麥、蒙古等20多種語言。
在摘得紅樓夢首獎前,閻連科在國際上屢次獲得獎項或提名:2011年《四書》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短名單,2012年獲得馬來西亞「花綜」世界花語文學大獎,2014年獲得度卡夫卡文學獎。 雖然閻連科曾在訪談中自嘲常為「陪跑者」,但也已證明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國際文學界的關注。法國《世界報》曾評價閻連科時稱:「中國作家閻連科躋身於大文豪的聖壇綽綽有餘。沒有人像他那樣以小說的形式高屋建瓴地把握社會,其作品具有驚人的震撼力,作品中呈現出摧枯拉朽有時令人絕望的幽默。」
紅樓夢獎,又名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於2005年創立,設30萬港元獎金,曾是單本中文小說獎金最高的獎項,2011年被茅盾文學獎超越,每兩年評選一次,面向全球華語長篇小說寫作者,宗旨是獎勵世界各地出版成書的傑出華文長篇小說作品,藉以提升華文長篇小說創作水平。
此前,紅樓夢第一屆至第五屆首獎作品分別為賈平凹《秦腔》、莫言《生死疲勞》、臺灣作家駱以軍《西夏旅館》、王安憶《天香》以及香港作家黃碧雲《烈佬傳》。目前,包括閻連科6位獲獎者中,大陸獲獎者共有4位,與港臺作家相比,佔據優勢。
今年第六屆紅樓夢獎決審委員共有16位,包括白睿文、陳思和、陳義芝、黃子平、黃碧雲和鍾玲等。其他入圍小說還有遲子建《群山之巔》、徐則臣《耶路撒冷》,甘耀明《邦查女孩》、吳明益《單車失竊記》等。